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应该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创新之路。文工交叉的新兴教学领域研究的延续,多层次、多方位教学平台的搭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我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在工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对于开创文工交叉的新兴领域尝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有积极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深化教学改革,从“出口”找课程;跨专业,跨学校的综合教学体系搭建。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平台的搭建

1新文科建设背景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我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在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对于开创文工交叉的新兴领域教育尝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点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国家教育部2012年9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属于13大门类中的艺术学门类,艺术学门类其下设有的5个一级学科,包括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属于设计学下设的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认为,20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视觉设计也渐渐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走向愈来愈广阔的领域。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相继登上历史舞台。人们企盼视觉传达设计在新精神、新艺术、新工具、新空间、新媒体空前发展的情形下,能够展现出神奇的风貌,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前身是平面设计专业,在原平面设计专业讲授的课程基础上,着重添加了依据特定的设计目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通过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作,如何将可视化信息传达给受众并对受众产生影响的过程设计的课程。例如,我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主要分为三大块:一、视觉要素基础训练阶段。如中国传统图案、中国画、图案变化设计、装饰画设计、图形设计等课程;二、平面设计阶段。如标志设计、字体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与版式编排设计等课程;三、多媒体、综合设计阶段。如印刷设计、交互设计、网页设计、动态网络设计、影视广告设计、展陈设计、会展传媒设计、商业品牌整体策划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着重培养学生对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要素的敏锐感知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运用视觉元素进行平面设计综合表达能力,突出对多媒体技术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强调技术和视觉设计的交叉融通,覆盖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严谨,蕴含着未来设计的趋向。简单来说,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它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视觉传达一般归纳为:5W原则,--“who”、“what”、“where”、“when”、“how”,即为“向谁传达”、“传达什么”、“在什么场所进行”、“什么时候”、“效果、影响如何”5个程序。在我们的生活中视觉传达设计所涉及到的领域有很多,如电视、电影、建筑物、造型艺术、各类设计产品,以及各种图标、舞台、文字设计等。

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概念相对。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近年来一直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堂知识教学与企业、市场需求向相结合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更快的适应所在位置,和发挥自己的价值,甚至在校期间就可以为社会所接受,设计能力被市场认可,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才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意义所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一些高职和大专学校中也有开设,但高校培养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有别于高职或大专培养的人才。毕业后同是从事一线的技术工作,高校的学生更应该具备的是独立自主的设计、创新能力,而不拘泥于简单、程序化的设计。而在设计行业最重要的就是不断的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市场需求的必然。

4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1积极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

本校为迎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提升,现阶段的培养方案保持着4年修订一次的节奏,如遇教育部的重大举措还会缩短修订间隔时间,如2013年版,2017年版2版培养方案之间还进行了大创版培养方案的整理。每次培养方案的调整目标都是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更好的接轨,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快的适应角色转换,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以我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近年来的培养方案调整逐步的将基础课的学时压缩和整合,比如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美学史论、三大构成等课程。基础课从大一、大二1年的学时,压缩到大一1年内完成。学时压缩的同时,将设计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课程,例如素描基础不再是单一静物写生、人物写生,而是把设计素描提到首位,学生在夯实造型能力基础的同时,设计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完成高中应试美术到设计美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促进学生快速融入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专业学习中。专业课的上课时间也随之提前,在大三下学期开始,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课题课程,帮助学生整合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设计知识,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工作,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积极参加实题设计,为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4.2深化教学改革,从“出口”找课程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专业办的好坏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从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入手,来梳理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区分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4个工作方向。一是可以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彩色印刷公司、企业策划设计公司等设计部门担任平面设计、装饰设计、展览、展示设计等工作;二是可在出版机构、报社、杂志社、网站等媒体、相关设计类企业的设计部门从事美术编辑、摄影、刊物设计、装帧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网站形象设计、网页制作、Flash设计等工作;三是可在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媒体与传播类公司,从事影视制作、栏目包装、企业形象宣传片、产品专题片、视频拍摄、影视编辑等工作;四是可在相关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从事设计、设计管理、艺术教学等工作。我们来进行逆向思维,为了让学生适合、胜任这些工作在学期间的课程应该做哪些调整的安排哪?从传统的平面设计行业,到新兴的传播公司,课程的设置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市场在变化、需求在变化,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在改变。

4.3跨专业,跨学校的综合教学体系搭建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需要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支撑的专业,比如近年来视觉传达专业就业率很高的UI设计师这个职业。UI设计师的职能大体包括3方面:一是图形设计,软件产品的产品“外形”设计。这部分是原来的平面设计专业就包含的内容,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中有系统的讲解。二是交互设计,主要在于设计软件的操作流程、树状结构、操作规范等。一个软件产品在编码之前需要做的就是交互设计,并且确立交互模型,交互规范。这部分就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新拓展的领域。交互设计师一般都是软件工程师背景居多,而一位视觉传达设计师如果能掌握软件产品编码的一部分知识,绝对会使交互设计的用户感受有质的提升。而编码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没有的。三是用户测试、研究,这里所谓的“测试”,其目标在于测试交互设计的合理性及图形设计的美观性,主要通过以目标用户问卷的形式衡量UI设计的合理性。测试与研究工作需要精准的统计和计算等知识,这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课程中的缺少的。综上所述,这些其他专业甚至学科的知识,需要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平台进行学习,才能有效的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鉴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对各方面知识构建的需求,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主要举措为逐步搭建以国家级精品课程、省内的一流本科课程为主体的跨校平台。随着学校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推进,校内的公共选课将成为校内提供文工交叉教学研究的主要阵地。我院内各设计专业之间的知识互补是最基础、也是最坚实的教学骨架结构。这样就可以形成“跨校平台+校内平台+学院内各专业平台”的模块化设置,才能更好的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同时,组建“双师型”队伍,从业界引进师资、聘请兼职教师为学生打开通往新视野的窗;本专业老师也要走出去,定期参加培训,掌握前沿设计知识,多到企业中去,了解市场的最新趋势。

参考文献:

[1]付冬梅,陈明,王越,刘媛,陈晓艺.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J].科技风,2021,160-161;

[2]张明新.探索文工交融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3]林荔丹,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J].科学咨询,2021,(04),1-3

作者:田淼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