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坚持海参养殖的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坚持海参养殖的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坚持海参养殖的人

去年底,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1年创业致富榜样”颁奖盛典上,辽宁省凌海市达莲海珍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清莲同时荣获“全国十大创业致富榜样”和“执着精神”两项大奖。刘清莲得到的评价如下:她是一个女强人,她做的是一件男人都不敢轻易做的事,在一个海参无法自然生存的地方养殖海参。500万积蓄散尽,1000万贷款花光,她宁肯借钱度日,也没有把28000亩土地中的一亩转让出去。三年的时间,她苦苦坚持,一朝的收获,她泪流满面。历尽风雨,终见彩虹,2011年前10个月,她的企业销售额达到1.2个亿。刘清莲成为当晚备受瞩目的焦点,然而她的创业之路并没有那么光鲜亮丽,而是充满了崎岖与坎坷,执着与坚守。上个世纪90年代,刘清莲和丈夫李军达靠开饭店、跑运输积攒了一些钱。新千年开始的时候,刘清莲听说有人养殖牙鲆发了家。于是她北上南下,经过市场调查,倾其所有也养起了牙鲆。可谁知仅仅两年时间,她就赔进去了160多万元。

认识刘清莲的人都劝她不要再搞养殖了,可她是个不服输的人,决心在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站起来。但养什么好呢?就在这时,刘清莲认识了王廷贵。王廷贵是大连人,大学时学的是水产育苗和养殖专业。毕业后他想养殖海参创业,可一打听大连养海参租一亩地要3万多元,养殖成本太高。他无奈沿渤海边西行,寻找适合养海参的新地点。刘清莲想王廷贵到处找地点养海参,这种水产品一定很赚钱。便暗中进行调查,结果使她为之一振。海参属于棘皮动物,是唯一不含胆固醇的海产动物食品,市场需求量大、售价高,但海参生长条件比较苛刻,在我国适合海参生长的水域只有山东和辽宁。当时,锦州地区因养虾遭了病灾,许多虾池处于荒废状态,一个百亩虾池,一年承包费不到1万元。市场的诱惑和现成的资源,让刘清莲又一次燃起了创业激情。2002年9月,刘清莲在凌海大有乡承包了2000亩虾池,先拿出100亩和王廷贵搞海参养殖实验。然而,水产专家却说凌海属淤泥型海滩,水浅,夏季水温高,冬季结冰,再加上大凌河水的注入,海水的盐度不稳定,海参无法自然生存。可刘清莲却不信这个邪,她认为凌海不适合海参自然生长,并不代表人工养殖不能成功。说干就干,在王廷贵的具体指导下,刘清莲把原来1米深的虾池挖到1.6米,随后投进石头人工造礁,为海参创造自然生长环境。海参苗投入后,她和丈夫天天到池塘边观察,没风的时候,看到小海参一天天在长大,俩人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2003年10月,王廷贵把凌海可养海参的消息带到大连。大连18家海参养殖户相约来到凌海,经过考查,他们从刘清莲手中以每年每亩90元的价格,定租了1000亩虾池。虾池养海参获得成功,刘清莲萌发出构建海参产业链的梦想。她想,锦州地区适合开发的浅海水域有16万多亩,滩涂27万多亩,还有8万多亩精养池,自然条件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创造财富的资源。我如果先在凌海把废虾池改造成养参的池塘,合理出租。利用租金建一个参苗培育室,把参苗出售给养殖户。再建一个海参加工场,把他们养成的海参回收上来,加工成品出售。这条致富链一旦形成,前景不可估量。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刘清莲再次倾其所有,承包了大有乡的2.8万亩滩涂挖池塘。同时向银行贷款,开工修建一座1000平米的海参育苗室。她要赶在2004年春天海参投苗的时候,把参苗卖给租她池塘的养殖户,掘取第一笔财富。谁知,2004年春节一过,刘清莲走进育苗室,眼前的情景却让她大惊失色:育苗室池水混浊,白色的水沫泛起一尺多高。她赶忙让工人放掉池塘里的水,蹲下身捞起几个海参苗。这一看更让她两眼冒金星,浑身直打哆嗦:小参苗一个个吐出了肠子,证明已经死去。她像遭受了灭顶之灾,几步跑回办公室,嚎啕大哭起来。后来,刘清莲问专家得知:海参苗越冬需要从室外抽取海水,用锅炉加温保持参苗生长的温度,两天换一次水。可刘清莲哪懂得这些,这一次她赔了180多万。刘清莲没有被意外击倒,她组织人继续开发池塘,一步步实现她的海参产业链。当时,她的施工队有六台车,人歇车不歇,24小时不停地在滩涂上开发养殖池塘。就这样,到2005年5月,施工队开出了1万5千亩池塘。刘清莲满怀信心来到大连,在电视台和报纸上刊登广告,招人来凌海大有租池塘。但由于养殖海参投入高,一个百亩池塘,租金、投苗、管理等费用最少要100万,加之凌海历史上没有人大面积养过海参,人们不敢轻易投资。刘清莲在家等了三个月,一家养殖户也没有与她联系。没有人租池塘,银行贷款还不上,刘清莲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就在刘清莲最举步维艰的时候,一个机会送到了她的面前:一家水产养殖企业看中了刘清莲开发的池塘,想用750万从她手中转让3000亩,搞水产养殖。这次机会可以使刘清莲摆脱目前困境,但她却选择了放弃。

被资金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李军达,下决心要把池塘让出一部分,便私下去找承包人。价格谈好了,他回家做刘清莲的工作,可刘清莲说什么也不同意。双方各持已见,互不相让,最后竟然动起了手。刘清莲知道丈夫的用心,但无论多难,她都不想把池塘让出去。刘清莲说:“如果让出了这些地,我育苗、卖苗都会受损失。将来加工厂建完了收不上来海参,就等于人缺了一条腿。”由于刘清莲的坚持,最终池塘没有出让。2005年10月,刘清莲盼到了18家养殖户收获海参的一天。从那以后,许多人相信了凌海可养海参的信息,纷纷前来租用刘清莲的池塘。到2007年未,282家租光了刘清莲的1万5千亩池塘。刘清莲收到了第一桶金,她用池塘出租的钱扩建了海参育苗室。2006年,刘清莲海参育苗取得了成功,销售利润超过了200万。同时,她开发的池塘出租费也从过去的每年每亩不足百元涨到了800元。2007年冬,刘清莲向梦想开始了冲刺,她一次性投资4000万,修建了一座大型水产加工厂。2009年,2万亩池塘产出40万斤鲜海参。刘清莲把收来的鲜海参加工成盐渍海参、干海参、即食海参、海参冲剂等产品,送到自家在北京、沈阳、长春等地设置的专卖店出售,销售额超过了5000万。如今,辽宁省凌海市达莲海珍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达莲”商标已通过国家工商局注册。产品通过了北京世标认证中心的质量体系认证,通过了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的“无公害基地”认证,还获得了自营进出口经营许可权。企业被锦州市政府评为“重点保护企业”,“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刘清莲也被评为全国十大创业致富榜样,辽宁省和锦州市特等劳动模范。一朵出水莲花正在渤海岸边,绽放她那娇艳的身姿。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