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研究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研究3篇

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篇1

【摘要】对矿山地质灾害区中的土地污染和治理难点进行探讨,并以此分析了相关的治理方式,形成了系统的地质灾害治理模式。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区中较难恢复的土地复垦开展研究,从土地平整、土壤质地改善和动植物恢复3方面探讨其实现路径。

【关键词】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土地复垦;治理方法

1引言

近年来,生态环境因不断开发的矿产资源而受到较大破坏,导致矿产所在地的土地和水体等受到较大影响[1]。因此,主动恢复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不断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并高度重视恢复矿山地质灾害区,因此,对如何恢复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能够使我国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使资源缓解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并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2矿山地质灾害区生态环境危害及恢复治理难点

2.1土地污染

土地污染在矿山地质灾害区中包括水、大气和固体废弃物3种污染。水体污染有地表污染和地下污染两种类型。地表污染是指开采矿山时,矿井水和废水等流入河流,导致地表水受到污染[2]。此外,随着不断增大的开采面积,地质结构也会产生相应改变,从而出现地表裂缝。沿着裂缝地表水会不断渗入地下,水库存储量也会相应减少[3]。在开采矿山时,受限于相关技术,施工时常会有浓烟出现,特别是施工采石场时候,除了有矿山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之外,还会因降雨等导致废气降落到地面,从而污染土地,这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都会有较大影响。此外,在开采矿山时存在较多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特别是开采矿山时的废石和有色金属等,在处置或堆放时会下渗到土地中造成一定的污染。在开采矿石时,虽然会相应布置排石场,但不同地区仍有随意排放废石和废沙等的情况,占用矿山土地,并出现水土流失等情况。且对于闭坑时间越久的矿区而言,随着不断推移的时间潜在的地质灾害也会越来越多。

2.2治理方式的选择

治理方式对于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有重要作用,而其中的土地复垦和景观再生则是重要方法,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难以依靠自然力量实现恢复[4-5]。因此,在相关治理时需通过人为因素进行介入,建造和原生态类似的复合系统。在开发矿产资源时或完工后均可开展土地复垦,使其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并获取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景观再生则是在治理之上,重塑当地景观,以取得视觉享受,并使当地旅游业得到有效发展。在具体应用时,大都是搭配景观再生和土地复垦进行使用,两者都是重建生态。在恢复生态系统时,难以简单确定其中一种治理方法,也难以确定何种方法有更大的效用。在具体操作时,需结合实际条件进行比选,对于单一经济发展方式,缺乏景观的地区可采用土地复垦进行治理,在确保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进行生态恢复。

3土地复垦的实现路径

3.1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是有效恢复矿山地质灾害区生态的重要方法[6]。矿区的错乱开挖会导致其地形出现陡峭坑壁等情况,具体如图1所示,而采用机械设备对开采时形成的坡度进行平整的过程即为土地平整。土地经过平整后即可开展后续的农耕复种或恢复林业等。首先在开采矿山时,可通过分段开采或将原有施工时所产生的地表剥离物用作回填,以再利用的有效循环局面,优化矿山的开采理念。在平整土地时,必须结合现场的施工条件,有针对性地选取施工方式,使土方开采和深挖有所减少,且尽可能确保土地的原有形貌特征。在长时间的开采过程中,多数矿山会有沉陷和裂缝等病害出现。在治理时,需先恢复地表裸露区域并回填土壤,以重塑地表景观。此外,在平整土地时,土地的复垦可通过充填复垦的方式实现,即通过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回填,在尽可能避免其造成污染的同时,减少复垦成本。在矿山中回填煤矸石时,必须覆盖上较厚土层,减少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使其自燃或硫化现象尽可能减少。必须通过合理工艺避免回填时出现不均匀沉降,此时需采用分层压实的方式进行回填,其分层厚度可基于现场的地形地貌和土壤含水量进行选择。还可通过水体修复技术平整土体。该技术可修复矿山地区周边的污染水体,即通过动植物生命活动降解或转移水体污染物,采用定向培养水生生物和植物的方式建立人工生态,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再恢复治理水生态系统[7]。可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和污染程度选取相应的恢复技术。此外,在恢复沉降区域时可通过就地挖补的方式进行平整,使土地标高在平整后比洪水水位要高,确保生物生长的顺利进行,对于丘陵区域则可通过修整梯田的方式建立排灌系统进行恢复。

