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思考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思考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思考探析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进行浴血奋斗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秉持的巨大精神财富。大学生需要认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这关涉大学生自身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尽管之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客观地存在着诸如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家庭对红色教育的意识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红色文化实践匮乏等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出发,我们需要查找问题,对照现实,探索出路,将高校、家庭、个人乃至媒体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深化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文化;文化教育

大学生在高校除了要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之外,还要努力接受文化教育,特别是红色文化的教育,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不仅不能放松,而且更应该加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人格支持,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精神特质。”[1]认真探讨大学生红色教育问题,在当前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红色文化教育及大学生接受这种教育的必要性

简单来讲,文化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实践活动的印记。人们面临的自然环境不同,其实践的内容与方式必然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比如饮食文化、交往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等。其中,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认真学习以及积极传承的重要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它形成于战火纷飞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在那个年代,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成立过程中的惊险、井冈山根据地开辟的艰难、中央苏区的短暂稳定、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延安时期的边区政权、西柏坡出发的“赶考”,以及东北塞外的冰天雪地,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等,它们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了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如今,我们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足了,生活环境好了,大学生们在高校明净的教室里使用着现代化的教学与学习手段,安心地接受着教育。但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依然没有过时,它“把中华民族精神的整体意识、忧患意识、民本意识提高到空前水平,承载和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与道德规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每个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认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体味其中的恒久价值。第一,持久深入的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过去的战火纷飞,还是现在的安居乐业,国家永远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港湾,国家独立人人有责,国家建设人人有责,国家的未来发展依然是人人有责。大学生需要明晰的是,今天是幸福生活不是理所当然就是那样的,而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革命先烈们用行动乃至生命践行了爱国主义,我们今天需要将爱国主义精神延续下去,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我们发展自己国家的热情。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树立。第二,持久深入的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深入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国家的独立是艰苦奋斗的结果,国家的富强也需要艰苦奋斗。当年,革命先烈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依然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终于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和平的环境。如今生活好了,但是国家的未来发展依然有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需要我们逐一去克服。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们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能丢。红色文化教育,用过去的事例,生动说明艰苦奋斗的必要性,有利于大学生深入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第三,持久深入的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除了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之外,还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只有信念坚定,付出努力,才会有一步步的成长进步。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成立,长期艰苦奋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正义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当代大学生也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无论是眼前的学习理想,还是未来的为民为国理想,只有坚定,才会有长期不懈的努力。红色文化教育,用过去的生动事例,激起大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有利于他们长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二、当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红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国内各高校之前也比较注意用它教育在校大学生,取得了明显成绩,比如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推动了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当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高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红色文化里蕴含着正确的价值理念,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理想信念,以及集体主义等等。高校除了教书育人,还有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其任务依然是为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人才,因此,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高校也在对大学生进行这种教育,但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导致对这种教育的推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机制不健全。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目前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进行。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不足,导致一方面对于红色文化的涉及度不足、深入度不够,另一方面对于红色文化实践的安排不多,并且限于人力财力和物力,大多都是挑选部分学生进行代表性的参与。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之外,高校还会在重大节日中进行诸如唱红歌、办讲座等活动,但持续性不够。二是保障机制不健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需要必要的教育资金和师资力量。但是,一方面,很少有高校能够有专门用于红色文化教育的足够资金;另一方面,缺少专门从事红色文化传播和教育工作的师资,尤其是偏理工类的高校,这方面的人才更是不足。第二,家庭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意识不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成员的一言一行,看似无意,却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如果高度重视孩子的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并且身体力行地按照红色文化精神去做,比如关注国家大事,拥护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方向,遇事从大处着眼,艰苦朴素,不屈不挠,那么孩子就很容易继承家庭长辈的这种价值观和处事风格。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落实,许多大学生所在家庭的态度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奉行经济至上,一心一意抓经济,有时候忙得顾不上跟孩子交流,只要孩子不违法,就任由孩子;即便能有时间与孩子交流,所交流的内容往往是: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将来找个好工作,工作不累,还挣钱不少,等等。另一方面是有意识地引领孩子价值倾向的红色实践稀缺。有的家长也能有时间带孩子出去旅游,但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或者是国外,或者是国内名山大川,旅游的重中之重,除了游山玩水,就是买买买,缺少文化意蕴,更不用谈去红色遗址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教育了。第三,学生自身的红色文化实践不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们在革命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精神,它有着巨大文化价值。并且,这种文化价值就是在今天和平年代也不过时,仍有巨大指导意义。红色文化教育,或者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各种讲座,或者家庭通过忆苦思甜教育,都可以灌输到大学生那里。但是,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讲,这些教育都是外在的,都需要他们自身通过亲身感受实现内化,才最终变成自己的行动。因此,整个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红色文化实践必不可少。但是,一方面,受教育经费的限制,高校层面组织的诸如参观红色遗址等红色文化实践比较缺少,即便偶尔在特定节日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所组织的红色实践,很大程度上都是代表式的、点缀式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己的红色文化旅游也很难经常,一是因为时间安排上只能安排在节假日,二是因为经济上需要自费,三是因为现在能够娱乐身心的途径或工具太多了,红色旅游的动力不足。不能经常进行红色实践,就无法身临其境,就无法心灵触动,当然也就难以实现红色文化精神的内化。

