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生存教育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要渗透生存意识的培养
生存意识即保存生命的一种意念。很多聋生由于父母亲友呵护太甚,大多生活无忧,如何保存生命的意识非常淡薄,因此,生存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学就要有意识地利用教材,挖掘生存教育因素。
1.宣传生存楷模,引导聋生关注生存话题。比如《司马光》中,七岁的司马光情急之中举石砸缸救人;《爱迪生救妈妈》中,在妈妈的病情十分严重时,因灯光昏暗无法手术,聪明的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救了妈妈的命;《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生活二十六年,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种粮食、养野羊、做土罐……克服种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最终得救。这一个个“救命”楷模的行为,让聋生体会到了强烈的生存意识和不屈不挠的求生精神,从而受到强大鼓舞和震动。
2.要让聋生认识自然环境是保存生命的第一场所。《只有一个地球》通过联系实际,`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特别的作业》教育聋生要爱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懂得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聋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山中访友》的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多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人要学会与环境友好相处,破坏自然环境,人将无处生存。还要让聋生懂得人文环境是保存生命的重要平台。《伯牙绝弦》让聋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我不能这样失信》让聋生明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个守信用的孩子,为宋庆龄成长为伟人奠定了基础。《用心灵去倾听》讲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她的善良品质得到了赞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人明白,只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自己”是生存在“别人”之中的,要学会与人和谐共处,生活才会更有滋味。
二、要渗透生存技能的教育
达尔文说“适者生存”,如何成为“适者”?需要知识和技能。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孩子生存能力的强弱,除先天遗传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语文教材中,就隐含有这方面的学问。
1.学习生存知识
一、生存教育的意义
人类是为了生存而生产,不是为了生产而生存。人不仅是自然的生物存在,更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存在,是超越性的存在。超越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弊端主要源于人类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只有通过教育,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将其转变成重生存的生存方式,不断地追求自己生存的意义和理想,人类社会才有希望。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生存教育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性视阈下的生存教育是一个深刻的时代主题。
1.生存的前提是肯定生命与价值的创造
人是社会的主体。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与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生的全部内容。生存是人类社会文明活动中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论题。生存的本质追问生命的意义。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离不开人的生存和发展。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个人的生存,不仅仅是遗传使命和自然生命的延续,在生存过程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人的生存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作为自然的、生理的生命存在,人必须学习获得维持生存的技能;作为社会的存在,人必须接受社会的生活,实现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是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中生存的。人在生命中生存,在生存中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生命与生存的价值。如果人的生存不能满足,也就失去了生命和生活的桥梁。
2.生存过程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
生存是生命与生活的要求。现代人生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中。马克思超越各种纷争,努力揭开现代性之谜,找出人能够超越现代性困境的道路。他强调实践,认为人的对象性的生存实践活动是对象人化的活动,也是人对象化的活动;人的对象性的生存实践活动是人生意义的源泉,也是人合理地对待人生的智慧之源。人生命的社会属性,改变了人类自然的生存方式,使人类生存更主要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的存在。由于人的生命具有生物属性,因此,保持生存就成为其首要的需要。然而,现代性社会成果与喜悦、困境及危机交织。社会主体性责任意识缺失,其生存智慧被侵蚀,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存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生命是自然、本真的存在,是人在世生存的基础和追问生存意义的根本前提。
3.生存教育是实现教育生命价值回归的一种责任
1青少年的社会成长现状
青少年对新思想、新观念的快速接受,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游刃有余。然而,在面对社会人情世故、政策法规时,表现出很无辜、很无助、很茫然。在物质至上的社会趋势中,青少年早已失去长幼尊卑的概念,更何来尊重、自尊之说。每个人都活在自己世界里,孤傲、保守、封闭,内心狂热的社会存在感与冷酷的社会现实相距太远。青少年通过另类表现证明自己存在—非主流的服饰装扮,畅游网络的虚拟世界,违法乱纪走极端等。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研究证明:当一个国家的人们从心理和行为上有社会存在感,这个国家才是现代化国家。青少年不应当只重视外在存在,需要关注人,分析社会,发现自身问题,改变思想和行为,紧跟时代进步、发展,通过为社会做贡献来证明自己存在,把社会存在感作为前进的不竭动力。同时教育部门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施展舞台,促进青少年自我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人才基础。
2野外生存对青少年社会成长的政策支持
青少年的发展,既是其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城乡发展、家庭美满、社会融洽、国家富强和民族崛起的基础。激起青少年的兴趣,走出家门参与运动、融入社会,跟上并适应社会变化,是现在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中、日、韩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圆满成功后,国家领导人提议将“野外生存”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推广。在教育部在新一轮的教改中提出,要减少学生的总课时量,增加学生的体育课程时数,为青少年更多参与野外生存实践提供时间保障。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正在联合教育部等9部委制订《青少年体育振兴规划》,希望找到适合青少年综合健康发展方式。国家体育总局放权打破赛事垄断,这给野外生存综合开展带来发展契机。同时《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播出后,激起了青少年的广泛兴趣,对野外生存的推广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3野外生存对青少年的魅力
野外生存集探索、挑战、生存、生活、教育于一体,其往往要求个人或团体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仅依靠自身、团队的力量,在劣质环境中获得历奇体验,培养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发达国家野外生存已发展成熟,“绿色、清新、阳光、自然、挑战”的体验式学习正在影响青少年的世界。野外生存的独特魅力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财、物、力等社会资源投入其中,越来越多的政策、法规给予保障。
3.1野外生存开展环境彰显青少年青春魅力
一、生存教育的认识与意义
生存教育不等同于安全教育,也不等同于生存知识的传授而是指经过有目的、有筹划的教育方式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生存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和拥有生存本领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具有珍惜生命、健康的心理和创造性智慧的人的活动。生存教育包括如下几项内容与意义:
