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探究

摘要:顺应时代要求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创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云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建议从整体化视角整合资源,系统地开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化视角;云南高校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的创业学家普遍认为创业是个动态过程:创业者创造企业,发现并捕获机会,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更进一步,创业是把产品、服务、成果等,通过组建团队、开发产品、申报专利、组织生产、开展营销、策划宣传、开拓市场等系列运作,最后变成经济事业、成就主体(个人或组织)成功及财富增长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建立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体系,强调经济已转变为创新经济,企业唯有重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才能再创生机。从20世纪80年代起,创业教育在西方大学中体系化、专业化。21世纪,创新创业的理念逐渐融合到教育中,渐渐融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出现讨论研究的新高潮。当前主流观点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上升至高校三大功能有机统一的层面,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相联系。综合近年来专家观点和教育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解释,创新创业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思维和创业素质的教育,使学生有能力并且乐于创新地运用专业知识对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制度等领域进行创新式发展,开创新的发展模式或方法,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教育活动。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云南高校应牢牢抓住创新驱动战略机遇,加快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和聚集创新创业人才,助推云南跨越式发展。

二、云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按照创新创业理念的内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系统性的整体设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全过程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素质为目标,注重竞争能力、自我选择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高校也应为学生提供条件,充分运用各类社会化手段和平台,鼓励其创新发展,使其在适合条件下能够学以致用。但事实并不如人意。1.多数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高校重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决条件。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定位模糊,创新创业教育多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高校忽视甚至漠视创新创业教育相反,95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认为创新创业不只是开公司,而是凸显自己的专业特点、竞争优势和个人兴趣爱好,整合资源,开创性地去做一些事情。过半学生认为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可以将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改变世界。2.师资匮乏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教师多由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商学院的教师充任,不然就是招就处就业导师,少有成批、接受过系统化教育的创新创业专任教师。量少、知识结构难以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来源单一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普遍特点。师资匮乏、力量薄弱已成为影响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制约因素。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零散不成体系。课程学习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既是重点,也是现实难点。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重要载体的云南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课程零散碎乱。当前云南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为分散、非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覆盖全部大学生,甚至不能覆盖那些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学生。究其原因,云南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短,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经验。多数高校没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机构,普遍未开设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仅有的创新创业教师缺乏必需的知识体系。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招就处承担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形式上有:基于“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基础》、与地方就业局联合举办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班;招就处和团委会不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全校仅有商科教育中,一些教师适应时代变化自行在专业课程中加入零散的创新创业知识。(2)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缺乏设计。教育是出发点,实践教育是最终归宿和检验利器。十八大以来,配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的环境,创新实践导向非常明显,高校内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竞赛应接不暇。总结来看,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最为普遍的形式有三:一是开展邀请企业家、风投、各路专家进校开创新创业讲座;一是举办如“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一是组织各种冠于创新创业名称的技能竞赛。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多停留在以赛代训和以赛代练上,结果就是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的“创意”组获奖级别可能较高,但赛后获奖项目即使有国家政策支持也很难落地。深挖根源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的。面对面访谈,多数同学认为理想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多亲历、多动手、多实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他们最欢迎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指导,其后依次是创业者亲身示范、创业模拟分析、创业案例分析等。但由于缺少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借鉴、实践课程设计难度远高于理论课程等原因,使得大部分云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不完善,难以取得预期效果。(3)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课程结合不紧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5年)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现实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如何实现有机融合仍在探索,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专业课程教学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入不足等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衔接不好、缺乏适应本土培训的优质教材、教学方法不先进等。具体到云南高校,少独立设置、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明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4.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欠缺。近年来,高校非常重视协同发展,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涌现出一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和实践基地,深挖后却发现这些实践平台很难真正发挥预期作用和效果。如何建设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创办公司)所需资金、必要的技术和商业咨询,使学生的成果走向产业化,是一个现实困境。

三、云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化思考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2016年8月,云南省委和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门制定意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云南的优先战略,指出:“人才为先,要补齐云南创新人才缺乏的短板。”高校作为前沿高地,肩负重任,须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说,笔者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遵循系统性、实践性和人本性的基本准则,将之视为系统工程加以考虑,创新创业教育涉及教务、团委、学工、招就、教学院系等多个部门,要理顺校内体制机制。操作方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善保障条件为关键,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课外创新创业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学生社团活动为拓展,贯通第一、第二课堂,整合校内外资源协同发展,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始终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1.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并尽快普及。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和社会的融合度更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范围、内容和质量等随时展不断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不断拓展。应该从大学的功能层面定位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创业教育,更不是技能培训,它是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道路,是大学保持长久活力的保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云南高校应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和行为,以传授创业知识为主,以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人人创新,持续提高。2.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打造多元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创新创业教师需理论和实践兼备,师资已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问题。2016年8月,云南省教育厅签约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中国人民大学为云南高校提供为期一年的“云南省高校创新创业干部师资培训”和“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在线课程及线下辅导”培训服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是择优聘请企业界人士和创业者、风投作为兼职的创新创业教师;一是创造条件将受过培训的创新创业教师派出去,派到合作企业和机构中去,让他们亲身感受,弥补教师从校园到校园实践不足的短板。最终,在高校内形成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还要加快与之相适应的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化、职业化管理人才队伍。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按照教育部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高校可由教学管理部门牵头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主管机构,积极推进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工作,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根据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中凸显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不断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与知识逐步融入专业教育中;凝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标准,系统规范设置课程;选用并形成优质适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思考学分制下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的量化评价。(2)分层、分级和分类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教育,应注重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可细分教育对象,实行分层分级分类的教育模式:分为启蒙、培育、孵化三个层次进行教育;按年级将大学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级进行教育;将创新创业团队、个人按类别进行区分,分类展开个性化教育。(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突出实践性。要防止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化、孤立化和狭隘化。理论教育重在构建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逐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获得与亲身经历。应打通第一与第二课堂的隔阂,将一、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创新创业学分,拓宽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另外,还应对接创客文化进校园,开展品牌性创客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业。4.加强内外部协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高校是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要见成效,还需要内外部系统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努力。高校应加强校内、校地、校企、校校协同,多渠道聚集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高校创新创业管理和服务的主体部门,可以对接众创平台、创业园、企业孵化器等创业载体,采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化、全方位、高质量的创业服务,鼓励发展校园创客经济,校内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创新创业教育将助推新经济发展。云南要实现科技创新强省的目标,高校肩负重任,应从大学功能层面定位创新创业理念,整体化思考,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方法,校内校外协同联动,才能突破瓶颈,既解决就业难题又提升社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邱安昌,杨一川,王月梅.创业教育探究[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8(4).

[2]刘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阈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5,(1).

作者:沈丽萍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