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岩溶发育区隧道工程溶洞处理技术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岩溶发育区隧道工程溶洞处理技术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岩溶发育区隧道工程溶洞处理技术探究

【摘要】岩溶是自然界天然发育形成的特殊地质,其发育和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规则性,而在岩溶区域施工隧道工程,具有较高的风险,若不妥善处理将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及地质灾害。本文将以鹿公山隧道工程作为实例,分析工程遇到的岩溶问题,探讨岩溶治理的技术措施,为后续岩溶区域施工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公路隧道;岩溶;溶洞处理;注浆

1岩溶发育的特点及危害

岩溶是自然界天然发育形成的特殊地质,其发育和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规则性,而在岩溶区域施工隧道工程,具有较高的风险,若不妥善处理岩溶溶洞和地下水的影响作用,将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及地质灾害。环绕型岩溶情况下的隧道施工影响主要取决于溶腔与隧道的距离,当隧道距离较近时,其影响逐渐加大。而当溶腔与隧道的间距极小并且相交时,其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小心其岩溶填充物坍塌和地下水影响。溶腔发育较小且位于隧道开挖范围内时候,对隧道的施工影响较小,施工时应加强开挖面稳定措施。岩溶区域隧道建设将极大地考验隧道施工技术和设计处理.本文以鹿公山隧道工程作为实例,分析工程遇到的岩溶问题,探讨岩溶治理的技术措施,为后续岩溶区域施工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2隧道工程概况

鹿公山隧道全长1048m,为单线隧道,电力牵引,设计行车速度120km/h,有砟轨道。隧道进、出口里程分别为DK133+978、DK135+026,隧线分界里程分别为DK133+968、DK135+036,明暗分界里程为DK133+984。DK133+978~DK133+984段设计为明洞,长6m。全隧位于直线段上,全隧均位于坡度为8.1‰的上坡上,单车道断面,采用无轨运输。鹿公山隧道的Ⅳ、Ⅴ级围岩占比约为60.1%,洞内道床采用一级碎石道砟,铺设Ⅲ型轨枕及60kg/m钢轨,轨道结构高度766mm。隧道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

3岩溶隧道施工典型灾害及治理方案

3.1DK134+392~410段岩溶灾害及治理方案

鹿公山隧道掌子面DK134+395爆破开挖,出渣完成后发现在掌子面右侧及拱顶左侧各有大小不明两溶洞、中间夹着未掉落大孤石,其中右侧溶腔填充物持续缓慢溜塌,右侧轮廓线外溶洞大小约为10m(纵)×3m(宽)×5m(高),拱顶孤石侵于开挖轮廓线内,暂未掉落。现场支护至DK134+400.5时,掌子面拱顶孤石左侧垮塌。掌子面中间大孤石全部垮塌,垮塌结束,砸中两榀拱架至变形。此次垮塌后暴露开挖轮廓线外溶洞大小约为10m(纵)×3.5m(宽)×5m(高),整个上台阶掌子面均揭示为溶洞。揭露溶洞主要分布在隧道正面及隧道两侧,与隧道的关系主要为相交型和嵌套型。溶洞尺寸较大,且隧道纵向深度较深,有较大的水平跨度,后期爆破震动及施工开挖易引起溶洞顶板塌落,威胁施工安全,为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需要对揭露溶洞进行治理。根据以上岩溶灾害情况,制定主要的岩溶治理措施方案有以下几种:(1)揭露溶洞后临时措施。揭露岩溶后,应立即对岩溶灾害进行临时治理,防止隧道进一步坍塌,危害施工安全及影响项目进度。主要的措施有:①对揭露溶洞表面采用C20混凝土进行喷混凝土处理,防止洞壁岩体掉块,增强溶腔体的稳定性;②在处理溶腔表面预埋准50注浆孔,间距1.5m×1.5m,梅花型布置,为后期二衬施工前注浆提供通道;③对于不稳定的溶洞采用喷射混凝土回填密实,防止溶洞进一步坍塌。(2)初支变更处理措施。原设计该段定位为Ⅲ级围岩等级,采用系统喷锚对隧道进行初支,顶部采用2m长的准25中空注浆锚杆,按1.5m(纵)×1.2m(环)梅花型布置。揭露溶洞后,对地质情况进行及时修正,定义为Ⅴ级围岩,采用系统喷锚对隧道进行初支,拱顶采用3m长的准25中空注浆锚杆,按1.5m(纵)×1.2m(环)梅花型布置。拱腔采用3m长准22砂浆锚杆,按1.0m(纵)×1.0m(环)梅花型布置。并在开挖后架设钢架,增加围岩稳定性,如图2所示。(3)二衬施工处理措施。为处理二衬施工期间隧道衬砌与岩溶溶腔的缝隙问题,加强二衬结构的围岩稳定性,在处理溶腔喷射混凝土回填前预埋准50注浆孔,间距1.5m×1.5m,梅花型布置;并且在二衬支模施工后,注1:1水泥浆液填充密实,加强衬砌的围岩稳定。

