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范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经济区的开放,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日渐频繁,具备国际视野、能用英语顺利完成商贸交流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剧增。然而,当下众多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有不少是简单的“商务+英语”型人才,甚至仅仅是“英语”型人才,跨文化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基于此,本文将以高职商务英语口语课程为例,分析其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与困境,探究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1]。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促进了跨文化交际,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便利,而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出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是交际过程中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好语言载体,努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深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异域文化的感知,从而提高文化自信,举手投足间大方得体,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国风范,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频繁的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也是国家兴盛的重要推力。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贸易成功的基石,再流利的口语、再专业的商务知识也无法抵消一次次触碰文化禁忌所带来的不适与尴尬。为了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推动国家经济发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许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对本国文化认识不够深刻,对异国文化知之甚少,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容易缺乏自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增强他们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外国的多元文化,从而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提升文化自信,在跨文化经济交流和人文交流中不卑不亢,适度得体,既促进了经贸合作,又创新了中国文化传播路径,更好地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多维度提升学生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技能、实用技能和战略技能。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容忍和对文化差异的灵活性[2]。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日常用语和特定的专业术语,夯实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开阔文化视野,增强学生面对异域文化时所体现出的敏感性,促进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商务英语口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困境
(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跨文化意识不足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多数英语综合能力不强,英语基础薄弱,未能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重语言轻文化,文化知识储备少,跨文化意识淡薄。多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过程中更注重词汇语法的积累,发音不标准,不敢开口说,交际时不自信,行为拘谨。
(二)教学模式相对固化,跟不上实际需求
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多数课堂仍以教师讲授在前,学生练习对话为后的形式,授课方式单一。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只是机械记笔记、写对话、背诵单词句子,提不起学习兴趣,不爱交流,英语口语没有得到锻炼,英语整体素养不高,从而导致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提升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差。
(三)教学软硬件保障不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
商务英语在高职教育中并未受到院校的重视,缺乏“软件”支持,英语多数情况下被视为一种“工具”。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学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英语无用论等言论渐起,各种翻译软件的诞生也从“表面上”削弱了英语人才的重要性。由于商务英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相应的“硬件”设备也不够完善。随堂设备多局限于电脑和多媒体,缺乏仿真实训室,无法模拟相关真实情境,学生课堂上的跨文化交际体验感差,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四)教材内容滞后,文化元素少
信息化浪潮中,英语本身在不停变化,人们的沟通交流模式在变,贸易方式也在变,许多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滞后,着重点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教材中的配套练习也多数集中在词汇、语法、翻译等基础练习,文化元素少,无法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求。
三、高职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重组教材,充分挖掘文化元素
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先充分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文化元素,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中西方文化,以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异国文化的认识。例如,在设计产品介绍的任务时,教师可以引入“china”这个词,让学生介绍中国的瓷器,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中国景德镇的瓷器和世界八大瓷器品牌:Meissen、Royalworcester、Wedgwood、Royaldoulton、Herend、Hermes、Arabia和Royalcopenhagen,让其观察对比这八大品牌的瓷器与中国瓷器的异同,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瓷器上的图案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二)解读文化,加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文化是一个既虚又实的存在,只有深刻理解文化才能提高文化辨别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游刃有余。文化冰山理论很好地向我们解释了文化的复杂性,该理论认为每种文化都像一座大型冰川,我们能看见的仅有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它是某种文化下人们所呈现出来的行为举止,是有形可变的,而水下的部分比重大,其文化内容包括信仰、三观、思维方式等,无形且相对固定,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这些无形的文化就悄然阻碍交际双方的正常交流,因此,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就特定的课程内容拓展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解读其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该文化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进而通过课堂上的交互练习有效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重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教学
