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幼蟹生态培养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幼蟹生态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幼蟹生态培养研究

为提高幼蟹品质,生产出规格大,体质壮,成活率高的幼蟹,提升当地幼蟹市场占有率,实现幼蟹培育标准化生态培育技术“资源循环再生、饵料合理利用、水质自我调节、病害生态防治”的良性循环,对幼蟹生态培育集成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水草移植、微生物制剂调水、微孔管道增氧”三合一的生物生态技术和“深水、良种、营养、品牌”发展模式,现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1)池塘条件:池塘设实验组A,对照组B。A组为试验池、单池平均面积0.33hm2,共128.6hm2,分为4片管理区,每片管理区面积分别为31.6hm2、32.3hm2,33.2hm2,31.5hm2;B组为对照池,单池面积平均0.35hm2,共130.1hm2,平分为4片管理区,每片管理区面积分别为31.7hm2,33.1hm2,32.2hm2,33.1hm2池埂宽牢无任何渗漏,开挖深度1.8m,使得夏季池塘可达到1.5m的深水条件,池埂坡度1∶2.5,埂段四周铺上40目网片,进出水口套上80目过滤网片,水源符合GB11607标准。(2)水草种植:水草主要以水花生为主,占池塘面积的70%,入池前用1000g/m3的生石灰水浸泡5小时消毒,6月份起池塘配有浮萍,占水草总量的1/5。(3)微孔管道增氧:试验组每0.67hm2配2.2kW空气增氧机,池底铺设内径1.5cm,管身布满微孔和的纳米软管,用石块重物固定不让其上浮,软管离池底10cm,管距10m~15m,每条软管两端与空氧增氧出口相连。(4)良种来源:大眼幼体来源于江苏某蟹苗繁殖场,在蟹苗繁殖中禁止使用任何违禁药物,从而在种质上确保了幼蟹的高品质生产。挑选下塘的苗种质量体表干净,颜色呈黄褐色,个体均匀整齐,健康活泼。(5)苗种放养,5月16日投放大眼幼体。A组为“微生物制剂+微管增氧”进行大规格幼蟹高产培育试验,每亩投放大眼幼体1.8kg。B组为普通大规格幼蟹培育养殖,每亩投放大眼幼体1.8kg。(6)饵料来源:饲料质量符合渔用饲料安全限量标准和营养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颗粒饲料作为幼蟹适口饵料并配以本地采购的麦麸、小麦和南瓜。2.方法(1)清塘清毒3月下旬,将池塘进行彻底清除淤泥。4月上旬,每亩用生石灰150kg全池泼洒。(2)日常管理水质管理:大眼幼体刚下塘至仔蟹V期阶段,水深控制在0.4m~0.6m,不换水只加水,水质的理化指标达到pH值7.5~8.0,透明度0.4m,溶氧在5mg/L以上。进入V期仔蟹后,应将水位提高到0.8m,进入高温季节,水深加到1.5m左右,对照池每5天~7天换水一次。病害防治:大眼幼体成仔蟹后,每隔15天用消毒剂对水体消毒一次,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每亩用生石灰15kg,幼蟹越冬前用药物对纤毛虫防治一次,使幼蟹安全越冬。日常管理:坚持早晚要巡塘,观察水色变化,检查幼蟹吃食情况,及时调节水质,平常注重清除蟾蜍、老鼠等敌害,做好记录,结合各项管理措施,判断幼蟹生长状况,及时调整和改正管理措施。微孔管道增氧:试验组大眼幼体下塘后开始使用微孔管道增氧,根据天气和幼蟹活动情况适时开动增氧机,开机时间:清晨5时~7时,开机2小时,中午开机一小时,此外气压降低阴天、下雨时、半夜开机4小时。微生物制剂使用;试验组从在蟹苗放养前10天,用100倍复合微生物制剂稀释液均匀泼洒池塘,放苗前3天,再用浓度为2g/m3的复合微生物制剂稀释液泼洒水面,以后每30天使用一次,用量为1.5g/m3,同时结合浸泡饵料投喂,方法按每500g药液加水浸150kg饲料。

二、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此项集成技术具有节能、低噪、降毒、节水、调水、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幼蟹培育成活率、规格和产量等优点,其中平均产量提高49.5%,幼蟹平均规格增加0.5克,性早熟比例显著降低,控制在1%以下。

三、集成技术总论

1.良种亲蟹选控:每年从国家级、省级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或湖泊增养殖挑选种蟹,选控的亲本规格大(雄性体重150g/只~160g/只,雌性体重130g/只~140g/只)、品系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异地选种。2.深池池塘改造时要求池塘水深达到1.5m,池塘深度的增加不仅扩大了水体有效容积,减少了幼蟹培育密度,增加池塘单产,更有利于降低水体积温,减少气候突变对幼蟹生长影响,使得培育的幼蟹规格大、齐,体质好,性早熟比例大大降低。3.生态(1)幼蟹培育的水质清新、周边环境优越,利于幼蟹栖息与生长发育,为中华绒螯蟹幼蟹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2)培育池中的水草面积覆盖在70%左右,水草的种植净化了水质,减少了性早熟比例,并且提供了天然的植物性饵料。(3)微孔管道增氧机的使用使得水体中的溶氧大量提高,pH值稳定在7.0左右,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减少,保证了幼蟹健康成长的环境。(4)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增强了幼蟹体质,降低了幼蟹发病率,减少了平时消毒剂等药物的使用,实现了幼蟹的健康培育。4.营养从幼蟹亲蟹暂养时就注重营养强化,每年10月选育出的亲蟹专池培育,采以动物性饵料投喂,确保大规格亲蟹体质健壮,为其交配、抱卵、孵化提供良好的体力。当繁殖出蟹苗时,通过培育单胞藻和轮虫作蟹苗饵料,强化幼体体质。幼蟹培育阶段,开始增加动物性饵料及颗粒饲料的比例和质量,要求蛋白质含量要高,为此我们与安徽某饲料公司联合开展幼蟹配合饲料的研究,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其蛋白含量也从5月上旬的42%左右,到7月中旬的32%,再到越冬阶段的38%。同时为了做到营养全面,均衡,在夏季投喂配合饲料同时辅以小麦、豆粕、麦麸、南瓜等植物性粗饲料。5.规范幼蟹培育基地购入所有苗种进行产地登记,并要求提供质量安全证明,苗种生产许可证,做到苗种安全可追溯。基地养殖过程中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在实际生产中严格按照标准化幼蟹培育操作规程养殖,实行四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良种放养、统一合作社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销售,并仔细登记生产记录,用药记录,饵料记录等,安装生产监督系统,确保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可控。在幼蟹销售时做好大宗水产品销售记录,做到市场销售可控,切实维护好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阅读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