3.2改善土壤质地

在改善矿山地区的土质环境时,可使动植物系统得到有效恢复,而恢复的动植物系统又可有效改善当地土壤质地。基于开采要求,在地表受到扰动前可将地表土分层取走,在结束开采后又可基于先前次序回填,以确保土壤恢复原有的结构。但受限于开采成本等的影响,施工时往往不会以该种程序进行,这就容易导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在具体施工时需先改良土壤质地。首先,可采用物理方式进行改良,即基于现有的土壤基础更新土壤,特别是在低污染的区域,可通过深耕翻土分散污染物,以使其浓度有所降低。但当前矿山地质的土壤多有较为严重的污染程度,且土层厚度较低,因此,在恢复生态前需先采用深坑翻土的方式处理土壤,再通过熟土覆盖,将土壤表层进行固定,再使用灌溉和施肥等物理方式改良土壤。此外,对于有严重污染程度的土壤则可通过化学改良剂转化其中的重金属,一般可通过将直流电导入土壤或热解析法的方式吸附其中的金属离子,或将生石灰加入酸性污染物中对酸碱度进行平衡,以在化学反应下,重金属沉淀,最后再通过水洗等方式集中处理,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得到有效减少。此外,为使土壤重金属毒性得到有效改善,可将钙离子化合物添加进去。城市污水处理后会有城市污泥等固体废弃物产生,而废弃物往往具有黏性强和持水性等性质,可使土壤的阴阳离子被吸附,使土壤盐分浓度得到有效降低,因此,可将城市污泥应用到矿区土壤的改良中。但该种污泥往往包含部分微生物,容易增加土壤病菌,因此在具体操作时,必须对其数量等进行控制,确保处理效果。

3.3动植物恢复

生态环境会随着地质灾害的不断出现而越发恶化[8]。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关系如图2所示。因此,在恢复治理生态系统时,必须使其功能得到恢复,可采用生物治理的方式来实现。1)通过植物恢复治理。为使生态系统得以完整恢复,必须先进行人工植物的栽种,以使土壤植物的恢复速度得到加快,特别是在受损土地中进行植物的栽种时,应采用有较快生长速度或有较强抗逆,能够使土壤激励得到有效改善的植物。在被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的豆类植物,可通过根瘤实现固氮,大幅度提高土壤的氮含量。豆科植物可有效抵抗土壤重金属,是恢复矿山地质灾害区生态系统的第一选择。此外,部分沙棘等非豆科类植物也有较强的固氮能力,而白杨等可以使土壤重金属得到有效减少。因此,可通过栽种植物的方式开展生态修复治理,但出于成本的考量,部分矿区表面无法通过土壤进行完全的覆盖,因此,可通过筐带栽植技术,在保水透气的筐带中栽种树苗,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树根可经过大孔生长进土壤,使其成活率得到有效提升,并对土质进行改善。2)通过动物恢复治理。除了植物的生长受到土壤状况的影响之外,动物生长也受到土壤状况的影响。土壤动物可对枯枝落叶实现有效分解,并对土壤质量进行改善,使其肥力得到增强,特别是恢复土壤中的植物后,可在其中饲养低能动物,如蚯蚓等。作为土壤改良物,蚯蚓可在土壤中进行多种重金属的吸收,而吸收完重金属的蚯蚓可采用电解等方式集中进行处理。3)通过土壤微生物恢复治理。土壤微生物分解功能较强,必须存在于生态结构中。土壤微生物可通过生命代谢活动对土壤进行修复,使土壤有害物质浓度得到有效降低。且基于接种优势,通过植物根系活动,重新恢复并增强矿山地区土壤肥力,使土壤质地得到有效改善。植物在微生物的帮助下可有效吸收营养,对土壤结构进行有效改善,并使重金属毒性得到有效降低,使当地生态环境较快得到恢复。

