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稻鳅共生田水稻生产管理技术要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稻鳅共生田水稻生产管理技术要点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稻鳅共生田水稻生产管理技术要点

稻鳅共生养殖指在稻田中饲养泥鳅,构建复合型稻田管理模式。稻鳅共生田可实现绿色水稻生产,是一种新兴的水稻生产模式。近几年,荆州农业技术中心持续建设稻鳅共生示范基地,当地稻鳅种养规模不断扩大,经多年试验,水稻产量可达520kg/hm2,泥鳅养殖效益平均可达2800元/hm2,相比常规水稻种植增收达150%,肥料投入量降低30%,农药使用量降低40%,综合效益较高。

1地块及品种选择

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便捷、水质无污染、符合无公害标准的地块。稻田应具备保水性好、土壤肥沃、疏松等特点,最好是壤土及黏土。为了保证泥鳅正常生长,田块最好集中连片,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单个田块面积在3~5hm2为宜。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可充分使用旧沟渠、沟塘、排水沟等资源。在泥鳅田中种植水稻,应结合市场需求、生长条件等,选择耐肥力强、适应性好、抗倒伏、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最好是选择当地农业部门主推的稻鳅共生水稻品种。

2田间工程建设

2.1开挖围沟及田间沟

提前做好整地工作,稻田选地完毕后需要开挖围沟及田间沟,围沟最好为环形,沟上口宽为2.5m、下田宽为1.5m,沟深为0.5m。田中间部位开挖“十”字间沟,间沟宽1m、深0.3m,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10即可。

2.2田埂加固

挖环沟的土壤可以用于田埂加高、加固、加宽,并层层夯实田埂。田埂相比田面高30cm,顶部宽0.7m。加固田埂时,每层泥土都要夯实处理,避免出现渗水,造成田埂坍塌。还应预留出2m以上的机耕道,以便后期机械作业。

2.3防逃设施

为了避免泥鳅逃出稻田,可以使用塑料薄膜或石棉瓦等材料建造防逃设施,基部入土深度为0.2~0.3m,顶端高出埂面0.6m,相隔1.5m之后使用木桩及竹竿支撑固定,避免鼠类、蛇类等生物入侵。在稻田进水口及排水口部位用密集的铁丝网做成栏栅,避免敌害生物进入以及防止泥鳅逃出稻田。

2.4防鸟设施

对于鸟害较为严重的区域,应设置天网,在环沟及稻田四周相隔4~6m插一根竹竿,也可以使用热镀锌钢管、浇筑水泥柱,桩体高度为2.5~3m。待到放入泥鳅苗后,将防鸟网围上,避免大型鸟类侵袭。

3栽植技术

3.1培育壮秧

稻鳅共生稻田插秧时,要求秧苗强壮、返青快、无病虫害,最好是采用钵苗机或毯苗机插秧生产,秧池中禁止采用毒性较强的农药。移栽前1~2d,应施加出嫁肥,喷洒1次高效农药,做到壮秧带肥、带药下田。

3.2大田整地

在移栽秧苗前1~2周进行田间整地工作。整地应配合施加底肥,相比常规稻田底肥无需施加过多,通常使用腐熟农家肥500kg/hm2,配合使用45%复合肥35kg/hm2。整地时,将稻田表面耙平,施加生石灰消毒,用量为40kg/hm2。

3.3适时栽秧

在6月上旬开始播秧,严格控制插秧密度,不得过密或过疏,最好采用中小苗潜水宽行种植模式。中苗株距为13cm、行距为33cm,每个种植穴种植4~5株苗,种植密度控制为7万株/hm2;小苗株距为11cm、行距为30cm,每个种植穴种植4~5株苗,种植密度控制为8.5万株/hm2。适当增加沟边、田边密度量,尽可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保证水稻种植产量。

4施肥技术

4.1高效施肥

施肥必须保证基肥量充足,后辅助追肥。肥料主选农家肥,辅助使用化肥,贯彻“频施少施”原则。稻鳅共生田养殖模式可构建一个循环生态系统,泥鳅可以将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底栖生物、杂草作为食物,泥鳅的排泄物又是天然肥料,可被稻苗吸收利用,因此可减少人工施肥量,控制生产成本。施基肥时,确保能够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即可。插秧2~3周后,施加腐熟农家肥500kg/hm2,复合肥35kg/hm2用作底肥,将肥料和土壤搅拌均匀保证肥力。

4.2追肥

在秧苗返青之后,根据水稻生长情况追肥1次以促进分蘖,追肥以尿素为主,施加量为7.5kg/hm2,在有效分蘖临界期前1个叶龄期,根据稻苗生长情况施加平衡肥,施加尿素量为2.5kg/hm2。在7~8月,可根据稻田秧苗生长情况适当追加1次促花肥,同时施加复合肥和尿素,复合肥用量为15kg/hm2,尿素施加量为5kg/hm2,不得采用高强化肥,如氨水、碳铵等,可能会造成泥鳅大批量死亡。

5灌溉

5.1保持水质

稻鳅共生田一定要保证水深,水层不得低于沟面。养殖泥鳅时应定期加入新水,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时段,适当加新水可以起到调节水温的作用,避免泥鳅缺氧或晒死。若稻田水质较差,可以投入适量的微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

5.2控制水位

在移栽及分蘖阶段应控制水深,促进发根分蘖。在水稻孕育期可适当增加灌溉量以提高水深,水层高度在18cm左右即可,抽穗后干湿交替,保持水稻生长。

5.3晒田

为了保证泥鳅可以正常觅食,平时保持水深为5~10cm,搁田时采取短时间降水轻搁的方法,将水位降至露出田面即可,有助于空气进入土壤中,阳光直射土壤时可起到透气及杀菌作用,提升水稻根部活力。晒田之后应立即恢复水位,避免泥鳅密度过大影响正常生长。

6病虫草害防治

在绿色稻鳅共生田养殖模式中,应尽可能少施或不施加化学农药,若病虫草害严重时,也应分批使用高效低毒的防治药物,喷洒药物时适当加深水位,喷头朝上,避免直接喷洒到水面上。泥鳅有食草特性,无需喷洒除草剂。应以生态防治为主,辅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选择抗病虫害强的品种,通过降低氮肥量、合理搁田、中耕等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稻田可覆盖无纺布,阻隔虫害产卵,也可以设置杀虫灯、粘虫板等减少害虫数量。生物农药近些年价格持续走低,可以选择静冈霉素、苏云金杆菌、春雷霉素等药物进行无公害防治。综上所述,稻鳅共生田绿色生产模式可以同时实现水稻种植及泥鳅养殖,在提升稻田利用率的同时,降低了病虫害发病率及肥料施入量,综合效益较高。在多年实践研究中,稻鳅共生田生产模式优势愈加明显,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推动了当地水稻种植业的转型。

作者:曾华 单位: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区农技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