商务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本课程结束后能在日常生活和特定职业场景中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最基本的沟通和交流。其教学内容模块化、层次化,每个模块内容涉及不同文化背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与解读,激起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例如,教授谈判对话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谈判视频,分析谈判过程中每个国家的谈判策略和思维模式,使得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注重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教学
非语言能力指的是对手势、身体形态及表情等非语言行为的理解与实践运用能力[3],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商务英语口语常被解读为“商务+英语口语”,除了商务知识,人们更看重的是英语口语表达,殊不知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交际能力只占7%,交际时声音的抑扬顿挫对交际的影响程度达38%,而非语言交际能力所占比重竟高达55%。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非言语元素有各自约定俗成的用法与含义,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师在授课时应时刻注意自身的非语言沟通,引导学生有效地感知和认识非言语交际,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深刻意识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掌握不同非语言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能够得体地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五)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合作式学习深层含义,从而能够得体地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六)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多感官教学提供技术了支持
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各种电子App的出现让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口授。在上述16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96.43%的人主要通过教师PPT讲授获得商务英语口语相关知识;线上课程和材料占82.74%;使用各种英语App进行学习的人数占75%,可见PPT讲授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常见渠道,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单调乏味的单向传递变为多元有趣的双向交流;教师应扮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他们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在练好商务英语口语的同时,学好跨文化知识,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七)开展第二课堂,营造文化氛围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文化知识,最大程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可开设文化大讲坛,以此为媒介,提高他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邀请校企合作企业具有丰富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的企业老师前来分享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案例,激发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在班级内设置一个英语角,每周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就某个特定文化话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推荐适合的文化拓展资源供其自行观看学习,鼓励他们写学习感悟,丰富其文化积累,夯实跨文化交际知识,进一步推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进程。结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区的开放使得国际贸易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了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新的时代要求。为了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商务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也应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高职商务英语口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基于上文所述,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重组教材,深度挖掘文化元素;解读文化内涵,加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理解;课堂上注重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合作式学习,加强口语训练与人际互动;借力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赵义莲 单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篇2
现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广泛普及,提升部分学科的总体教育水平。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也应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做好对教育新内容及教育新方式的开发,通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育流程的简化及教育资源的一体化整合,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多元化教育实践优势,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能在教育质量方面产生质的变化。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迫切需求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其中,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主要面向商务贸易、对外贸易等行业进行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输送,使其在保持英语专业优势的同时,能掌握各类商务语言概念的应用技巧,提供专业人才对英语语言及商务专业用语的了解。以此,为其未来的就业发展提供教育保障。换言之,适应职场的工作要求,从强化岗位工作适应能力的角度,进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布局,则是其人才教育培养的关键。所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基于国际贸易、西方经济学及英语口语等多学科融合,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及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确保高职商务英语的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时代先进性与前瞻性,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充分创新及教育内容的改革,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促使专业人才能基于学习实践,更好丰富自身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积累,为后续阶段专业人才的岗位就业及学习深造创造有利的教育条件。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教育衍生出的教育新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线上、线下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融合,实现对课程教学互动形式及教育内容的充分丰富,提升学生课程知识学习兴趣,并采取线上教育实践的方法,简化传统模式的教学流程,使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不再受单一环境要素及时间要素的限制,更好弥补专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缺失。