4结语

矿山地质灾害区生态恢复是长期工程,在推行恢复治理时需要较长周期,因此,实际治理时需选择合理方式,并配合相关技术。

作者:井艳芳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篇2

矿产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资源,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材料支持,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产业发展。但是,在开采矿产资源的时候,有待改进的开采方式、过度开采等问题导致了矿山环境遭到了破坏,影响了矿山周围的地质地形,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周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甚至威胁到周边居民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也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矿山地质问题和周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得到治理,综合考虑矿产资源开采的各个环节,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进,还要做好预防措施,出台相应的矿产资源开采法,落实具体责任,让矿产得到合理科学的开采,保证矿山周边环境的稳定和安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矿山开采的技术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运用最新的、科学性更强的矿山开采技术能够降低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更有效的稳定矿山的地质环境。

1矿产资源不合理开采产生的问题

1.1矿山地质灾害以及生态破坏的常见表现形式

(1)地面下沉,采空塌陷。开采矿石资源时,相应的工作人员会将矿产资源所在地挖开进行开采,这种挖掘会造成许多孔洞,使得岩石层失去支撑,尤其是过度的、不合理的开采,一小片地区全是孔洞,就很容易产生塌陷。部分开采技术还不够先进,开采时可能会挖掘许多没有必要的区域,形成更多、更大、更密集的孔洞,地质结构变得越发脆弱。当矿山周围或者地面有人或者众多建筑时,岩石层无法支撑这样的重量,可能就会产生塌陷下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2)滑坡泥石流。矿产资源开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历经的时间比较长,开采的环境也比较复杂。在开采过程中,存在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两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主要是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与开采的地质类型关系比较大,比如说矿山表层多沉积岩就比较脆弱,容易产生崩塌滑坡。一般情况下,若是矿山的整体分布比较均匀,有陡峭的山体,在矿山上堆放了大量的固体堆积物,又遇上高频率的暴雨,那么山体将截留大量的雨水但却无法疏通,最终形成泥石流。(3)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破坏。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开采会让矿山上的土壤、植被被挖掘和砍伐,大量的野生动物退出此片区域,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时间比较长,土地得不到利用,而且部分矿产资源上具有有害物质可能会污染土地,造成矿山周围的土地无法种植,产生土地退化。植被无法在土地上生长,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具有涵养水土的作用,植被的减少在某些地区会造成水土流失。

1.2引起矿山地质灾害的因素

研究产生地质灾害的深层次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因素展开探究。(1)地下水位变化。矿山的开采会让矿山周围的地下水位发生变化,产生剧烈波动,而这种波动就容易引起地质灾害,比如说常见的矿坑涌水、矿坑溃沙涌泥。矿山开采过程中容易遭遇蓄水的溶洞,这些溶洞当中有大量的水和泥沙,矿坑一开,这些物质就会随着地势降低而涌入到坑中,逐渐将坑填满,若是相关的矿山开采人员无法及时撤离,就会产生人员伤亡,而且若是这些物质数量大、来势凶猛,甚至可能让一整座矿山毁灭。(2)岩体变形。矿山开采时由于外力作用,岩石层会发生变形,产生挤压,岩石层承受不住这样的挤压,再加上开采的地方打开了口子,那么就容易在开采地产生崩塌问题。尤其是在矿山开采的采空区,山体变空,支柱需要承受的压力比较大。此外,矿山的开采,部分矿坑周围的岩石可能会使得原本由于地壳应力的影响而产生的收缩状态急遽转变成为释放状态,产生岩体破裂和飞溅,对工作人员产生伤害。(3)矿体内部因素。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会使用许多工具和设备,一旦使用不当,就容易产生重大灾害,比如说矿坑火灾、瓦斯爆炸、地热等等。尤其在开采煤炭资源的时候,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较为频繁。瓦斯爆炸主要是由于采矿过程中没有做好通风,瓦斯集中在矿井当中,浓度过高就会产生爆炸;火灾主要是在开采硫化物矿产资源时,硫化物接触到空气产生氧化作用,大量热量在无法疏散的情况下自燃。这些灾害不仅会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过于强烈的地质灾害,甚至会导致周边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

