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相容原则路径选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发展期和形成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否掌握大学生所思、所想、所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及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取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运用心理相容原则,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相容
1心理相容原则概述
1.1心理相容原则的含义
心理相容是一种群体特性,是指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由于理想、信念、观点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融洽的心理交往状态,是良好人际关系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1]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所处社会环境不同、社会经历各异以及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等,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思维、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个体之间又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承认自身与他人的差异,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个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社会也才能和谐发展。心理相容是实现个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洽关系的前提和保证。单独的个体只有在充满信任、理解、包容和情感交流的心理环境中,才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具活力、创造性、创新性,更能以乐观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实现自身价值。个体之间只有心理相容,才能创造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从而将个体的力量凝聚在一起,集中力量实现集体的奋斗目标。
1.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相容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相容是指教育主客体之间没有心理屏障,认可彼此的个人能力,接受和尊重彼此的思想观念,理解和支持彼此的个性特征,形成心理和谐一致、情感相融相通的心理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相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基本保证和前提条件。倘若双方能够相互信任和理解、相互包容和支持,教育者就能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所忧,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为教育对象排忧解难;教育对象也能够明白教育者的良苦用心,自愿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相反,如果教育者抱有偏见,用生硬的态度对待教育对象,或是教育对象对教育者持怀疑、不理解的态度和反感心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无法顺利开展。
1.3心理相容原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意义
心理相容原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教育过程中有着特殊意义。首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相容原则促进了教育者与大学生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形成了融洽、交流无障碍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大学生在与教育者进行交流时,双方关系融洽,没有歧视、猜疑或矛盾,就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所思、所想、所忧,为教育者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便利,使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其次,有利于教育主客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心理相容使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不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思维潜能以及学习热情,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让他们的学习更具创造性、包容性和多样性,在实现个性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进而获得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教育者看到大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也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激发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继续以热情乐观积极的态度投入教育工作。最后,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发展期和形成期,对问题的了解并不全面,常常只知其表象而不知其本质。再加上大学生的个性强,自我管理能力差,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当自己的一些做法不被家长、老师、朋友所理解和信任时,就会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出现逆反心理。将心理相容原则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会主动关心、信任、尊重、爱护大学生,让他们感受真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触动其内心,使其对教育者产生信赖感,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听取不同的意见,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2心理相容原则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条件
2.1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期望一致
当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期望一致时,就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首先,对目标的期望一致。学生的目的是学知识和学做人,即提高自身智和德两方面的素质能力,期望自己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其次,对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期望一致。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因此,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要生动丰富、与时俱进,不能照本宣科;教育者要结合实际情况身体力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
2.2教育者与学生之间观念一致
根据心理学上的相似性原理,持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人容易相互吸引,人们一般容易接受和喜欢与自己持一致或相似观点的人。[2]但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角色、立场不同,观念更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多倾听、多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尊重并理解他们的想法,正向引导他们,尽可能让双方的观念达成一致。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抓住主动权。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追星,教育者不要一刀切地否定学生追星的行为,可以以学生的偶像为案例开展教育,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到与教师志同道合,思想交融贯通,在心理上也更加亲近和相容。
2.3教育者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其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3]一方面,教育者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职业理想。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做到立场坚定、意识形态正确;要在教育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将教书育人视为一份工作,更视为一份责任与担当。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有扎实的学识功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教育者只有将自身的学问做好,拥有扎实的学识功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才能以理服人、以技服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师生心理相容的路径
3.1教育者要提高自身修养
教育者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全面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及保障人,只有做到思想境界高、政治立场稳、道德品质好,才能吸引、感染大学生,使其信服,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教育者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美好的外在形象。若教育者对待学生做到真诚、热情、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外在做到仪态大方、行为举止得体,那么学生自然愿意与教育者交往交流。这时教育者再通过交流给予学生思想启发,丰富其情感,满足其心理需求。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在开展教育的同时接收学生的反馈,根据反馈改进自身不足,不断完善自我,促进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与生俱进,实现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心理相容。
3.2建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育者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以朋友、亲人的身份出现在大学生面前。只有在师生双方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下时,大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愉悦,没有心理压力,乐于与教师坦诚地沟通交流,说出心里话。在生活上,教育者要像亲人、长辈一样主动关心大学生,让他们在充满爱意的家庭中成长,使其对教育者产生心理信赖感。在学习上,教育者不仅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朋友,要主动帮助大学生,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适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让他们产生心理依赖感,化解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3.3在第二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活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教育者要有意识地组织并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运用理论知识,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探索欲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补足自身的短板,全面健康地发展。教育者可以与大学生一起策划、一起讨论,确保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安全性、实用性,做到与学生同思、同做、同苦、同乐,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教育教学氛围。教育者要让学生放下防备心理,增加与大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潜移默化地传播正能量,发挥自身榜样作用,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带头人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杨芷英,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王娜.论心理相容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4(12):64-65.
[3]薛云喜.谈教育者主体性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6):384,386.
作者:熊磊 杨阳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