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方面具有高效化、多元化及便捷化等诸多优势,可以改变现有的专业课程教学结构,利用对线上教育资源的整合与线上教育平台的构建,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教育衔接紧密性,为未来更好开展教育创新及教育创新提供科学参考。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以往被动教学的基本状况,使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能更好迎合教师教学需求及学生学习诉求,提升当前阶段、后续阶段课程教学的总体时效性,实现新时期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开展。为未来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长效化推进夯实基础。除此之外,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网络教育平台、社交平台及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也有效解决专业课程教学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使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的教育信息检索,更好地对优质教育内容进行筛选,极大地拓展教师自主化教育空间,使教师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可以在教学结构设计、结构方法的调整及教学策略优化等多个方面,建立弹性化的课程教学机制,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为未来阶段教师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
(一)推进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育双向融合
受限于高职院校基础教育条件。部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育,采用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重叠式的教育结构。该模式虽然使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达到相对较好的效果。但在由于理论课程教育周期较长,使其拖慢基础教学进度,不利于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久而久之,商务英语的课程教育实践将失去实际意义。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多元化的教育实践,则可以从线上平台及线下教育实践教育对接的角度,缩短理论课程教学周期,并及时地开展线下的教育实践。这其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开展理论课程教学及实践教育双线推进的教育策略,同时,亦可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线上教育特点,运用远程授课的机制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部分学习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教师教育干预能力,使理论课程教学与教育实践能更好开展双向教育融合。
(二)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实效性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的推进,必须保持一定的教育时效性,确保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及企业用人需求能充分保持一致。然而,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的课程教学压力过大,对于企业动态及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相对较少,使其无法更好针对企业需求做好针对课程体系的优化。长此以往,高职商务英语的专业教学质量势必有所下降。混合式教学模式则充分打破这一教育限制,使教师可以面向企业开展教育对接,在充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及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育策略及教育内容进行调整,保证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使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好教育目标的重新制定。从而,为未来阶段更好推进系统化、科学化及多元化商务英语教学工作奠定良好根基。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结构设计
(一)课前
课前阶段的混合式教学结构设计,需要从课前准备、课前分析两个方面进行优化。课前准备是指利用线上平台的教育资源汇总,做好对现阶段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并运用线上教育平台,提前对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育渗透,促使学生能优先对部分单元化知识概念具有了解。但学生充分掌握部分基础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后续阶段的课前教育分析。课前分析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商务英语的个体化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调整,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与学习不足,适当对部分教学目标及教育规划进行优化,尽可能将教育重点放置于攻克学习的学习难题。这其中,教师应运用线上平台的教育实践,可能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学生存在的学习不足进行逐一列举,在充分保障教育有效性的前提下,做好对线上教育资源的科学运用,使前期阶段的课程教学铺垫,能更好地对后续阶段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教育支持。基于课前阶段的混合式教学结构设计,教师可以最大限度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有效运用线上教学模式,为学生开阔学习视野。以此,使后续阶段教学工作能在良好环境下有序推进。
(二)课中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混合式教学结构设计,则要考虑对理论课程教学、课程教育实践及学习实践互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理论课程教学与课程教育实践之间必须形成双向互补的教学关系,确保理论课程教学知识能有效在课程实践方面加以运用。因此,教师应在理论课程教学中穿插多个线上教学实践环节,围绕对部分教学教材及教学资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加深对部分商务英语学习概念的了解,尤其要做好对部分教育细节的把控,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更好适应不同商务英语教学环境。在课程教育实践内容及实践方式的设计方面,教师应以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语交流及商务英语情景模拟三个方面内容作为主要方式。其中,商务英语写作与商务英语的口语交流的实践内容选择,必须充分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保持一致,避免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产生结构性上割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移动社交平台,进行英语写作与口语交流实践,简化传统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流程。从而,以最短的时间成本投入,获取更高效率的教育实践成果产出。商务英语的情景模拟,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各个阶段商务英语教学需求做好优化,既要保持英语课程教学平衡,也要充分将部分关键性知识内容加以融入,使商务英语的情景模拟,能更好地提升教学实践的学习沉浸感。学习实践互动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两种教学实践互动模式。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主要目的是运用线上与线下教育平台,更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不足,打通学生商务英语学习各个关键节点,提升学生商务英语学习质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则是基于提升商务英语教学实践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商务英语的课程学习兴趣。在学习互动中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不足,并为学生未来阶段的自我提升指明方向。
(三)课后