2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策略及周边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2.1科学运用矿山开采技术,加强矿山开采控制

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钻孔技术十分关键,地质勘测也需要通过钻孔来获取岩心和矿心进行探测然后进行大规模开采。如何筛选钻孔要根据科学依据来进行。其一,主要矿体与次要矿体。一般来说,矿床是一个主要矿体或几个主要矿体及众多次要矿体组成。而主要矿体是勘查、科研和开采工作的重点。选择钻孔时,应选择穿过主要矿体的钻孔,同时兼顾次要矿体。最好同时穿过主要矿体和次要矿体的钻孔入选。同时要考虑矿体的连续性,矿体连续性好的地段往往也是勘查、生产、科研的重点地段。因此,钻孔的选择应位于矿体连续性较好的剖面上。其二,矿石类型及品位。矿床的矿石类型可能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矿石中,物质成分的赋存形式、品位的高低、结构构造、氧化程度等因素也各不相同,同时在工业选冶加工技术方法上也有差异。因此,在选择钻孔时,要考虑所选择的钻孔矿心应包括尽可能多的矿石类型,以选择最少的钻孔控制全部的矿石类型为原则。矿石的品位是矿石中有用组份的含量。反映矿床(体)有用组份含量一般特征的指标应是平均品位。在选择钻孔时,应避免高品位或特高品位的钻孔入选,它们仅是矿床(体)中特例,不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其三,围岩及蚀变。围岩与矿体的关系有两种:一是围岩与矿体界线明显,二是围岩与矿体界线呈渐变关系。研究围岩的意义在于:围岩可能是成矿物质的提供者,围岩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开采矿体坑道的稳定性,随着边界品位的降低,围岩中的一部分可能成为矿体。因此,从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的系统性考虑,实物中包括围岩,选择钻孔时,应尽可能多的包括各类岩性的围岩。研究蚀变可以有助于阐明热液矿床形成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及矿床的成因等,同时它们又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因此,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的选择要重视蚀变的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选择钻孔岩心时,应尽可能包括主要蚀变类型,特别是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蚀变类型。其四,钻孔的深度及岩矿心采取率。在筛选钻孔时,还应考虑钻孔的岩矿心采取率,尽量选择岩矿心采取率高的钻孔,至少要达到一般工艺要求,即岩心采取率不小于65%,矿心采取率不小于80%,对特殊矿种要求还要更高一些。采取率高的岩矿心能够具有代表性,能够最接近地反映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另外,钻孔的深度也是一个考虑的因素。在相同条件下,应尽可能选取深孔,因为深孔包含更多的地质信息。其五,钻孔岩矿心保管状况。矿床勘探或开采后若干年,按岩矿心管理有关规定,钻孔岩矿心要进行缩减保存,在筛选钻孔时,应尽量选取保留全孔岩矿心的钻孔,或者全孔与缩减孔相互配套、相互补充。只有在某些著名矿山以往勘查工作产生的勘探钻孔全部缩减,而新的生产钻孔无法反映被开采块段的地质信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仅采集缩减钻孔或缩减孔与生产孔相配套。

2.2矿山开采还要用科学的方式筛选适量的钻孔

由于地勘单位岩矿心保管大多数条件差,钻取时间较长的钻孔的保管情况往往不尽人意,选择的钻孔要能够利用设备整理恢复。考虑到选择的钻孔要能够全面控制矿床的成矿特征,包括发育的主要矿种、不同的成矿类型、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蚀变、岩体等等,而中国的多金属和复合成因的矿床十分发育,多数矿床很难用一个钻孔全面控制矿床的各种重要地质信息,这时考虑选择不同勘探线上的几个钻孔,钻孔的选择原则是要尽量以最少的钻孔包含最多的地质信息。

2.3加强对矿山开采的程度控制

矿山地质灾害的种类多样,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为了更好的完成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可以结合矿山地区的地质环境做好提前预防的工作,在开采环节做好控制,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问题爆发。矿山开采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说要全面的勘测地质情况,了解矿山周围的地貌地形,合理预测矿山开采的程度和可能会产生的地质问题、环境破坏问题,提前准备好开采方案和采后修复方案,做到心中有数。在开采的时候,有关工作人员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合理规划开采的每一个环节。工作人员要注重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根据开采之前所制定的开采方案开展工作,尽量保护矿山矿区的环境,不能乱采乱伐,要优化矿山开采的流程,提高矿山开采的效率。

