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略论隧道垮塌的补救措施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分析
根据水的物化性质可知,其能够降低岩石的强度,溶解泥土,并将部分泥土带走。当遇到了石膏、岩盐以及蒙脱石之类的材质构成的薪土岩时,地下水会使它们膨胀起来。当岩石之间缺少足够的胶结,那么岩石会在水的作用下体积越来越小,强度越来越低。以前,受到各种技术的限制,很多工程的建设并不了解施工场地的地址和地层情况,所以经常出现设计的施工方案无法在实际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价值,最后导致围岩的施工难度大,不稳定,质量较低,很容易出现隧道塌方事件。基于前一阶段出现的塌方事件可知,一旦出现这类事故和前期的地质勘察工作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地下水的存在将导致围岩强度和受力发生显著变化。围岩往往具有较大的缝隙,而地下水是无孔不入,因此围岩表面的有效正应力将大大的减少。当围岩存在软结构面时,建筑里面的填充物会受到水的作用变成流体,这时岩体结构的抗剪强度将减小。
2认识及管理因素
部分施工单位对塌方认识不准,不但不懂得常思己过,出现塌方事故反而异常开心。对于施工单位而言,只要出现塌方,不管是重新施工还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施工都会增加工程量,从而提高施工单位的利润。所以,部分施工单位没有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为了谋取利益偷工减料,随意改变支护和开挖方式,在管理上态度不够端正,严谨。部分施工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仅仅关注自身的工作,追求自己想要的结果,对于产生负面作用的几率完全忽视。正是这种不规范的操作和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塌方事故产生的可能性。3隧道塌方的施工处理技术措施大管棚方案。出现塌方主要是因为工程存在大量的碎石土,这是由于碎石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的。同时,出现碎石土导致钻机方向无法准确控制,这将严重影响后期的施工结果。碎石土过多容易导致钻孔出现异常,从而出现塌孔现象。大管棚在建设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灌注效果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具体方法为,在塌方体两端或一端沿环向施做一排大管棚。管棚采用无缝钢管,前端成锥形,溢浆孔孔径可设为8mm,间距为15cm,梅花布置。管棚尾部5m范围不钻孔,末端焊接环形箍筋,防止打入时管身开裂,影响每段注浆管的连接,每节间丝扣连接。管棚可以采用钢管,其长度根据塌方的纵向延伸而定,最长可以达到40m以上,管棚的环向间距一般为40~50cm。管棚要选择在较稳定的未塌方段初期支护上开始施作。管棚不能侵限,随着塌体和围岩的开挖,对于局部注浆不太理想的部分,可灵活采用小导管进行注浆补强处理。小导管超前注浆方案,小导管的优势是它不需要开挖工作室,施工方便。高速,允许众多的钻机一起工作。尽管众多的钻机一起工作增加了注浆的效果,拓展了施工的方法。总而言之,小导管注浆将大大的提高整体的柔性。不仅如此,小导管注浆还可以实现多次修复,提高灌浆的质量,降低了施工的成本。具体方法为:钢管一般采用无缝钢管或焊缝钢管,长3~5m,管前端做成大约10cm的圆锥状,在尾端焊接直径6~8mm的钢筋箍,防止打设小导管时尾部开裂影响注浆管连接,选用直径小于钢管的同长度锚杆插入其中,以增加小导管的刚度。管身钻设注浆孔,孔径一般为6~8mm,孔间距为20~30cm,在距尾端1.0m范围内不开孔。小导管沿拱的环向布置间距为30~50cm,小导管是受力杆件,因此两排小导管在纵向应有一定搭接长度,钢管沿隧道纵向的搭接长度一般不小于lm。在进行后续施工时,要注意围岩的监测工作,除去围岩量测的常规项目外,还要分析、记录好塌体段裂缝的状况,每次循环开挖时都要详细考察和记录塌体的松渣厚度、基岩情况、注浆效果、出露孤石等因素,在后续施工的指导中采用动态灵活的措施来局部补救、加强。应当认真对待勘察工作,根据施工的难度,造价和质量综合研究,再制定合适的塌方处治方案,一般采取勤量测、二衬紧、强支护、缩短台阶的进尺和早封闭成环等方式来处治塌方,还要认真分析围岩周围的地质和岩层情况,根据周期的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质量。
3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导致塌方事故出现的因素具有多样化,既存在主观认识的问题,也存在客观技术上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地质,地表情况,施工水平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塌方事件出现的频率。其实,一旦出现塌方事故是非常可怕的,一方面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还直接影响公众的身心和财产安全。此外,一旦出现塌方事故控制难度也非常大。关于塌方事故要重在预防,如果没有及时治理,还会导致塌方事故层出不穷,屡治不止。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之中,要高度关注社会上经常出现的塌方事故,研究隧道治理的快速方法,从而不断地提高施工质量,让中国隧道建设走向正轨。
作者:郑海波 单位:贵州路桥集团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