课后阶段的混合式教学结构设计,主要考虑课后学习平台及学习问题分析两个方面内容。其中,传统模式的课后学习平台由于采用实名制度,虽然学生能客观地阐述自身的学习问题,却无法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做好评价分析。这一模式不利于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关系,容易加剧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对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后的学习评价,则可基于匿名评价与匿名分析,更好从学生、教师两个不同视角进行学习问题的解决,使教师在充分了解自身教育缺失的同时,更好指出学生的学习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亲近感。进而,为未来阶段教师更好地对学生阶段商务英语的学习问题提供有力保障。混合式教学的课后教学分析,为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提供多种路径,基于商务英语新媒体平台或社交平台进行课后学习实践探索,并加强课中与课后阶段的教育互补,则是混合式教学视角下,课后教育问题及学习问题分析的一种新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部分学习平台、社交平台的运用,开展自主化的知识学习实践。教师则可运用教学辅助为学习提供较为基础教学支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学习方向逐步深入。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方面能朝着统一的方向进行发力。以此,更好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师的教育质量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策略
(一)积极开展线上商务英语学习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线上的商务英语学习活动,有助于更好培养学生商务英语学习兴趣,充分提升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使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形式及实践内容得以充分丰富。这其中,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应在充分做好对教学节奏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优化现有的教学实践方式,并将其应用于线上的教学实践平台,开发线上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新方式,使线上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实践,能基于对学生良好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好多个方面的教育优化。另外,线上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及教育动态做好多个方面的教育评估,在不影响现阶段教学进度及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实施线上商务英语教学实践策略,使线上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能更好满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需求。
(二)开通海外商务英语学习实践渠道
开通海外学习实践渠道,是指针对加强商务英语的学习实践,与国外部分教育机构与企业开展一体化的教育联动,通过与国外学者及行业从业者的沟通、交流,加强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线上社交平台,建立一对多的学习实践群组。促使学生能与海外英语专业学生及商业贸易从业者开展英语交流,深化对学生部分知识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对未来行业动态及商务英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开通海外的商务英语学习实践渠道,也是新时期高职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大局观及学习自信有着积极帮助,实现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及自觉性的充分强化,使未来阶段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积极条件。
(三)深化商务英语专业线上教学合作
深化商务英语的对外合作,主要目的是面向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学经验积累,使教师能灵活运用多种技巧做好线上教学实践拓展,进一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商务英语线上教学实践创新意识,让教师线上商务英语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对此,教育机构应面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做好对部分企业的教育合作,根据线上平台的双向教育互动,建立双师教学实践平台,由企业在职员工与高职院校职业教师共同开展线上的商务英语教学设计,使教师能围绕提升学生商务英语学习表达及学习实践两个方面内容,科学地进行线上商务英语教育实践布局,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均能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中得到长足的提升。
(四)加强商务英语情景模拟教学引导
情景模拟是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教育方式。因此,加强混合式教学模式视角下对情景模拟的有效运用,则可进一步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方面的教育引导优势,提升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结合对当前阶段商务贸易案例分析,将部分商务贸易情景作为模拟背景,通过建立线上教育实践机制,使学生能积极参与线上商务英语情景模式学习。这其中,教师可以在观察学生学习动态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学生商务英语的学习不足。使教师能基于对现阶段情景模拟学习现状的分析,合理的对后续阶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从而,一方面,提升教师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教育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强化提供教育支持,使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能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环。结语综上所述,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将进一步提升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与有效性,使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能更好弥补商务英语人才教育培养的多元化需求,实践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高水平推进,为未来阶段更好深化商务英语课程教育实践及优化教育体系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撑。
作者:张金 单位: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篇3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类属奠定了其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优势,与指导思想不谋而合。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适切性
1.1商务英语专业的外向型特征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3],高等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570201)属于教育与体育大类(57)下的语言类(5702)专业。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投身于对外贸易等行业,从事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廖华英[4]提出,英语语言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外语类课程思政既承担着引导学习者进行中西文化对比、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责任,也肩负着引导学习者进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让世界走向中国的义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现在英语专业课上,凸显其联通中外和适应全球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专业课程使用大量英美原版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网络接触未经加工的境外原版文章和视频材料,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因此,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系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尤为凸显。
