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手工技艺在特校艺术教育中融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手工技艺在特校艺术教育中融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手工技艺在特校艺术教育中融入

【摘要】文章主要探寻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特校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及意义,按照一定的原则提升特校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一系列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残障学生;艺术教育;融入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先进艺术教育理念指导下校本课程得到了开发,中国手工制作艺术走进学生的课堂,特校艺术教育活动也日益丰富起来。艺术教育是特教学校针对残障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手工技艺主要包括剪纸、刺绣、手工编织、工艺品、装饰画、传统面点等,其教育资源丰富,值得特教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多角度挖掘教学内容,根据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促进残障学生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特校艺术教育的价值探索

(一)活跃思维,促进残障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残障学生的思维相对于正常的学生较为迟缓,动手能力不高,自我表现欲望不强烈,艺术创造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针对残障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借助传统手工制作这种简单、易学的艺术形式,顺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剪纸、刺绣及手工编制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手、脑、眼并用,锻炼四肢协调能力。传统手工活动中学生的右脑得到了开发,丰富的手工材料为学生右脑综合思维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例如,在传统手工面点制作教学中,残障学生用双手触摸柔软的面团产生一定的生理刺激,通过触觉、视觉初步形成一定的形象思维,这种视觉思维符合人类右脑信息接收的习惯,能进一步促进右脑的思维活动,教师制作出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形象,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抽象思维,二者在交叉作用下锻炼残障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进而让他们在形象思维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美育提升残障学生的艺术素养

残障学生的心智不太健全,他们的感情世界不够丰富,其性格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感受生活,自由地表达所思所想。学校积极开发传统手工艺课程,将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作品带到艺术教育课堂中,残障学生接触泥塑、剪纸、刺绣、糖人、草编等艺术样本,在丰富的艺术宝库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获得美的感受,潜移默化中提升艺术素养。残障学生参与传统手工制作的艺术教育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美育过程。传统手工制作所蕴含丰富的美学价值,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教师积极挖掘传统手工制作中的美育潜力,达到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创造性教育的效果,最终让残障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治愈身心,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生活技能,达到治愈身心的效果

对于特殊教育的学生来讲,父母、老师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他们有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出现了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新型专业,如开锁、修鞋,都是能让孩子们日后在社会中谋生的技能。因此,作为学校老师,应该帮助孩子培养一门生活技能,让他们在技能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不断树立自强自信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以传统手工制作为媒介,搭建与残障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引导残障学生对基本的艺术形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逐渐增强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残障学生在简单易学、易出效果的材料工具中获得心灵的满足感,进而补充残障学生的身心,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断完善学生的品格,健全学生的心智,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手工制作也是一门生活技能,学生在动手制作中逐渐掌握各种能力和技能,纠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在纠错容错中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生活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四)复兴手工技艺,传承传统文化

残障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不能自由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活经验较少,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只留存于表面。学生在认识和接触传统手工技艺中形成好吃、好看、好玩的浅显认知。教师在传统手工艺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深度,让学生理解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制作过程,探究其背后的工艺,掌握其中的技能,引导残障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激发对民间手工技艺的兴趣,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传承和发扬传统手工技艺,使学生被强大的文化魅力所感染,得到身心愉悦的感受,全身心投入,促进身心康复。传统手工艺术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蕴含着人类文明的工艺文化,历经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熠熠生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以“华语运动”的方式维护东方文化,日韩则视传统民间艺人为国宝,传承和发扬传统手工文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文化自觉,旨在维护本民族的尊严。中国传统手工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支柱,特教学校引入传统手工技艺对残障学生实施艺术教育,就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将爱国主义情怀深植学生心间。我国的手工艺需要不断传承下去,但是由于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认为应该去考大学,所以在手工艺传承方面缺少一定的认知。针对这个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应该积极引导残障学生认识并发挥自身的优势,让他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识,能够把传统文化的理念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传统手工技艺与特校艺术教育融合的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特校实施传统手工艺教学时要充分适应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制订符合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策略。对残障学生实施传统手工技艺教学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让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其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艺术教育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资源丰富多样,内容繁杂,为了适应残障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发展特点,选择的手工艺术门类要简单、易学、易操作、易出效果,并且对材料工具的要求不高,方便教师合理开发,从而让学生能够很快地接受,适应传统手工技艺学习。

