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论农业现代化中的金融机构改革转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论农业现代化中的金融机构改革转型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论农业现代化中的金融机构改革转型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金融机构转型农业现代化,维系公平增长是必要条件

金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能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必须让过去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大规模的农村弱势客户群体与其他社会团体一样享受金融服务,这才有助于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推动全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才能帮助贫困群体对抗疾病、死亡、失业等冲击,并保护他们免受高利贷的控制,维护社会稳定。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自身注重强身健体,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业务转型,重视拓展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减少银行机构对大额存款的依赖,更好地管理流动性风险,避免资产负债的错配风险,加快中间业务发展。

(一)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在“三农”和民生领域的投入,为金融机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一方面,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包括取消农业税,增加四项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助和农资综合补贴)的金额和范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出台种养业扶持政策,强化农村水利枢纽、大型灌区改造、水库治理、水电开发、农网改造等大型项目建设,推广农村集中供水、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及地膜覆盖等旱作技术,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农业标准化、高产化、信息化、集约化,创建高科技示范区,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等等,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农村金融问题也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在一些试点省份,已经开始对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行为进行财政补贴和增量奖励。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贴息,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进行水利建设融资租赁试点,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借款融资,发展洪水保险。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完善涉农贷款税收激励政策,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完善差别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政策,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鼓励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开展优势农产品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因此,金融机构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在服务“三农”和支持民生方面更加积极和主动。

(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加快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推动金融机构改革转型,强化金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在构建多元化、广覆盖的金融市场体系的基础上,加强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民间金融的业务互联与统筹发展。资金互助社等民间金融组织在满足农村地区相对小额、分散的金融需求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业务互联将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不仅促进民间金融改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扩大资金来源渠道,而且有助于降低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促进资金流向农村。要加强金融机构与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之间的联系。针对我国边远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可通过设立便民服务点、流动服务站、扩大支农联络员队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务。可供选择的业务联络员模式包括:非政府组织、微型金融机构、退休银行雇员、退役军人、退休政府雇员及医疗站、个体商店业主、个人公共呼叫办公室(PCO)操作员、小型储蓄机构和保险公司人、拥有加油泵的个人、退休教师、其他自助组织都可作为业务联络员。要注重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使用银行卡等便利性高、成本低的现代化金融工具,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当前农村手机和固定电话普及率比较高的情况,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广使用惠农卡等现代化金融工具延伸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着力提高农户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并降低成本。农村金融机构还可向涉农个人扩展提供惠农信用卡、地震灾区农民住房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产品,向公司客户提供县域商品流通市场建设贷款、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等产品。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还应注重强化金融教育和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创新,注重提高全民金融素质,注重拓展农户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结合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持续开展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进社区等活动,使大众了解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使用金融服务的好处;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我国金融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公益性组织的作用,加强与金融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以及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加快金融教育志愿者师资队伍建设和农户培训教材的编制,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继续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教育试点,增强农民和基层干部的金融意识和运用金融知识致富的能力,促进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的改善。金融机构要根据当地的“三农”需求特点,把握好创新重点与突破口,开发出手续更加简便、收费更加透明的储蓄、信贷、保险及理财产品;以惠农卡为载体,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信用户联保贷款;配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农房用地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以农村集体土地、农房产权、集体林权作抵押的贷款试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环保、便民商业、集中住房建设及镇办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丰富“三农”信用增级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金融的助推器作用。

二、新型工业化建设中的金融机构转型

新型工业化建设就是要遵循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原理实现区域行业结构的均衡发展,避免对某一区域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避免使某一区域纯粹成为资源的输出地,而是促进区域在离原料产地最近的地方能有与之相接的深加工企业,使产业链的优势得以发挥,并减少长途运输中的损耗或消费,使资源与深加工和先进技术的结合不仅在全球、全国的层次上能够体现,也能在区域资源输出地得以体现,铸牢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得以长期健康稳健发展的根基。