2.4采后治理,落实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2.4.1矿山开采后的科学管理工作

在矿产资源开采完以后,有关部门要做好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为保证矿区安全,要用具体的措施来稳定矿区地质稳定,比如失稳边坡治理、固体废料综合利用、回填矿坑、清理矿渣和煤矸石堆,或将煤矸石用于修路及加工成各类建筑材料,塌陷区复垦利用等。同时,有关部门要在开展修复和治理工作时,要以人为本,把有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提醒工作人员相关注意事项,尤其在有二次坍塌可能性的矿区,危险来临之际要及时撤离,防止二次意外事故发生。有关部门还应该加强对矿区的检测和巡视力度,规范矿区的开采流程和管理制度,检查出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修正和处理,矿区要规整。组织开展安全规范倡议,让工作人员优化坑道支撑框架,采取防护性更强的措施。矿产资源堆放场地要做到干净明亮,空间宽敞,便于实物搬运。矿产资源整理过程使用安全稳定的设备与工具,便于人员操作,避免所用工具对实物产生二次污染。整理人员应经过安全生产、设备操作使用与整理技术方法等方面培训,操作特殊设备需持证上岗,确保整理过程安全,整理结果符合技术要求。

2.4.2加强种植复垦技术应用

矿山生态环境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修复,比如护坡、土地平整、客土改良土壤,施肥、引水、灌溉等措施,大面积种植园林植物、草坪、花坛等,如景观大道、休闲广场。修建人工绿林,增大绿化面积,提高生态环境的抵御力。比如说,矿山开采的一大重要问题就是产生大面积地面塌陷。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加强种植复垦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是对矿区塌陷的地区进行复垦填充,将煤矸石等作为填充材料,并在复垦区域种植植物,减少水土流失的情况发生。复垦种植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要注意强化地面压实处理,保证被开采的矿山地基的密实度,更好的发挥复垦种植的有效性。复垦恢复植被时,根据不同的坡度有不同的植被恢复方式。当边坡区域度数小于三十度时,在弃渣场和排土场对土壤进行平整和改良,采取植树造林方式改善生态,在采石基地,要用客土法对植被进行修复。当边坡区域度数在三十度到四十五度之间,可以采用植生袋复绿或者爆破造林方式进行修复。当边坡区域度数在四十五度到六十度之间,可以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削坡处理,然后用水泥网格俩修复生态环境。当边坡区域度数在六十度到八十度之间,针对陡峭型岩壁,有关工作人员可以采取种槽技术完成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也可以沿着石壁等高线构筑板槽,在其中填入营养土,中职乔灌藤、草本植物,形成乔、灌、藤、草复合型制造来改善环境。当边坡区域度数在八十度以上,有关工作人员可以采取混凝土与植物种子混合喷播的方式进行绿化。

2.5完善矿山开采地质灾害治理和环境修复的法律法规

有关工作人员要针对矿山开采的具体情况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让矿山开采的工作流程和环境恢复策略更加规范,让矿山开采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对于违规开采的行为,进行治理和惩罚,一些开采团队使用的设备达不到要求,本身团队资质不足的,也要用法律法规进行限制和要求。若是违规严重,还要追究相应工作人员的刑事责任,用严格的法律规范来约束矿山开采。另外,要加强矿山开采的准入门槛,只有获得相关资质的开采公司、团队才能获得开采准批。资质要求要面向整个开采公司、团队和个人,要求矿山开采公司的开采流程规范,开采规定精准,开采设备先进,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整体开采能够达到环境治理能力的标准。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证矿山开采的环境要求,避免矿山开采对环境产生更严重的危害。