1.传递珍惜生命的知识
生存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给学生生存的知识和经验,以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需求能够在火灾、交通、触电、溺水、拥挤踩踏、食物中毒、他人伤害等事故中用学到的知识保护自己。
2.具有应对生存危机的功能
生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危机的存在焙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自身生存意识能够在各种危机面前应付自如提升生存质量。
3.培养健康的心理
一、社会能力是学生在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
一般的高中教育都以升学为目的,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强调各学科的学习和成绩,方法能力的培养往往不够自觉和主动,而对社会能力的培养则大多被忽视。高中教育不应该只把学生培养成应付高考的“机器”,而更应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融于社会、改造社会并能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人”。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一般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人类的劳动是许多人共同参与的,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及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及各类人员的帮助。社会交往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工作的杠杆之一。所以,工作者协调好上下、左右、内外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创造融洽、和睦的人际环境和工作氛围,及时增进感情、缩短距离的“桥梁”,又是减少摩擦、消除对立的“纽带”。社会能力是高中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社会的有效方法。学生社会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交往合作的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判断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大量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撰写调查报告这些提高社会能力的有效方法,使我们在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时能帮助学生做到: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敬互让,互相帮助。让学生更清楚明白今后走向社会后,则应做到对待上级要自觉维护上级的威信,服从而不盲从,摆正自己的位置,出力而不越位;与同级之间要做到坦诚相待,积极配合,权利不争,责任不推;对待下级要了解下级的特点,发挥下级的特长,尊重下级的职权,支持下级的工作。让学生从高中起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建立起交往和合作的能力,今后才能心情舒畅、卓有成效地开展学习、工作及各种社会活动。
二、后续能力给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增加活力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迅速,直接导致工作岗位技术含量的增加和责任范围的扩大。这就要求高中学生清楚明白考大学读大学不是终点。要能够更好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终生教育理念。每个人必须终生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要想使学生能够终生学习必须使学生具备后续能力,后续能力就是指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的继续发展能力,包括继续学习能力和继续工作能力。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曾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是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也就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因此,高中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人格健全有智慧,全面发展有特长。”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尽管对以塑造人性为核心还是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两种教育目标的争论尚难分难解,但是打破唯分数论的传统学生评价标准已日渐成为共识。然而,让人尴尬的是从实践看来,打着素质教育旗号仍走传统路线的案例不在少数。分数、升学率还在继续束缚老师、学生的身心。对此,我们学校认识到现代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内涵,教育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而不是只追求三年短期教育成果;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人专长的发挥等,应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标准。我校除了狠抓高考成绩这一大众普遍关注的业绩之外,在通用技术课程中,依托学校现有通用技术教室,学生基本能使用金工、木工、电工工具,制作简单技术作品。如:简单相框的设计制作、常见桥梁模型的制作、简单建筑物模型制作、航模制作、简单机器人的拼装等作品。现代农业技术模块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一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的机会,如淡水鱼,生态鱼,冷水鱼养殖;汽车驾驶与保养模块的开设初步让学生了解汽车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系统的作用;熟悉汽车驾驶的有关法规和驾驶员行为规定,知道汽车的主要操纵机件、仪表与开关的名称,熟悉其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方法;了解汽车例行保养项目,初步学会汽车例行保养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形成保养和管理汽车的意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学生学习范围,使学生在以后有较大的选择范围。教育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学生从高中毕业后有很多不同的人生选择,还有很多新知识、新技术需要不断的学习。没有较厚的知识基础,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就难以完成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难以得到生存和发展。后续能力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奠定学生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础,以引导其“学会生存和发展”。所以,后续能力的培养也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创业能力是能使学生得以发展的关键
现在,高中毕业以及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清清楚楚的明白:没有谁能给自己分配现成职业,工作应该由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去谋取。这需要学生从高中起就树立全新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因此,我校在高中阶段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目的就是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树立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综合性的能力,是一种具有突出的创造性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从事某种事业、商业、企业活动的能力。对高中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的说就是培养学生在高中毕业后或大学期间(毕业后)自我谋职能力,这应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力、兴趣、思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我校通用技术课程中淡水鱼,冷水鱼,精品鱼养殖,富硒大米种植,酿酒和竹编教学,汽车维修等板块的开设,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的创业信息,让学生高中毕业后在自主创业意识上领先别的学校学生。创业精神是指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四有”精神。我们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及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培养创业能力是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重要内容,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创业的精神,避免了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也避免了学生考不起大学后无事可做、人生迷茫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