(一)大型商业银行要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交互运动中调整信贷资产结构。随着传统业务利差持续收窄,存贷利率调整的非对称性进一步约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脱媒下企业议价能力提升,信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型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利差盈利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在传统业务监管超严,新兴业务监管松绑的背景下,一些体制灵活、产品多样、定价有竞争力、能细分市场与专业化服务的银行全方位地冲击着大银行,有了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和升级这一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法宝,大型商业银行则不仅可以为承接转移的示范区提供信贷支持,占据先发优势,选择梯度转移中有潜力、成长性能好的客户予以支持,还可以为转出地区引进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提供信贷支持,更可以为产业转移中的企业兼并、重组和规模经营提供支持,调整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在信贷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交互运动中推动产业升级,带来银行自身信贷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强化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对多样化金融需求和多元化金融主体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成长性能好、已有一定品牌效应的企业,往往选择到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要求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如并购重组、咨询顾问、项目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市场资信等;有能力并购同类企业或并购上下游企业以达成规模经营或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则需要银行为之提供授信方面的安排;一些经营灵活、专业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更渴望得到供应链融资方面的金融产品,如订单融资、动产融资、仓单融资、保理、应收账款融资、保单融资、法人账户透支、保兑仓融资、金融仓融资、电子商务融资等系列产品。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和多元化的金融主体为大型商业银行开拓新市场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无疑为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强化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银行经营理念、战略规划能力、营销体制、业务流程、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增强并提高大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比重。梯度转移借助于政府政策、市场机制、自然环境和技术创新等元素之间的互动,会使当地资源利用更为合理,产业链形成更为科学,整合效应得以提高,产业布局更为理性和合理,并带来连锁式的正向“振动效应”,为银行的持续竞争力形成提供广阔空间,是对银行经营理念、战略规划能力、营销体制、业务流程、风险管理能力的考验,是对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考验。不仅需要银行的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设备重置和改造升级贷款,而且需要银行的现金管理、结算管理和理财等服务,并改革发展44金融广角在渠道上更多地从柜面转向运用电子银行服务,为教育、医疗、社保、环保四大民生领域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高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比重,实现经营理念创新。不仅要求信贷政策尤其要与区域政策密切配合,对区域的资源状况、产业布局状况、可承接的产业与自身融合度状况、环境与生态状况了解深透,提升战略规划能力,而且要求银行要有好的公司治理和风险政策制定能力,要有严密的信贷流程和强大的风险计量分析系统,要有为客户设计合理融资方案、帮助企业进行风险收益分析、为客户创新适合其风险偏好和承担能力的产品。具有成长潜质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往往会寻找经营稳健和具有卓越风险管理能力的银行作为自己的融资伙伴,以便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优势和能力,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这无疑对银行的内部控制能力、资产组合手段、风险管理水平和持续盈利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大型商业银行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强化组织架构、客户经理团队、业务产品及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大型商业银行在促进产业梯度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更要关注传统产业转出地区,即实施“腾笼换鸟”策略的沿海地区产业改造升级的进程,调度金融资源大力支持他们促进装备制造业中的技术升级、高科技产品和新兴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引进,力争形成产业集群优势,银行的信贷支持必须具体到企业、项目,绝不可以是大而化之的所谓“项目群规划”,工作要做深、做细、做实、做到位。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定向保理新产品,就是要依托核心企业的龙头作用,向上辐射具有稳定供货关系的中小企业,以核心企业的评级向其增加信用等级,从而使其便利地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并具有批量营销、集约办理的功效;又如交通银行建立的“蕴通账户”,先后推出组合账户、人民币现金池、双利投资等现金管理产品,农业银行构建的“行云”现金管理品牌,中国银行打造的国际企业现金管理品牌,都为客户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的服务,在国际贸易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等领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福建海峡银行打造出的服务小企业的“企明星”品牌业务,它集房产抵押100%、小组成员联保贷、担保公司担保易、法人账户透支一账通等新产品为一体,体现“专”、“新”、“快”、“群”的品牌形象,通过设立重点专业行、创新信用评级“计分卡”,与新产品、简化审批流程与提供快捷服务、搭建营销平台与批发式营销为小企业业务发展提供特色服务。农业银行建立了855家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通过小企业简式快贷、智动贷特色产品,打造出了“金光道”品牌,为小企业融资余额达4027.13亿元;中国银行成立中银信贷工厂专营机构,通过订单质押、存货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特色产品,向1.67万户小企业融资余额1771.57亿元。

(五)大型商业银行在促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不仅要调整自身发展方式,创新体制与产品,更要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变”。一是要继续强化业务结构调整,重点是咨询顾问业务、企业投融资业务、对公理财业务。二是要强化银行的业务综合经营,增强业务的专业化能力,提升业务的精细服务能力,要把银行打造为核心业务突出、各类业务协同发展的现代全能银行。三是要通过构建客户综合贡献度模型、利率定价模型,强化传统信贷业务精耕细作。四是要深化银行组织体制改革。具体的组织体制改革内容包括: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提升客户价值、增加客户利益、提高客户满意度的营销理念;完善营销体系,明确分层营销职责,提升营销层次,缩短营销流程;充实营销队伍,建立分层客户经理体制,针对客户贡献度提供差别化产品和服务;拓展营销渠道,充分利用电子银行、企业网银等开展低成本业务营销;强化综合营销,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服务应覆盖整个金融链条;实施交叉营销,实现公司业务与私人业务协调发展;以事业部制为突破口,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满足跨地区、跨国家业务成本管理需要的流程银行。五要深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要从花旗银行业务经营风险教训中总结经验,强化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念。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不仅应加强各业务内部的风险管理,也要对板块之间的风险叠加予以重视,建立有效防火墙,防止风险在不同业务之间的传染,从而危及整个集团的稳定性。

作者:梁环忠 梁博恺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