3结语

矿山地质环境具有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较为复杂,而且从实际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来看,矿山周围的生态环境都比较脆弱。而矿山资源开采活动一般都比较大规模、强度较高,在脆弱的矿山地质环境当中进行开采活动,既受到矿山地区原生环境的影响,更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矿山地质环境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且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要为矿山开采活动制定系统的管理制度,完善关于矿山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修复的规范的法律法规,在开采之前,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和防护措施,开采时注意运用科学先进的技术进行合理开采,联合多个部门进行治理并且形成监测体系,开采完毕之后做好环境修复治理。

作者:李立华 单位: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

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篇3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政策之一,特别是在采矿过程中,必须提高对环境的重视与关注,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矿山开采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通过全面分析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修复和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办法,采取优化措施,有效提高生态修复和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当前矿山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目前,由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社会的进步,对矿产资源的需要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同时矿山开采量也出现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加强对开矿采矿行业的开采力度,对地质结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等方面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造成了对整个矿区的环境的进一步的污染,。同时由于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其附近地带,多属侵蚀结构的小山丘缓坡地貌,山势起伏很大、形态错综复杂,陡坎、冲沟、落水洞、天坑等微地貌交织发育,起伏跌宕。因此,注意到地质灾害类型,就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制定针对性、合理的保护措施,才有助于矿山行业进一步可持续性发展。

2矿山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2.1开采地矿体结构性质

开采地矿体的结构性质会影响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一般来说,岩石坡是一种可以控制滑坡和边缘的结构,而岩石坡的物理特性可能影响到结构。因此,岩石的物理属性不同,也会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差异。

2.2矿山开挖技术不当

在采矿过程中,一些工人缺乏采矿方面的专业和技术知识,采矿技术使用不当,因此容易产生地质灾害。事实上,只有在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指导下,工作人员才能有效地使用开采技术。总的来说,采坑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尤其在强降雨、连续降雨等不利条件下,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在采矿过程中,采矿技术的建筑工人必须具备这种专业知识,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选用适当的采掘技术及防护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3地下水位产生的变化引发地质灾害

由于采矿区的地下水位波动,经常导致地质条件发生破坏,影响了采矿的稳定性和安全,工作人员通常需要预测矿坑中的涌水量。然而,坑内的水流往往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相应的变化。一旦超出水流量预测范围,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也是矿中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之一。在发展方面,如果存在溶洞储水的问题,从溶洞中移除大量水之后,还会有大量碎片和沉淀物流入该矿,造成该矿堵塞。这一问题将对工作人员本身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4特殊地质环境不可开采除了采矿、钻探和其他人类因素造成的地质危害,复杂的地质环境本身也是重要的地质危害因素,可以从不同地质环境中观察不同类型地质危害的形成。中国是一个地质环境复杂、多样的国家,地质风险也很多,在特殊地质环境下采矿将引发严重且无法避免的地质灾害,因此,开发前应提前做好探查工作,做到特殊地址环境不开采。此外,从原因的角度看,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恢复方面开展良好的工作可以大大减少地质环境变化引起的地质风险的频率和范围,并最大限度地保持生产稳定性和生活环境。

3探究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3.1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在采矿地区十分常见。在采矿过程中,受损的层结构塌陷形成采空层。而在地下的采空区,或者是隧洞和井巷,都会导致其上部岩石体的向下坠落,此时就产生了采空区的坍塌等灾害。目前大多数坍塌都是因为地下开采活动而造成的,由于在地下开采有许多的巷道,在挖掘之后就产生了采空区,采空区如果未能进行有效且时的回填,就会出现坍塌。损害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包括对土地和设施建设造成的损害;对道路、交通和工业交通的阻断,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地球表面塌陷会影响河流的正常流水,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3.2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灾害,泥石流很容易破坏高速公路和铁路,并阻断航运,造成重大损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包括山区山体分布不均、固体沉积物砂石多等因素。不过,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水。暴雨和持续性降雨为泥石流提供动力和水源。

3.3崩塌滑坡

崩塌主要分为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两种类型。过度开采和不合理的开采技术方法会造成崩塌滑坡。崩落法采矿稳定性高、对地质影响小。但仍需制定妥善的保护措施。