1.2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是课程思政
理想的“试验田”商务英语专业的外向型育人目标决定了其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复合性的特点,依据语言分项技能组织安排英语语言基础课,叠加通识类商务课程、跨境电商类课程构成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作为新兴的课程观,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商务英语课程的复合性和国际视角为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试验田”,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前景。
2商务英语专业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路径
课程思政的内容重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包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和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1]。覆盖面广且高度凝练。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思政导向建设应从上述方面切入,灵活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以点带面,提炼思政内容重点中所包含的主要思想,激活发散性思维,结合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搜集案例并汇集成“课程思政元素库”。经选取加工后,与教学内容产生隐性关联,把思政内容事例化,再以碎片化形式穿插于课程教学(见表1)。
2.1商务英语专业模块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基础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岗位-任务-能力-课程”的思路设计课程架构。韦金凤[5]指出,商务英语专业推行“课程思政”,应采用“英语+商务+思政”模式。笔者则认为,应更新扩展为“英语+通用性商务知识+跨境电商”模块化教学新思路。英语是“地基”,商务知识是“钢筋”,跨境电商是“混凝土”,共同浇筑成专业人才培养的“摩天大楼”。思政教育不应被看作独立的课程模块,而应是“如盐在水”[6],如砖块之于高楼,与现有的课程模块形成有机的渗透融合,才能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
2.1.1英语语言类课程“融”思政
商务英语专业按照“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开设语言专项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和商务沟通的能力。思政融入课程的途径也是多样的。郑宏[7]提出,课程思政融入要遵循“史”“时”“实”三个标准,按党史、国史、学科史、校史和地方史铺开;在时代案例和先进人物、时代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中寻找链接;将课程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实验课程的开展落到实处,教学融入点也应依据“史”“时”“实”进行分类。笔者选取外研社出版的《致用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的部分单元,进行思政教学设计举例(见表2)。
2.1.2通用性商务类课程“藏”思政
商务英语专业所设置的通用性商务类课程以岗位日常工作任务为蓝本,培养学生基础商务技能。其中,“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从国际视野出发,深入分析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解构包括消费趋向、谈判特点、商务礼数等隐性文化内涵,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给出对外商务交流的行为指南。此类课程内容基于文化对比构建,蕴藏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绝佳土壤。
2.1.3跨境电商类课程“导”思政
作为新兴的课程模块,跨境电商类课程的建设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成为各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打造自身特色的抓手。海外社交媒体运营是跨境电商营销推广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境外社交平台的不恰当使用会使学生暴露在导向性强的信息中。跨境电商类课程推行思政教育,更要坚定思想导向,引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看待良莠不齐的信息;培养跨境业务运营良好的职业品德和素养,善用跨境贸易平台和社交媒体建立“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正面形象,助力中国企业扬帆出海。
2.2专业课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
课程思政应融入到商务英语专业课的课程目标设计、大纲修订、教材选用、教案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等各个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顶层设计,应明确规定课程思政之于课堂教学的量和度,相融于“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贯穿教学全程。课前,通过翻转课堂,在MOOC等在线教学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启发学生进行主题相关的中外对比思考,激发自主学习;课中由教师引导,结合语言和商务教学内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素养等主题的小组讨论和汇报,通过观点碰撞启发思考和认同;课后,学生自主完成中华传统美德英语美文、国际商务文章的阅读,撰写学习反思和总结。通过三个环节的思政元素融入,让思想教育如甘霖落地,润物无声。
2.3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关键
教师是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主力军”。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多拥有外语语言类专业背景甚至留学经历,部分缺乏思辨能力的教师则会被西方价值观误导,走向与课程思政背向而行的死胡同。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和教学团队的基层组织作用,在教研活动中开展头脑风暴,挖掘思政亮点。积极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竞赛,以赛促教,并通过示范性学习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业务能力,落实履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育人职责。
2.4质量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的有力保障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1]。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效果、毕业生就业数据、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方面。其中企业对毕业生的英语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品德评价更是课程思政效果的首要评判标准,是协同育人成果最直观的体现。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以企业用人反馈、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等维度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课程思政发展体系。
3结语
商务英语专业的外向型属性和学科复合性决定了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同时也是课程思政特色培育的理想“试验田”。课程思政路径的探索,首先要着力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对思政内容重点进行碎片化处理,与课程体系“英语+通用性商务知识+跨境电商”模块有机结合。依据课程特点、学情特点和思政特点进行发掘和整理,明确教学主题的知识点、思政点和融入点,层层解构,让高屋建瓴的思政内涵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的活动安排、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均与课程体系建设齐头并进,共同构成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作者:胡文锐 严雪娟 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商务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