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探讨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以往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并未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价值,将其置于经济建设之后,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让人们尝到了苦果。目前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单位制定的制度体系不完善,采用的方法策略不合理,严重影响到了实际工作效果,导致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生态平衡被打破,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的生产生活均受到了巨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脚步受到了极大制约。本文阐述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当前工作的不足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希望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贯彻落实,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美化我们的生存空间,为社会经济的蓬勃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保护
1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与人们的行为密不可分,再加上大众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生态环境,让我们的生存家园不复美丽、健康,水资源使用更是陷入了危机。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运用先进科技来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还要对环境污染问题加大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水环境,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1.2有利于解决用水问题
众所周知,水资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一旦人们使用了遭到污染的水资源,身心都会受到巨大创伤。通过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让人们知道水资源的宝贵,浪费水资源就是浪费生命之源,借助大众力量来遏制水资源的浪费行为。同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净化河流水环境,致力于满足区域用水需求,给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水资源。
1.3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正式掀开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新篇章,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可以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理应给予高度重视。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增强该地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激发人们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强烈欲望,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公众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区域经济发展速率将会不断加快,不同区域之间也能得到协同发展,缩短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有力践行。
2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一直以来,相关单位对于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都存在着轻视心理,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才是关键,环境保护要适当挪后,在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方面也没有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导致实际工作开展中遇到了重重困难,生态环境愈发严峻,经济增长也呈现出倒退的趋势。
2.2制度体系不完善
缺少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的关键原因,与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明确规定各单位部门的职责,实际工作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投入资源过多而回报较少,打消了各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所用方法不合理
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为先进技术手段在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应用创造了有利契机,对于水资源最大化利用目标的达成起到的作用十分显著。加强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俨然成为相关人员肩负的重大使命,将会对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产生积极效应。
2.4水资源修复不足
通过开展水资源修复工程,针对不同区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措施,可以让相关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从源头上防控污染,迅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改进对策
3.1遵循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原则
要想保证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效性,就要将其当作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投入充足的资金、技术、资源,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工作计划,不能以任何理由延误相关工作的执行。更为重要的是遵循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原则,借助生态建设来增加经济效益,让企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看到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庞大的收益,吸引社会资本的注入,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给予资金上的强力支持。
3.2积极创新用水策略
一是要优化农业灌溉方式,明确不同类型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的需水量,使用滴灌和喷灌的方式,如构建滴灌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农作物根系,具有着传统灌溉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有效避免了部分水分挥发到空气中,或者是土壤湿度过大长期浸泡根系引起农作物烂根死亡,是节约用水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我国不少地区的农业生产中都被广为运用。二是应用海绵理论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的蓄水、净水能力,在雨季将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和存储,旱季时将水资源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有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市政用水量,不失为缓解供水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举措。三是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促使污水快速得到净化,经过检测达标后才能排放到附近河流水环境中,以强化水资源保护效果。