4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造成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矿山开采后造成的破坏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没了,转而换成了大片裸漏的岩石;曾经一望无际的平坦草原没了,转而换成了大面积的坑坑洼洼;曾经的小河溪流没了,转而换成了从未见过的暴雨、泥石流。这是我们看到被开采地区后的最初感受。但是,矿山开采的破坏绝不仅仅于此,矿山开采对山体结构造成巨大破坏,会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表塌陷、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除此之外,矿山开采还会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矿山开发过程中,大量工程爆破、机械施工会产生巨大噪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作息,造成声学污染,还会产生大量有害废气和温室气体,排入空气中不仅会造成大气污染,更有甚者还会形成温室效应、酸雨;矿山开采后产生的含有多种有害物质的废水不仅会渗入地下水中使水质恶化,还会流入江河湖泊中,污染水体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大量的废弃矿石未经处理便随意露天堆放,长时间后,其中的重金属离子析出后进入土壤,再加上大量的碎石,严重破坏土壤本身的生理生化结构,致使土地在长期内失去种植功能、甚至弃耕,形成严重的土壤污染。

5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

5.1预防是治理与减灾的关键

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地质灾害预测和预防工作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预防和减轻灾害的重要性,必须加强预防和控制人为灾害的理论研究,以探讨灾害的形成和演变的机制,并通过持续的经验,制定具体的减少或减轻灾害的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从而建立地质采矿灾害风险控制模式。

5.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为了控制地质风险和恢复生态环境,必须充分尊重多层矿区居民的需要与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对生产和生活地区的控制,应确保居民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并在紧急采矿时,如果人们不能及时撤离,也可在救援到来之前使用自我保险措施。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有很大差异,其中一些适合农业,而其他一些则可能生长树木,因此我们也必须根据当地条件来做。在开展具体工作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在采矿地周围进行地质环境勘探、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和信息以及合理的生态系统等领域开展良好的工作,以提高环境管理的成效。

5.3节约资金原则

矿山地质灾害管理和环境恢复通常是繁重的工作量,内容多而复杂,以及资本需求的增加。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制定一项科学和合理的工作计划,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减少费用和开支。从而确保各项恢复工作能够进行,努力利用最低成本和开支来确保恢复治理工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5.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与培训

在施工过程中,工地现场有各种清晰的标志和夜光,施工人员需要采取特别措施驱散粉尘、烟雾,高速公路附近可以选择喷洒水以避免尘埃飞扬。挖掘出的泥浆必须运到一个特定地点,不能堆积在建筑工地周围,同时也要重视和看重空气污染控制。

6治理矿山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修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并且在促进资源采掘业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经济社会的进步也带动着采矿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各产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益增大,这也导致了有关公司大量投资开采矿产的行为急剧增加。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无序化的采石发掘工作的危害,很多开采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并也由此造成了巨大的地质灾害。社会对于恢复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生态环境更为紧迫,这引起了外界极大的关切。为了确保采矿和建筑的安全,减少由于坡不稳定而造成的地质灾害,有必要探索造成坡的因素,分析山崩的原因,并采取反措施。只有通过加强对坡结构的监测和管理,才能有具体的补救办法。

7探究解决和治理矿山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修复的策略与措施

7.1构建完善监测体系

应注意改进采矿的监督和管理,并建立一个多部门监测系统。地方政府必须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监督、林业等其他部门合作,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同时考虑到当地质灾害发生的实际影响条件,赋予其独立的执法权力。通过更好地管理地质环境和采矿,改进监督和管理,避免在采矿过程中发生的地质灾害。组织内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将其全部精力用于发展矿山生态保护行动,并加强全面作业能力和行动效率,这与监测有关的目标项目相一致,实际上是有益的。例如,土壤和地下水等,如果发现过度污染的问题,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改进专业的专业管理和管理以及不断改进地质矿灾害管理来及时处理这些问题。此外,该组织的成立可以在监测和保护整个矿区的环境方面发挥有效作用,利用专业知识可以使控制矿区的生态环境,而且也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从而不仅提高矿区的采矿效率,而且保护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加强管理的许多方法,例如,取样和定期土壤和环境测试,采矿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指数,并通过科学和有效措施及时分析遵守规章的情况,同时加强山区生态环境的管理。

