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隧道工程安全氛围的形成过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隧道工程安全氛围的形成过程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隧道工程安全氛围的形成过程分析

摘要:基于安全氛围理论,通过构建安全氛围过程模型,分析隧道工程安全氛围形成过程和动态发展。结果表明,隧道工程安全氛围的形成过程和动态发展经历了安全感知→个体安全行为→群体安全行为→安全氛围→次期安全感知→次期个体安全行为→次期群体安全行为→次期安全氛围等阶段,循环往复,不断变化发展。基于分析结果,提出隧道工程安全氛围提升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隧道工程;安全氛围;形成过程;动态发展

1引言

不同于其它工程,隧道工程因其环境特殊而成为典型的高危行业,安全形势严峻,亟需改善。中国的一线隧道工人以农民工为主,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私下非正式组织群体相对封闭,很容易受到不良安全氛围或其他等内部不良因素影响而采取不安全行为,进而造成安全事故。普遍认为不安全行为本质上和现场事故相关联,现场工人安全行为和安全氛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当工人感知到安全氛围较高时,会提升自身的安全遵守和安全水平;反之,如果工人感知安全氛围较差时,会弱化其主动性与能动性。因此,提升隧道工程乃至整个隧道行业的安全氛围才能从源头上制止不安全行为等诱发因素的产生,引导规范隧道工人采取安全行为,塑造积极良好安全氛围,防止事故发生。当前安全氛围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个人层面安全氛围的心理学测量问题,名为研究安全氛围,实则研究安全感知。同时它们大多关注安全氛围的要素构成问题和安全氛围对包含安全行为在内的一系列安全结果的预测问题。但由于使用的几乎都是截面数据,所以实际是在研究安全氛围与安全结果之间的关联问题。对我国情境下的建设项目安全氛围仍不多,有限的研究包括对施工现场安全氛围测评实证、建筑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机理研究。已有研究认识到安全氛围的多层级性和动态发展性,Zohar发现团体层面上的安全氛围影响个人层面上的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进而影响团体的安全绩效;Tholén等发现工作团队对安全氛围的平均感知影响了个人安全行为的增长,但是这种影响是由个人对安全氛围的感知决定的,存在一个感知→行为→氛围→感知的动态过程。因此,基于安全氛围理论,以隧道工程的安全氛围为切入点,分析隧道工程安全氛围的形成过程与动态发展,提出构建良好安全氛围的策略和方法,提高隧道建设管理者对安全氛围形成过程和动态发展的认知,辅助其更有效地制定安全管理策略。

2安全氛围的概念

“安全氛围”由Zohar在1980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组织内员工对作业环境安全性的共同认知,维度包括安全培训的重要性、安全管理委员会的地位等八个要素。后来,安全氛围概念逐渐引申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中。Zohar在总结安全氛围30年研究成果时进一步指出,安全氛围是组织内员工通过安全培训、沟通交流、管理者引导等方式所形成的对组织安全绩效的共同认知。我国学者刘海东结合中国实践提出安全氛围是员工进入组织所接收到的安全感受。在安全氛围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面向的人群不同、所处的行业不同,因此研究提出的安全氛围的概念在各类研究中不断演化与延伸。关于其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安全氛围属于安全心理感知的一部分,是员工对组织安全重视程度的共同认知;其二认为,安全氛围是客观存在的,是组织在安全生产等方面形成的客观环境或情境。本文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将安全氛围定义为员工对于组织安全政策、安全监管、安全行为等反映组织安全重视程度及实施状况的逐渐形成的共同认知。

3隧道工程安全氛围的形成过程

3.1隧道工程安全氛围形成的过程阶段

笔者认为,隧道工程安全氛围的形成过程是指隧道工人对于安全政策、安全监管、安全行为等反映隧道企业安全重视程度、实施状况及外部环境等的共同认知和观念感受,直至最终形成安全氛围的演变过程。隧道工程由于所处环境特殊,如地质环境、工程建设周边环境复杂(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管网等)、大型机械设备、技术人员和技术方案极其复杂,施工作业环境极其恶劣,事故发生后逃生及救援难度大等。因此,隧道工程安全氛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具有完整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需要管理人员积极地去引导构建,一线工人主动安全参与其中,最终形成积极良好、动态循环的隧道工程安全氛围。