3.3构建水资源工程格局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极为突出,对此,应该构建水资源工程格局,将水资源从充沛地区调入稀缺地区,弥补区域水资源的不足,为当地居民正常用水提供便利。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推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设置精细化的标准,尽早实现水网联通,根据各个地区发展建设要求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和蓄水能力。将水利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示,增加大众的了解程度和参与度,采用民主调查的形式获知当地居民的真实想法,巧妙化解与他们的矛盾和冲突,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3.4建立水资源修补工程
相关工程开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每个地区水环境的污染源头和因子都有所不同,地方政府应该发挥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督促企业及时整改,革新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将三废处理后排放,并根据实际工作反馈结果不断优化水资源修复方案,查缺补漏,争取在细节取胜,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3.5植被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1)在森林水循环中,森林能够把降水截留到地表,被植物吸收,从而能够对生态系统进行调节。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覆盖面广和结构复杂的特点,植被生长周期比较长,储水能力较强,应当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这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平衡径流河川的作用,一是在暴雨季节,森林生态系统可以凭借储水能力,对地下水进行补充。二是在干旱季季节,森林生态系统可以用所存储的水资源,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2)通过水土保持来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水土保持可以减洪增枯,对地表水流进行拦截,延迟洪峰,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二是通过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有效调节水流、改善水质,对水资源的保护作用相当明显。三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增加林槽植被种植范围,改良土壤耕作技术,可以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泥沙,保护河流水环境。
4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我们要想更好的在地球家园上生存,必须树立科学的环境保护思想,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不浪费每一滴水。相关单位和部门也要勇于承担责任,创新用水策略,完善工作机制,构建水资源工程格局,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要运用植被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方式来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促进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相信这些举措的落实必然会让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焕发勃勃生机,大幅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作者:崔志涛 单位:潍坊康达环保水务有限公司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篇2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持续稳步推进,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特别是水资源污染问题。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科学开发与利用水资源是当今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了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以期改善生态环境,引导人们科学利用水资源。
1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污染整体十分严重,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近些年来,国家虽然没有明确生态环境建设内容,但是逐渐探索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如果长期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快速发展,但是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无法持续提供社会建设资源,制约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1]。因此,我国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明确指出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主要有生态农业、草原建设、防止沙漠化以及保护自然资源等。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手段有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人们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具体需求,使用一种或两种措施[2]。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保护水土,防止沙漠化[3]。
2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截至2018年底,我国人口已达13.95亿(不包括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侨人数),占全球总人口的18%左右,资源存储总量却在全球排名靠后,这种现象直接造成我国资源人均占有率极低。现如今,我国超过75%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问题,部分城市面临极度缺水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建设,缺水问题日趋恶化。在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我国总用水超过三分之一是居民生活用水,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大。当前,我国居民节约用水意识整体比较淡薄,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水资源利用率低,例如,洗衣、洗澡和厨房用水存在铺张浪费、未能循环利用等问题。除此之外,我国工业快速发展,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现阶段,我国工业用水管理采取定额方式,其水资源利用率低。同时,部分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流向入河流,污染水源,加剧了缺水问题。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分析如图1所示。
3加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3.1一般性措施
当前,可以采取一般性措施,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平台,提高大众的水资源节约意识,为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群众基础。
3.1.1构建节约型社会
为了有效保护与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人们必须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社会是指全民参与水资源的保护,从身边小事做起,全面贯彻落实节约用水理念,避免浪费水资源。例如,洗手时,人们往往会将水龙头开到水流量最大,然而实际洗手根本不需要最大水流量,仅需要扭一点点水龙头即可。另外,要加强生活用水的管理,合理调整水价,采取阶梯水价,普及城市建筑节水技术,加强污水回收利用。工业领域需注重应用节水装置,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节水水平。同时,要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尽可能实现回收再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1.2建设水资源工程的良好格局
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水资源,除了构建节约型社会之外,还要注重水资源工程的科学格局建设。人们要严格按照“三先三后”原则,加快建设水利工程,逐渐使我国水资源工程形成科学格局,有效解决部分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另外,要加强水利工程与调配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如南水北调工程。需要强调的是,在建设水利工程时,人们要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蓄水能力与供水能力。