(二)创造性原则

传统手工技艺教学既包含审美教育也包含德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心智能够获得启发,不断认识丰富多彩的手工艺作品,在对传统手工技艺了解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对传统手工文化的热爱,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唤起爱祖国文化,爱家乡本土文化的情感。

(三)地域性原则

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特校针对残障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民间手工艺术的地域特点进行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黄河流域是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在江浙地区民间蓝印花布、刺绣、剪纸等手工艺作品较多;在山西剪纸手工技艺较为出名;潍坊的风筝制作工业企业众多,还有自贡的竹扇、徐州新沂的剪纸、浙江的仿古剑、广西的壮锦等。学校设置的传统手工技艺课程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重点挖掘,以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发挥特色育人的功效。

三、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特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打造一专多能的专业教学队伍

从古至今,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主要通过“拜师学艺”的方式,在“言传身教”中一代代流传下去。特教学校针对残障儿童进行传统手工技艺教学,首先,需要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广大教师队伍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其次,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教师开展讲座交流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最后,教师认可手工技艺的教学价值,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和美学价值,认识艺术发展史,具备手工技艺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才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残障学生开展一系列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在广西壮锦传统手工技艺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梳理壮锦的发展历程,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一幅幅生动的漫画,配合介绍壮族地区人民生活环境、织锦工艺、生产流程、发展现状等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壮锦的意愿。教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景观和文化产品中挖掘教学资源,引导残障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学生在创作中将个性思想融入其中,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技艺。

(二)营造良好的传统手工技艺教育文化氛围

学校创新传统手工技艺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丰富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内容,将民间剪纸、刺绣、手工编织、工艺品、装饰画、传统面点等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特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中,鼓励教师和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发现传统手工技艺学习的趣味性,在丰富生动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动手实践活动,在科学的分层教学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在多元的课堂评价方式中激发爱国情感,在积极心理效应影响下促进自身康复与发展,营造良好的传统手工技艺教育文化氛围。1.课内课外有机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手工技艺实践活动。教师以多元化的方式授课,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传统手工技艺形式;另一方面真正地走出去,到当地走访民间艺人,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并让他们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见到民间的手工艺人,就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不一样的震撼,因为手工艺人的身上有一种匠人精神,是他们的执着与坚持才能让这一门手艺得以传承,虽然在新时代他们并不是挣到了很多钱,但是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不断地坚持将手艺继续传承,这样的精神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因此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脚踏实地、真正的走进民间探访。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内,还要以特教学生为中心,开拓传统手工技艺教学文化阵地。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走到民间艺人的工作室,或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走进学校,学生在现场观摩传统手工艺人操作,学着制作布娃娃、香囊、毽子等具有民间特色手工作品。当学生掌握一定的传统手工技艺之后,学校开展相关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师生组成手工制作团队参与比赛,学生在传统手工制作中融入个人的艺术创意思维,设计出独特的作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2.发挥各学科育人功能,扩大传统手工技艺宣传效果。学校挖掘各学科的育人效果,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对传统手工文化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传承使命感。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引入有关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儿歌,让学生在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音乐学习中掌握手工制作的步骤,增加学生的学习印象。在历史课及地理课教学中,教师将传统手工技艺的发源地地域特色和历史发展状况融入其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造力将在各科教学中得到提升,促使更多的残障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其中,让传统技艺真正地融合到校园特色艺术教育。综上所述,手工技艺融合到特校艺术教育中能够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为学生实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打下坚实的基础。特教学校积极探索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之路,提升艺术教育师资力量,开发多种多样的传统手工艺术教育课程,对残障学生多角度地实施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残障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艺术情操和艺术审美能力等,在动手、动脑、动眼中促进学生协调能力的发展,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使特教学校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促进现代化教育改革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流芳,邹桂香,张程赪.手工刺绣与绘画工娱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05):89-91.

[2]车军.让艺术教育之花绽放校园[J].中国教师.2009(22):52.

[3]孙霞.特殊儿童的美术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作者:常玉 冯秀萍 单位:武威市凉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武威市凉州区东关小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