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下隧道工程专业校企互动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下隧道工程专业校企互动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下隧道工程专业校企互动人才培养

摘要:为提升地下与隧道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校企互动的内涵、理论渊源进行了研究,借鉴了国外校企互动的优秀经验;分析了该专业校企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校企互动纵深化发展、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掘合作红利,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1概述

1.1概念界定

校企互动和工学结合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校企互动指的是通过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从而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其内涵包含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双方参与等。高校与社会企业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双方均利用了自身优势和潜能,并较好的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校企互动是从该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参与主体方面进行阐述的,而产学结合则是从行为过程方面进行表达,主要指通过教育过程与社会生产过程相互作用与影响,对两者同时产生正向作用的教育模式。

1.2理论渊源

理论界在探讨校企互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认为其理论渊源主要包含了组织合作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笔者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是校企互动、工学结合最重要的理论渊源。该理论的提出者是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对人类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后,以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全面审视和分析了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经指出,教育过程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既是促进社会生产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进行分析后,可以将其论述分离成以下三点:其一,是对教育者与生产者两种社会角色进行合作、互动重要性的肯定。其二,是对教育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两种行为融合重要性的肯定。其三,是对生产实践知识和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结合重要性的肯定。上述三重意思表达与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高度契合。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校企互动最为重要的理论渊源。

1.3德国校企互动的优秀经验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逻辑有二:1)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场所的“双元”。在该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场所之一为学校课堂,在此学生将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元”为企业、公司等教学场所。2)学生身份上的“双元”。德国在校学生身份之一为高校学生,另一重身份为企业学徒工。在“双元”教育模式下,实现了理论实践学习同步进行,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工作,可以促进学生素质获得综合提高。

2校企互动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地下与隧道工程专业的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总结了当前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学生实践学习时间短,校企互动深入程度有待提高

笔者将每学期中进入企业学习的时间划分为32h以下,32h~56h,56h~112h,112h以上四个选项。79%的学生进入企业学习的时间为32h以下,12%的学生为32h~56h,9%的学生为56h~112h。调研结果显示,高职院校中该专业的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时间较短。在目前各高职院校中该专业的培养计划仍然主要以校内学习为主,高职院校在培养计划中留给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较少。因此校企互动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参与企业实践学习能够学到的实践知识极为有限。

2.2学生满意度较低,“校热企冷”困境有待打破

调研中,笔者设置了“你进入企业的主要工作或行为是什么”与“你认为通过本次(阶段)实践学习收获情况如何”两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中,56%的学生选择了“参观学习,无具体工作”,32%的学生选择了“参与基础性、辅助性工作”,12%的学生选择了“参与具体工作项目(任务)等”。在第二个问题的调研结果中,54%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27%的学生认为“有部分收获”,19%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通过将两个问题的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见图1),笔者发现参与工作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收获情况的差异,并且两者呈现出较高程度的变化趋势一致性。高职院校该专业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后,企业方面对学生的岗位安排和学习方式安排不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该问题主要是由于目前校企互动中呈现出明显的“高校主导”“校热企冷”企业参与互动的红利不明显等特征。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满意度不高、效果较差的情况。

2.3校企互动缺乏长效机制约束

在参与调研的高校中,17%的高职院校在培养计划中明确了校企合作、实训学习的地点、时间、科目、模式以及其他细则,62%的高职院校对上述问题表示“未形成规则,但形成了惯例”,21%的高职院校“既无惯例,也无规则”。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校企互动方面并没有形成长效、科学的培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随机性的特征。该情况会导致培养过程稳定性不足(见图2)。

3校企互动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3.1推进校企互动纵深化发展

目前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合作程度方面有待提升。在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性学习时,学校和企业应当做统筹安排,提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步化,避免两者脱节。企业在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时,要根据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不能在岗位安排时采用“一刀切”的做法。除此之外,目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简单参观”等流于形式的“实践学习”方式应当予以摒弃。校企互动的本质目的在于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同步学习,如果不能保证实践学习时间、不能科学规划实践学习形式则无法实现校企互动的本质目的。

3.2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在目前的课程体系安排下,学校的理论学习课时远远高于实践课时。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调整课程计划安排,适当的增加实践学习的课时量。同时应当注重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穿插实践培养课时,以此可以达到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的效果。在调配实践学习课时时,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赋予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双重身份。目前我国大量存在“双师制”的教育模式,相较于学生身份的“双元制”,“双师制”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作用较弱。学生在双重身份的影响下,一方面会利用自身学生身份不断充实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会在企业“学徒身份”的影响下不断激励自身学习实践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指导,逐渐形成案例学习资料,以优化后续教学工作。

3.3充分发掘合作红利,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目前校企互动、工学结合面临较大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校热企冷”。企业在该模式下无法充分满足自身利益,无法从校企互动中获得红利。因此,应当建立校企互动的长效机制,在满足学校育人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1)注重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只要使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相应的便利,就可以促进企业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充当积极角色。例如,院校、企业可以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协议,建立人才引入机制,一方面保证了企业的人才供给,另一方面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打通了渠道,实现校企双赢。2)构建政府、高校、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打造优势专业,提升人才和技术输出质量。企业要抓住政策机遇和发展机会,广泛吸引高职院校人才,充分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上述三者的科学联动将形成“政策支持、智力输出、人才引入”的高效合作模式,实现共赢发展的局面,有效促进校企互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冰.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20(2):123-124.

[2]王中华,沙赟颖,刘竺云,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典型模式的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20(1):68-69.

[3]贾良.校企互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4):69-70.

[4]毛红梅,宋秀清,贾良,等.校企互动把地下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实处[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49-250.

作者:甄精莲 贾瑞晨 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