3.2DK134+566段岩溶灾害及治理方案

鹿公山隧道掌子面开挖至DK134+566完成开挖支护后开始塌方,塌方结束时掌子面拱顶有大小约为5.0m(环向)×4.0m(高)纵向约20m的空洞,塌落体均为角砾土,掌子面揭示其余未塌部分为坚硬岩石,围岩完整。洞顶以上为坡残积成松散~稍密状角砾土,溶洞在第一次坍塌后经注浆处理及管棚作业后发生连续坍塌,第三次坍塌后,时拱顶空洞大小约为5.0m(环向)×8.0m(高),纵向长度不详。揭露溶洞主要分布位于隧道顶部,与隧道的关系主要为相交型,溶洞尺寸较大且高,且隧道纵向深度难以明确探查,存在较大的水平跨度,溶洞顶板的稳定性较差,多次注浆后仍存在塌落现象。根据以上岩溶灾害情况,制定主要的岩溶治理措施方案有:(1)揭露溶洞后临时措施。①采用反压回填土石将掌子面塌方段进行封闭,为顶部溶洞填充提供平台并且充当底膜作用。回填高度高出开挖线外50cm,回填至开挖面前2m;②拱顶预埋准110灌浆管,管口伸入塌腔深度2.5m,然后直接向塌腔内泵送C30混凝土,直到将空腔回填满,防止顶部岩溶溶腔进一步坍塌,避免造成大范围的施工事故和地质灾害。(2)初支变更处理措施。该段原设计定位为Ⅴ级围岩等级,采用系统喷锚对隧道进行初支,拱顶采用3m长的准25中空注浆锚杆,按1.5m(纵)×1.2m(环)梅花型布置。拱腔采用3m长准22砂浆锚杆,按1.0m(纵)×1.0m(环)梅花型布置,并在开挖后架设I16工字钢钢架。①岩溶塌腔内泵送混凝土回填完成后,在回填面上增加施工超前准108长管棚,长12m,保证下一步洞体开挖稳定;②该段顶部溶腔注浆完成后仍存在较大的开挖风险,为了保证岩溶段开挖的稳定性,在DK134+566~+575段增设准50超前小导管。(3)二衬施工处理措施。为处理二衬施工期间隧道衬砌与岩溶溶腔的缝隙问题,加强二衬结构的围岩稳定性,在处理溶腔喷射混凝土回填前预埋准50注浆孔,间距1.5m×1.5m,梅花型布置;并且在二衬支模施工后,注1:1水泥浆液填充密实,加强衬砌的围岩稳定。

4结论

岩溶的分布具有不规律性及复杂性,勘察的密度较小,导致隧道沿线众多溶洞难以探测清楚,因此岩溶区域隧道的施工经常遇到溶洞问题,需要对岩溶问题谨慎处理,降低隧道建设风险。本文通过对鹿公山岩溶地区隧道施工岩溶灾害治理的经验总结,得出以下主要的结论:(1)隧道施工揭露的溶洞应在待溶洞坍塌稳定后及时处理,并且应加强监测,岩溶灾害的治理h应优先考虑施工安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施工进度和成本等因素。(2)超前注浆处理是治理岩溶灾害的主要手段,应根据岩溶灾害类型,结合管棚和超前小导管等其他措施综合治理岩溶问题。(3)根据岩溶的揭露位置应采取不一样的处理措施,隧道顶部溶洞坍塌后,越加接近覆土层,其顶板稳定性更差,具有较大的风险系数,对后期隧道开挖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应重点并且谨慎处理,当多次处理仍存在坍塌趋势时,应马上回填并且向顶部溶腔灌注混凝土。(4)岩溶发育区域隧道揭露溶洞具有不确定性及较高难度的预见性,在岩溶发育段,应优先对施工段前地质情况进行摸查,可通过超前钻获知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当隧道埋深较深时,可在掌子面超前钻探采孔取样分析。若发现前方围岩存在岩溶地质灾害时,应制定相应的岩溶灾害预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昌宇.岩溶地区隧道设计的几点思考及建议[J].现代隧道技术,2011,48(1):90-93,116.

[2]李治国.隧道岩溶处理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3(增刊1):36-40.

[3]蔡建伟,吴嘉源.软弱围岩复杂岩溶段隧道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四川水泥,2020(2):287.

作者:祝新建 单位:湖南中核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