3.2隧道工程安全氛围形成过程的阶段特点

在环境→安全感知的阶段中,隧道工人将初步观察、了解和直观感受到他所面临的环境,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会使工人对于环境的安全性产生直接的认知。当他感知到工作环境是有利于安全的、组织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高,那么他就极有可能会采取安全行为来正面强化安全的工作环境。这种强化作用又会构成工作环境的一部分,进而又会对工人的安全感知产生影响。在安全感知→个体安全行为的阶段中,隧道工人会根据前期对于内外环境的安全感知形成自己的判断,进而影响规范其行为。当工人感知到企业整体安全氛围较高时,会加强自我安全行为管理,对个体安全行为的作用也越大;反之,如果工人感知安全氛围较差时,就会迫于周边群体压力,弱化其安全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在安全行为方面表现较差。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个体行为不仅受环境影响,还受到心理状况的作用。作为个体重要的心理状况的反映,心理压力被界定为“核心自我评价”,并被认为对员工工作行为具有直接响。因此,心理压力也能够作用于安全感知对安全行为影响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在个体安全行为→群体安全行为的阶段中,隧道工人个体会通过树立典型和示范模仿方式进行安全行为传播,使得班组其他成员行为趋于一致。由于隧道工人群体的特殊性,同一班组成员之间往往具有地缘或血缘关系,因而隧道工人的从众心理明显强于其他职业人群,容易形成统一的观念想法以及行为等,从而形成集聚式的行为感染与扩散传播。通过将班组长或技术骨干的安全行为树立典型,其他成员在观察所示范的安全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安全行为模仿和学习,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安全行为,从而形成群体安全行为。在群体安全行为→安全氛围的阶段中,隧道工人群体安全行为等良好安全绩效会进一步倒逼安全管理持续改善与提升,有利于构建良好积极的安全氛围。在隧道工人群体中,群体多数成员都能够自觉遵守群体安全规范,端正积极的安全态度,安全交流与沟通也得到加强。同时管理层不断修订安全制度,提供切实有效的安全培训,加强日常生产中的安全检查,对安全生产赏罚分明。长此以往,在隧道工人群体中就会形成积极向上、崇尚安全的安全氛围,并形成良性循环。

4隧道工程安全氛围的动态发展

从隧道工程安全氛围的形成角度来看,其形成过程缓慢漫长,需要发展与良好的引导。部分学者对安全氛围的定义是指工人相信并能感受到的组织的安全绩效真正的程度,可以看出安全氛围又是安全感知的一部分内容。Tholén等的研究发现工作团队对安全氛围的平均感知影响了个人安全行为的增长,但是这种影响是由个人对安全氛围的感知决定的。从隧道工人对内外环境的安全感知,影响其个体安全行为,再延伸到群体安全行为,最后构建积极良好的安全氛围,这是一条完整的安全氛围形成过程路径。但安全氛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构建的过程。项目群体层面的安全氛围又会影响隧道工人的安全感知,然后影响个体安全行为,再扩散到新的群体安全行为,最后形成新的、不断变化的安全氛围,这是次期的安全氛围形成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变化发展,隧道工程安全氛围就是在这样一条循环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提升出来的。

5隧道工程安全氛围提升的策略与方法

构建积极良好的安全氛围有助于提升工程安全绩效。根据隧道工程安全氛围的动态发展过程,可以采取策略与方法来提升隧道工程安全氛围。Mohamed基于安全氛围决定安全行为,相反,安全氛围又被这些独立的因素所影响的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的承诺(付出)、交流与沟通、工人参与、态度、能力以及支持性和监管环境等有利于构建积极的安全氛围。

5.1兑现管理者承诺

为了提高员工的安全行为水平,管理者要兑现安全承诺,以身作则,敢于担当。管理者应该带头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平常的安全生产管理中,为员工树立榜样,成为员工的行为楷模;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投入充足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来改善项目安全;对于在安全生产中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与表扬奖励,对于违反安全政策和制度的员工实行批评教育和经济惩罚;积极参与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与现场一线员工直接接触,以显示管理者对一线员工的安全重视;并且要加强自身学习,通过管理者的行为改变来感染影响其他管理者和员工。

5.2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通过警示教育等手段进一步增强员工安全第一的安全意识,让员工明白理解安全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真正让员工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也可定期召开安全交流反省大会,让所有员工参与其中,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省和讨论,在内省中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

5.3加强安全交流与沟通

建立健全有效及时畅通的安全交流通道。从企业最高层、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直至一线员工,应该通过交流会、座谈会、信箱、联欢活动等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交流沟通活动。另外鼓励全员安全交流,任何人可以交流、任何时可以交流、任何事可以交流,创造安全交流的良好氛围。

5.4规范监管者行为

作为监管者,首先要能服众。监管者的行为往往代表了整个企业的形象,因此监管者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则,规范和加强自我安全行为管理,让员工能够真正从心理上认同并理解监管者行为。监管者要加强自身业务和技能水平,严于律己,带头学习和参加安全培训;其次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安全责任,监管者必须对生产一线的所有员工和财产负责,必须落实安全责任,起带头模范作用。

5.5强化安全培训

由于员工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不能采用传统的理论学习加考试的方式来培训员工,应加强实务操作培训,理论结合实践。通过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能够让员工对于安全知识掌握牢固,应用操作得心应手。其次,安全培训方式应多种多样,丰富精彩。可采取多媒体播放、仿真模拟、亲自参与等形式培训员工,在培训内容以及方法上结合实际,删繁就简。在安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可采取关卡设置的形式,员工通过一关考核才可进入下一关考核,直至结束,否则不得上岗。

6结语

隧道工程安全氛围形成过程经历了安全感知(个人层面)→个体安全行为→群体安全行为→安全氛围(项目群体层面)等阶段,最终形成了项目的安全氛围。隧道工程安全氛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具有完整的形成过程。隧道工程安全氛围的动态发展,从安全感知(个人层面)→个体安全行为→群体安全行为→安全氛围(项目群体层面)→次期安全感知(个人层面)→次期个体安全行为→次期群体安全行为→次期安全氛围(项目群体层面),循环往复,不断变化发展。虽然过程模型能明确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但不能说明“在多大程度上”一个变量能影响另一个变量,方差模型能弥补该点不足。未来可以进一步关注研究假设和方差模型在安全氛围形成过程中的应用,进而结合研究成果来提出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和方法。

作者:蔡秋晨 董建军 孙剑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