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陕西省作为旅游大省,旅游经济对本省经济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随着旅游业的长期发展,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表现出了区域不均衡现象,严重影响旅游经济以及本省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交通网络密度、产业政策等因素分析对区域旅游经济影响,并以此提出对应的建议和对策,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

关键词:区域旅游经济;影响因素;旅游资源

禀赋陕西省南北纵长,分成三大块,关中地区、陕南和陕北。各地区的旅游发展不均衡。其中,西安市的旅游业绩一市独大,关中的宝鸡、咸阳、渭南综合实力较强,而铜川旅游资源欠缺,发展相对滞后。陕南的安康和商洛对着交通条件的便利,发展势头也很快。汉中市旅游增长速度迟缓。陕北地区由于煤炭的过渡,外部旅游环境恶劣,榆林旅游业相对滞后。但是延安市的红色旅游是陕北的旅游龙头支柱,发展势头迅猛。影响陕西省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因素众多,内在因素方面,各区域的旅游资源禀赋度、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外部条件方面,主要考量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区域社会环境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陕西省的经济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关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国内学者杨新军(2011)等研究4A级景区数量与旅游业规模二者的关系;保继刚(2011)通过研究发现,旅游资源是吸引境外游客入境旅游的关键因素。有关交通区位和宏观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SylvieDmurger(2002)等人研究区位优势和产业政策优惠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孙根年(2018)等结合国内外实践,探讨4种旅游区位开发问题。邵诚(2013)等通过研究发现,国内跨境旅游的游客,选择跨国旅游目的国时,会综合考量一个国家旅游设施、旅游安全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吴晓春(2012)等对陕西省区域旅游投资环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商洛的旅游投资环境最差西安最好。孙根年(2013)等从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研究边缘区区域开发旅游战略。

二、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指标

(一)旅游业绩旅游业业绩主要从旅游的客流量和综合收入两个方面开考量,旅游的客流量是旅游资源是否信息游客的关键指标;随着旅游客流量的增加,必然增加旅游业的综合收入,包括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消费。目前,国内外部分学者误把旅游业绩作为衡量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旅游业绩是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的中心指标。

(二)基础因素基础要素包括旅游资源禀赋度、交通便利性、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属于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观光旅游的物质基础;交通便利性反映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便捷性,直接影响区域旅游的发展水平;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能力。

(三)旅游环境旅游环境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舒适度、空气质量及社会安全性等因素,属于间接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考量区域旅游设施资金的投入量和营销方式,有助于通过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旅游业。环境舒适度、空气质量影响到游客旅游欲望。社会安全的稳定性是影响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三、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资源禀赋是指旅游资源在空间区域的分布程度不同,是诱发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程度越高,就越具有吸引游客能力,进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禀赋指数通过景点等级乘以景区数量的权重来计算。陕西省各区域A级景区数量排位:第一位西安市,A级旅游景区28个,5A和4A级景区占比60.71%。第二位宝鸡市,5A和4A级景区占比33.33%,第三位渭南市排在第三位,第四位天水市,最后是铜川市和商洛市。西安市旅游资源禀赋值高达62.25,宝鸡市旅游资源禀赋值为25.75,渭南市旅游资源禀赋值为17.5,商洛市旅游资源禀赋值最小。由此可见,西安、宝鸡和渭南这三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在陕西省区域占据旅游资源的优势地位。

(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旅游吃住娱乐购行等方面,是旅游业的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旅游的接待能力,直接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GDP比重方面,西安GDP占比44.69%、咸阳GDP占比17.02%、宝鸡GDP占比4.15%,总占比高达75.86%,而渭南、铜川、商洛等地区仅占24.14%;旅游收入方面,西安的旅游收入是铜川19倍,是天水的10倍;从旅游人次带动的旅游收入来源方面,西安时铜川的8倍,是商洛的3倍。西安市旅行社站占陕西省46.98%,星级酒店占比57.07%,这两项均占整个陕西省一半的资源。以上数据表明,区域内旅游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交通网络密度交通网络的密集程度反映旅游目的地的便利程度,对于吸引旅游观光旅游起着关键的作用。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大部分的游客会把交通要素以作为影响旅游的主要因素。西安市交通网络密集程度较高,铜川市、宝鸡市网络密集程度相对较低,因此,二者旅游业发展程度也会大有差别。就整个陕西省而言,目前已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通过西安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整个陕西经济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居民CPI较多,旅游的概率也较高。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旅游业的后向联系效应通过经济实力支撑。学者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区域旅游总收入和与区域经济GDP呈正向变动,说明区域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五)旅游产业政策政策环境的好快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旅游业相对滞后的区域需要政府旅游产业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政府可以在资金投入、旅游扶持、减免税收等方面为区域旅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推动区域旅游快速发展,进而达到陕西旅游业优化布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地区经济贡献巨大,从而奠定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要件,充分发挥西安龙头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振兴陕西旅游经济以及地区总经济。

四、经济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

通过对陕西省各区域的经济和旅游经济的研究,找到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为了使地区旅游业发展得更加完善,我们提出了相关的经济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促进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整合区域旅游资源陕西省各个城市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但是旅游经济发展区域不均衡。为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平衡发展,各个城市要拓宽旅游市场产品线开发,整合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增强区域旅游合作的吸引力。发挥特色旅游的同时,带动周边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效率,倡导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健全联合管理的运营机制。

(二)打造旅游内外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是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其建设对于区域的发展、旅游需求的扩大和旅游消费的提高有着较大的作用。交通、园林绿化、供水供电、环境保护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对旅游的发展相当重要。必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经济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区欠发达地区。对旅游经济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设施,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此外应加强修建次级城市之间的交通干线,如相连的铁路交通线、高速公路线等,提高各个地区之间的交通网通达度、联结度、交通营运能力,在完善的道路交通线的基础上,促进形成较稠密的旅游交通网络。

(三)加强旅游信息化旅游信息化是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媒体宣传旅游信息,丰富信息量,不仅要宣传景区的风景,还要赋予景区必要的文化内涵,提升受众群体对景区的辨识度和认同度。缩短旅游信息的更新周期,加强旅游信息网络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保驾护航,更好地带动区域旅游的信息共享,刺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四)完善旅游经济网络陕西省各个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差异逐渐扩大,旅游经济的增长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西安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处于旅游经济网络竞争优势地位。以西安为中心旅游城市,辐射带动陕西省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宝鸡、铜川等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基础设施较低,需要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挖掘旅游产品线、提高服务质量。

(五)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包括旅游饭店数、旅行社数、星级饭店数、旅游环境和交通等方面。饭店产业深处旅游要塞,一方面注重菜品特色,另一方面处理好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旅游环境恶化,对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对于旅行社和星级酒店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诚信经营,以特色的专业化经营方向,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旅游交通是旅游的媒介,大力度完善客运物流体系,增加游客搭载量,通过以上的各个方面完整旅游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根年.陕西十地市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

[2]任燕.关天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基于SWOT-PEST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

[3]张宏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

作者:蔡小娟 田宁 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