三、深化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措施建议

培养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结、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及为国家、为人民而排除万难的艰苦奋斗精神,红色文化是绝佳素材。目前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尽管有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视角出发,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正视存在的问题,探讨新的举措,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第一,推动高校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大学生学习生活于高校之内,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第一环境仍然是高校。高校应该强化自身的主体责任,从为国家输送更多方向正确、立场坚定的合格专业人才的高度出发,在原有努力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红色文化教育。除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以及在节日或重大纪念活动过程中的红色讲座等形式之外,应该注意另外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营造红色校园文化。大学生主要活动区域就是校园,红色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让大学生时时刻刻处于红色文化教育环境之中。营造红色校园文化的方式可以比较灵活,并且资金投入并不是很大,比如校园广播站革命音乐的播放、红色名言条幅的悬挂、著名革命人物头像的张贴,等等。二是校园红色网站的建立与完善。事实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许多高校已经建立起了红色网站,内中设有红色经典、党的文件、党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红色影像等资料。这种网站花费不高,并且能经常性地设立在那里,非常便于学生浏览学习。但是,由于当前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资料乃至娱乐方式异常多元,并且有的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意识并不强烈,因此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够主动登陆校园红色网站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调整策略,利用大学生高度关注自己在校期间学分获取情况的心理,将校园红色网站与大学生的选课系统进行链接,学生要想选课,首先第一步要求就是在红色网站上自主随机组合关于红色文化常识的选择题,做题期间允许查阅资料,但必须全部答对才能进入选课系统。通过这种必选的方式,促使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第二,推动家庭和个人传播红色文化、参与红色实践。无论外界对于红色文化怎样传输,要想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效果,还得需要他们内心自省,这就需要他们亲身去体验红色文化魅力。一方面高校有限的办学经费,不可能更多地为每个大学生提供深入的红色文化实践,另一方面大学生如果与家人一起体验红色文化,参与红色文化实践,除了增进红色文化自省之外,对于增进亲情也非常有利。

因此,深化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需要重视家庭的作用,推动家庭和个人参与红色文化实践。这就需要家庭认识到,在当前全面脱贫的背景下,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物质基础和身体健康尽管很重要,但并不唯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正确价值观的培育显得更重要,孩子需要走出去,参与红色实践,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政府需要积极配合,一方面加强对于红色场馆的建设和红色遗址的保护,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红色旅游、红色实践的场所,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宣传、引导家庭去认识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兴则国家兴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民族强,的这个断语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社会要重视文化的信号。只有政府努力引导了,家庭意识到了,并且也努力去做了,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才会有可能有效提升。第三,发挥大众媒体对于红色文化传播的突出作用。在信息通讯技术异常发达、媒体传播手段和方式异常多元的今天,大众媒体对于红色文化传播的作用无与伦比。大众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社会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推手,高校和家庭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努力和效果都必然会受到大众媒体传播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要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这种作用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努力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红色遗址以及红色博物馆、纪念馆中的资料、信息等以文献资料的形式大量出版,以影像、图片的形式反复播放,在社会广为传播,借以营造社会氛围,也为更多家庭的红色出行提供指导和参考;二是积极宣扬党的光荣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形成哪些是正确的、科学的和应该积极倡导的,哪些是错误的、荒谬的和应该严格禁止的明确导向;三是将红色文化精神与现实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社会明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总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非常重要,它关涉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关涉大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态度和立场,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未来。“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3]。尽管我们对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比较重视,之前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过程确确实实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这种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局出发,认真查找问题,对照现实,探索出路,将学校、家庭乃至大众媒体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深化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潘莎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优秀硕士论文,2015,24.

[2]叶桉,李星,刘琳.论江西红色文化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以江西红色文化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02):111-112.

[3]余伯流.略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天下第一山”解读[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01):111-112.

作者:赵伟丞 单位:哈尔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