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及改进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农业类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许多农业类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面临着实践时间短、规划不充分、实践团队组建不合理、项目持续性不强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与学校的管理水平、团队成员的思想层次、团队指导教师的组织能力、团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等有密切关系。为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实施,广大农业类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精准定位以增强针对性,着眼长远以增强持续性,优化团队以增强战斗力,及时转化以增强实效性,优化考核以增强价值性。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
0引言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是指当代青年大学生按照所属学校培养要求的需要,利用暑期、节假日等时间参与社会政治、公共文卫、经济教育等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素质,触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使学生在有限时间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品格、提升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但当前国内农业类高职院校尚未意识到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其社会实践制度、活动方式等还不完善,影响育人效果。因此,根据农业类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开展情况,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改进策略。
1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1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够透彻,实践内容虚化“三下乡”
社会实践建立的初衷,是让学生用知识、技能、文化在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去服务农业、农村、农民,鼓励大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服务“三农”,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和培养大学生快速成长,促使其受教育、长才干,为乡村振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要求广大农业类高职院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要出实招、有实行、见实效[1]。但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把“三下乡”严重虚化,开展的许多社会实践项目并非“三农”需要,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虚假实践,在某地留个痕迹、拍个合照、发篇通讯稿,这样就能作为自己评奖评优的材料,这样的社会实践没有任何价值。
1.2社会实践覆盖面窄,效能发挥不足
近年来,受安全、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广大高职院校普遍对于社会实践的组织有所懈怠,其重点表现为团队组建针对性不强,活动目的不明确,实践中心偏移等,此外,农业类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素质、自身组织等原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学生动员覆盖面窄、团队立项程序不规范、团队成员专业不对口、缺乏项目结项的验收标准等情况,高职院校更是将社会实践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在“三全育人”格局中的重要意义[2]。
1.3社会实践团队组建不合理,活动制度不完善
农业类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往往对于前期调研工作不重视,普遍缺乏前期调研的各类关键数据,也没有对相应调研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组建团队往往只是以报名审核的方式进行,造成团队成员彼此之间不认识、不熟悉,成员之间互相不了解其知识体系与擅长方向,这就造成了社会实践团队没有凝聚力,成员的分工也不明确。因此,学生没有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准备就仓促开始社会实践。例如,江苏某农业类高职院校,依托其农业类特色社团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形式的社会实践,但其团队学生构成均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由于学生专业不对口,也没有在前期接受过相应农产品知识的培训,团队成员在实践的前期遇到很多困难。在高职院校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光是前期准备不到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学生由于没有受过培训、通常纪律性较差,加上奖惩机制不完善,导致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没有参与感、荣誉感,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面临一些突发情况,遭遇一些现实问题,由于团队没有前期调研、准备不足,出现整个社会实践过程随意糊弄、造假了事、轻易放弃等情况,造成有些学生“莫名其妙”地“完成”实践。
1.4项目资金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开展,离不开相应资金的支持,然而,农业类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社会实践难以深入开展,阻碍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经问卷调研,在校期间因自身生活费有限不能垫付社会实践所需资金而没能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占37%,在参与过社会实践的学生中,23%认为活动资金支持不足,难以保障社会实践所需的物资、药品等[3]。
2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的构建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学生暑期,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实践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三农”领域的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参与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大部分为学院一线辅导员。“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接触社会、对接社会的途径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构建的内容体系和方式方法对农业类高职院校十分重要。
2.1强化专业化技能实践,打造科学实践体系
依托专业技术进而打造专项的社会实践团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对个人或单位点对点帮扶。在涉农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切实联系当地所需,构建科学的社会实践体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学到更多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转化。
2.2以政策制度为支撑,助力乡村精准扶贫
农业类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2017年起,共青团中央便组织开展了“三下乡”社会实践“助力精准扶贫”专项计划、“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专项、“乡村稼穑情·振兴中国梦”全国农科学子聚力乡村振兴等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专项活动。积极鼓励农业学子下乡走访调研,切实了解农民所需,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广泛开展专业知识培训班,为当地农民答疑解惑,促进乡村振兴新发展。例如,江苏某高校电商专业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帮助当地果农建立淘宝、京东等网络店铺,同时手把手教授村民抖音网络直播技术,帮助农民转变销售思维和建立新的营销模式,真正实现“助力精准扶贫”专项计划,引领当地农民创新驱动发展。
3农业类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改进策略
3.1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实践基地
当前部分高校由于缺少对项目长期的规划,只考虑当年社会实践怎样出成果,怎样出利益,导致社会实践基地经常变化,也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就使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成效大打折扣。所以,社会实践要与对应的实践基地(村庄)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是双方共赢甚至多赢合作化的基础。
3.2完善学院社会实践制度
从当前调查来看,学生管理部门,例如学院团委、学工处、各系教研部门的领导教师带领自己所处领域、部门、系部的学生组成社会实践团。往往能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和成绩,同时学生也会积极配合教师工作的开展。农业类高职院校应建立社会实践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社会实践带队时长转化为指教教师课时量记录。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评价、学生对指教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四评”制度,规范召开社会实践评比大会,以此增强师生的参与感。
3.3增强社会实践的专业针对性
根据每个高校的校情不同,每个地区的情况也有所差异。要想在一个特定的时段、某个具体的地区实现高质量的社会实践,不进行细心的谋划,精准地定位是做不好的。所以需要推动广大农业类高职院校完善社会实践项目申报制度,建立“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四化体系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工作原则建立社会实践制度。
4结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开展了20余年,广大农学学子受其培养和影响,不断提高农业类高职院校的育人成效,成为当前大学生向往追求的校园新风尚。在今后,经过不断完善的社会实践,将会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做更大、更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廖远兵.乡村振兴战略下广东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40(2):12-17+24.
[2]张欢,董慧.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10):56-58.
[3]杨治.社会调查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可行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6(4):186+190.
作者:陈苏宁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