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明挖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技术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明挖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技术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明挖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技术探析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对生活追求标准的提高,城市明挖下穿隧道工程有了明显的增多,而隧道的工程往往基于地下,容易接触到地下的净水、污水。如不加以防范,会使工程的施工存在一定的事故隐患,一旦发生事故会影响城市整体的生活质量。因此对明挖下穿隧道的工程防水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明挖隧道;防水技术;工程质量

明挖下穿隧道是我国城市当前大规模开展的一类工程,其中主要涉及水下隧道的建设,因此工程需要良好的防水措施,才能保证隧道的质量与运行的问题。而现代的科技发展使防水技术攀升到了新的高度,能实现更好的防水效果,将此技术应用于水下隧道的工程当中,可以获得良好的效应。

1明挖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技术概述

明挖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技术,其目的在于对水下隧道工程进行防水,以此保障隧道的运行稳定[1]。在开展此项技术时,往往需要结合工程周边的实际地质进行实施,因此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勘测,勘测的主要内容为水流部位、水流规模、土质类型、土质厚度等,通过一系列的勘测数据来制订良好的施工计划,才能确保技术实施的目的被实现。针对明挖下穿隧道工程的防水技术,在我国已经研发了多年,在整个研发过程当中,此项技术不断的被提高,基于现代科技水平之下,最先进的防水技术的防水效果,已经能够应对绝大部分情况。但在防水技术实施的现况当中,我国现代的防水施工,依旧需要相当规模的人工作业,由于人工作业的不稳定性,导致部分明挖下穿隧道的实际质量不达标,说明当前明挖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技术的实施中,还存在有不足的现象。

2明挖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技术的发展

2.1传统防水技术

我国传统的明挖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技术,主要的工作流程为勘测实际环境、统计勘测数据、分析勘测数据、制定施工各项标准、设计施工图纸[2]。通过此一系列工程,能够在最基本的角度上保证隧道的防水性能。但大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无穷无尽并且难以预测的,使得隧道往往会面临各种复杂的环境,导致最基本的防水性能无法应对这样的变化,因此从实际的效果角度上,传统防水技术的效果并不良好,仅能应对有限的自然环境。

2.2近代防水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明挖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技术也得到了提升,在近代的隧道工程中,为了实现更高效的防水性能,多数的工程会参考国外的先进案例,结合当中的设备、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在最基本的施工流程上,增加了许多相关的先进配置、材料,确实使隧道的防水性能得到提高。但基于成本的角度,隧道工程为了实现更高的防水性能,会大规模的采购先进的设备、技术等,导致成本大幅度上涨,导致工程开展缓慢、工程规模减小等,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推进。

2.3现代防水技术

近代对于先进防水措施的应用,虽然在应用方式上存在大幅度的成本问题,但也给防水技术带来了新的启发。在现代的科技水平下,通过对近代先进设备的研究与使用,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研究经验与方向,进而我国本身的防水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现代我国的防水技术,可以保证隧道的防水性足以应对绝大部分的自然环境,同时不需要过多的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或技术,解决了传统防水技术与近代防水技术的弊端。从现况上来看,我国水下隧道的渗水事件明显降低,以往常出现的“烂根”“漏水”现象极少发生。

3明挖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技术应用要求

3.1勘测工作的开展

基于大自然环境的多变,明挖下穿隧道通常都会面临复杂的环境,在此前提下,为确保防水工程的针对性,就需要在施工之前开展自然环境勘测的工作[3]。明挖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技术的勘测工作,主要是为了解隧道选址周边的环境,统计环境中的水流部位、水流规模、土质类型、土质厚度等,以便于之后的施工计划能更加贴近实际环境。通过勘测工作的数据统计,能得知隧道可能渗水的部位、渗水系数等,如此才能实现防水工程的针对性。

3.2材料质量把控

要实现高效的防水性能,必然需要高质量的施工材料,其中就包含了防水混凝土、沥青、高分子复合防水卷材、塑料防水板等。在防水施工中,对材料进行把控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若材料出现了质量上的不足会造成两种类型的威胁,分别为直接性的损坏与安全隐患。直接性的损坏,即在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渗水、漏水等现象,虽然比较容易不久,但依旧会造成工期的延长,工程成本的加大。而安全隐患的威胁性相对较高,此类危害本身不会短时间内出现征兆,而是在渗漏水一段时间的扩张之后突然爆发,而此时范围内的人员通常都没有防备,如果威胁规模较大,则可能会引发大型的安全事故,因此对于材质的把控至关重要。

3.3施工行为的规范化

明挖下穿隧道防水工程属于一项高精确性、高专业性的工作,此工程对施工各方面要求较高,基于人为施工的前提,要实现防水工程的各项要求,就须保证施工行为的规范。其主要包括施工标准流程、施工行为标准、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目的4方面,要求按施工图纸制订的技术与流程进行开展,在开展中主要施工的行为,尽可能避免施工失误,最终在工作完成后,要求对当日的工作结果进行检查,进一步提高工程标准型,在检查中若发现不足,应及时进行修补。