7.2科学应用矿山开采技术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矿技术也已取得重大进展,科学采矿技术的应用是减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稳定地质环境的一种可能手段。为了减少采矿造成的土地退化,采矿小组可以考虑在矿址采用填补法,平衡内部压力和结构压力,并减少采矿造成的内部变化。当地采矿方法也可以考虑,这只是在一个项目中开采的矿床的一部分,在占据或稳定的结构后,然后采矿能够控制地面下降的情况下,就可以使岩层流动的地位和采矿过程产生的其他条件,并避免因大面积沉降而造成的地质灾害。然而,这些技术有一些局限性,需要根据地质、岩层和结构表面的地质条件有选择地使用,以确保有效的采矿,减少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随着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矿山开采技术也得到了长久稳定的发展。

7.3加强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保护工作

在采矿领域,注意保护地质环境不受破坏影响,就需要重视一些不受控制的采矿问题。优化采矿过程,避免地质灾害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有必要建立一个监测系统并改进监测。通过优化保护采矿地质环境的相关法律和条例,对实际采矿的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并注意改进有关保护采矿地质环境的法律和条例,可以改进整个恢复工作的全面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力。此外,在采矿期间,加强了对非法采矿的控制,应提高对开采企业的准入门槛。

7.4加强矿山开采控制及采后治理

由于许多原因,不同地质灾害造成的各种程度的损害都是有所差异的,为了保护工作不受地质灾害的影响,应根据目前的地雷情况,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以提高预防工作的效力。在采矿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必须是全面规划,以确保生态环境的管理,同时减少地质危害。在开采矿产资源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地质和地质勘探计划,并在采矿后采取补救措施。采矿结束后,通过采取科学措施恢复生态环境,例如,渣清理、固体废物处置必须标准化、稳态坡度、建筑材料回收等,以减少环境损害。在处理碎石和落石时,安全是必须。避免二次灾难,制定疏散方法和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此外,为了管理自己的优势,以加强采矿检查部队,有必要确定是否存在对场地安全的威胁,清理和统一采矿过程,避免人为的土壤提取错误,禁止堆积,以确保隧道得到支持,避免塌方,如果矿区有大量水,排水和挖掘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7.5规范矿山开采行为

在保护生态环境免受迫害的过程中,企业必须采用创新的想法,放弃传统的采矿方法和理念,采用创新的采矿方法,以及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科学和自动化,以确保高效率生产。开矿过程中存在许多地质危害,包括山体滑坡、碎片流等各种灾害造成的灾害,应根据各种灾害产生的原因,对预防和治疗地质灾害进行全面分析。与此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实行合理的采矿管理标准化、加强对每条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更好地预防地质灾害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影响。

7.6完善和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法律法规

在采矿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地质学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应制定和改进与地质环境有关的地质环境规则和条例,这些规则和条例不仅可以整合发展进程中的各种行动,而且可以采取法律措施,在更危险的情况下惩罚非法发展进程,并将负责改进采矿和地质发展的管理。此外,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对非法和非法采矿活动的监督。而且还需要增加矿产资源的使用率,特别是在采矿领域。公司和采矿者必须进行全面审查,包括资格、规模、安全生产能力、安全保障、技术能力以及企业的其他方面,如果有任何不遵守规定的情况,就必须根据行业标准进行审查,并在每次审计监督通过之后,再恢复采矿作业。

8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在高度重视绿色、和谐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矿山企业必须把对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事业的进一步加强,视为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在生态恢复治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及其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严格规范地方矿产资源发展秩序,而矿山企业也要积极主动加入,提出生态保护综合治理措施,认真履行好地质环境责任,边开发边综合治理,以此促进矿山企业的健康繁荣稳定发展,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防止生态环境问题变成制约社会发展的因素瓶颈。

参考文献:

[1]周超.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121-122.

[2]刘莉莉.浅析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关键技术措施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561.

[3]李涛,李申,孟冲,朱洪生.试谈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8:296-298.

[4]杨永升.试论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8:102-103.

作者:吴承禄 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