3.4日常行为的规范化

绝大部分的明挖下穿隧道防水的工程,其工期相对都会较长,导致施工人员常在工地内生活。在工地内生活,容易将生活垃圾带入到工程中,而明挖下穿隧道防水的工程中,若生活垃圾长时间与其接触,易造成不良的化学反应,导致材料变质不利于施工的进展,同时即使是纯粹的生活垃圾,也容易对工地造成污染,使得施工出现不便,因此在施工时,需对员工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工地与生活垃圾的长时间接触。

3.5施工安全体系的建设

明挖下穿隧道防水的工程,其过程的本质上是存在较高的危险性的,容易发生落石、塌陷等现象,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而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就需要建设完善的安全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施工人员安全。明挖下穿隧道防水的工程的安全体系,应当包含安全护具、安全意识培训、工程支撑措施等。

4当前明挖下穿隧道防水工程的不足

4.1管理的不足

在许多的明挖下穿隧道防水工程的施工当中,都存在各种类型的不足,如反复修补、质量不足等[4]。这些不足的具体形成原因虽然较多,但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说,都是完全可以通过良好的管理来避免的,因此证明当前明挖下穿隧道防水工程的管理存在不足,并且是造成多种不足的最根源因素。

4.2人才的缺乏

现代隧道防水工程规模开始拓展,使专业人才出现缺乏现象。现代隧道防水工程的人才缺乏现象,其主要形成原因在于,以往的工程不存在人才不足的现象,所以没有做好人才的储备,同时社会的相关层面例如教育行业,也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变化,使得人才的输送在当下也出现不足。

5当前明挖下穿隧道防水工程的改善策略

5.1管理的完善

为了保证明挖下穿隧道防水工程整体的运作质量,必然需要改善当前管理不足的局面,目前,大多数的隧道防水工程的管理不足,主要体现于对人员行为方面无法有效的约束。在进行调查后发现,多数的管理制度中都存在权威性不足的现象,所以要对管理进行完善,就需要针对权威性增强来开展。关于管理制度权威性的增强,可以通过赏罚制度的增设来实现,在赏罚制度的作用下,能加强员工对自身行为管理的意识,同时能够使员工能更加认真的进行工作,有助于明挖下穿隧道防水工程的开展。

5.2加强人才储备与人才培训

因为当前的明挖下穿隧道防水工程存在人才不足的现象,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人才的培训。当前许多明挖下穿隧道防水工程,为了弥补人才的不足,会录用部分专业性稍显不足的人员进行施工,这样的现象会导致许多的施工问题,同样也无法实际的解决人才的不足。要改善人才的不足,应当通过培训的方式,加强专业性不足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实现人才的不冲。此外,为了避免将来再次出现人才缺乏的现象,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储备,以便于应对今后的规模扩张。

6明挖下穿隧道防水工程的技术措施

6.1隧道防水施工EVA防水板实施

EVA防水板可以有效实现隧道防水的效果,从理论上其效果的可持续时间为永久。EVA防水的施工,首先需要依照标准的工艺流程开展,具体流程为施工准备、铺垫无纺布保护层、EVA防水板铺设、施工效果检验。其次在清晰的施工流程之下,开始执行施工的前置工作,即设计图纸会审,使得施工相关人员了解施工意图、技术方法等,之后建立消防设备,以保障施工的安全,在后确认施工设备的状态、数量,确保施工的基本要求被满足,最终开始EVA防水板的施工。

6.2EVA防水板施工标准

EVA防水板的施工需要确保施工表面平整,边缘整齐,避免出现疤痕、无裂纹等现象。防水板力学方面性能应当符合相关标准,浇筑层应使用混凝土材质,浇筑标准为15cm厚。

6.3EVA防水板施工工艺

确保防水板的搭接宽度为100mm,上下双层的卷材接缝处应错开300mm,使用功能焊缝的方式实现搭接缝,每条焊缝的有效焊接宽度不小于10mm。强度方面要确保焊缝强度不小于基础材料强度,焊缝需进行检测,可通过充气检测法开展。

7结束语

现代的明挖下穿隧道防水工程规模逐渐增大,其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相比与传统与近代的施工技术而言,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现代的施工分析,发现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张勇.近年来用于城市明挖隧道工程防水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建筑防水,2015(21):19–24.

[2]吴俊杰.关于城市明挖隧道防水技术的探讨[J].房地产导刊,2013(10).

[3]李毅,唐小平.城市水下明挖隧道变形缝渗水处治方法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0).

[4]刘强.拱北隧道明挖段变形缝防水构造优化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7,54(2):34–39.

作者:王汝法 单位:济南城建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