3.1.3强化修复水资源的功能,建设重点地区的水资源
人们要强化修复水资源的功能,修复生态湖河,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资源规划结合各流域实际情况,确定了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上限,以保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会超过流域供水能力,保证各流域水资源的修复功能。同时,人们要积极采用节水措施,有效控制用水需求,更好地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湖河供水的承受范围之内,为建设生态文明夯实基础。
3.2建设植被生态与保护利用水资源
森林是珍贵的资源,一旦森林失去生产力,势必会影响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森林生产力的提高和保持显得尤为重要,其重点措施是实现森林水循环。森林水循环的基本原理:部分降水被森林截留在地表,之后慢慢被森林吸收。被截留在地面的降水,可直接被植被吸收,也可被大气吸收。森林植被有着较大的体量与复杂的结构,森林土壤有着较大的下渗体量和较好的渗透性,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森林植被在调节生态系统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植被生态在保护与利用水资源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植被生态有着较强的截流蓄水能力。森林生态具有多样化的生态条件,同时还有广阔的覆盖面积,在降水时能够大面积蓄水[4]。森林植被普遍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也拥有较强的蓄水能力。因此,人们要加强天然森林的保护,注重新森林的建设。其次,植被生态可以平衡径流河川。生态系统拥有较强的截流蓄水能力,能够有效调节河川径流。暴雨时节,森林系统可以通过蓄水来补充地下水,地表土壤结构比较稳定,缩短洪水峰值时间。干旱时节,森林系统蓄积的水资源将会传输给地表,部分将会补给径流河川,避免发生河川干枯现象,保证水资源的供给。最后,植被生态可以降低径流总量。主要原因是河流径流总量主要受到森林系统水流散量、地表水分蒸发量两大因素的影响。
3.3综合开展水土保持,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综合性质量工程。因此,要重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同时结合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社会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综合开展水土保持有助于保护与利用水资源,减洪增枯,有效控制土壤流失。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进一步提高蓄水区域的蓄水能力,同时地下与地表径流的分配时序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有效改善河川径流年内分配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水土保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地形以及雨情等。人们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削减洪峰流量,提升枯水期流量。
4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要注重可持续性,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暂时的利益。人们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作者:韩传京 单位:右江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篇3
1.引言
近些年,在加快工业化的背景下,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环境问题也越发突出。现阶段,深入开展建设生态环境是保护水资源的迫切任务。我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环境是主要切入点。所以,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切实保护好和利用好水资源。
2.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不断加强建设生态环境,这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还没有明确生态环境建设内涵,不过在探索中已经发现其作用。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得到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越发明显的恶果,建设生态环境主要是重新建设生态环境。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中提出,在陆地部分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生态农业、草原建设、防治荒漠化、保持水土、植树种草、保护自然资源比如天然林等。建设生态环境的手段主要是:其一,利用生物措施建设植被。其二,利用工程措施建设工程。这两种措施互相辅助,为建设生态环境做出贡献,其中建设生态环境的重点内容就是保持水土、防治沙漠化。
3.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利用水资源的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资源人均占有率比较低。我国是贫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地理分布上,我国总体呈现西少东多、北少南多的情况,且会因季节变化受影响。如今,我国有四分之三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问题,并且形势比较严峻。在利用和开发水资源方面,我国总用水的一半以上是农业用水,其中农业用水的三分之二是用在灌溉上。之所以灌溉会使用如此大的水量,其原因主要是是我国的灌溉技术不高,无法有效利用水资源,水利用率比较低,相比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此外,工业领域也消耗了较大的水资源。如今,我国对工业用水的管理主要采取定额方式,利用水资源的效率比较低,不少工业废水直接流进河流,污染水资源,导致缺水问题越发严峻。
4.加强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一般措施
(1)构建节水型社会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加强建设生态环境,关键措施就是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构建节水型社会指全民都参与到节约水资源的活动中,所有人都从基本小事做起,在生活中贯彻落实节约用水。另外,全民都参与到节约用水中,从本质上降低浪费的水资源。比如农业上,可以改造灌区节水、田间节水等工程,对节水措施加以调整,提升综合农业水平。在工业领域,要持续改造节水技术,对当前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进行合理化调整。另外,也要积极普及循环用水,以提升农业领域的用水效率。在生活用水中,要加强管理公共用水,对水价进行合理调整,普及和应用城市建筑中的节水技术,强化对污水的回收。(2)建立水资源工程的良好格局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另一方面要建立水资源工程的科学化格局。建立水资源工程的科学化格局,指依据“三先三后”原则,加快建设水利工程,慢慢建立我国水资源工程的科学格局,从而处理北部地区的缺水问题。另外,在对生态环境多加保护的同时,应该建设一些水库工程和调配水资源的工程,特别是要强化建设西南区域关于水利的基础设施,提升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总体而言,在对多个方面加以考虑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水网连通,将调配水资源的工程价值尽可能发挥出来。(3)强化修复水资源的功能,建设重点地区的水资源提高修复水资源的功能主要是修复生态湖河,通过修复水资源,推动水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些水资源规划中划定了各流域开发水资源的上限,且需要加强节水措施,对用水需求的增长加以控制,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确保其在水资源承受范围之内,提供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固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还需要强化保障重点地区的水资源。水资源和生活生产有密切关系,强化开发和利用重点地区的水资源是建设水资源的重要基础,也能保障生态环境。所以,我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水资源,保障重点地区水资源的安全,确保水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
5.建设植被生态和保护利用水资源
要想提升森林的生产力,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森林水循环,也是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森林水循环的基本原理为:一些降水被森林截留在地表,之后慢慢被森林吸收。被截留在地面地降水可以直接被植被吸收,也可能被大气吸收。森林植被有较大的体量和复杂结构,林下土壤有较大的下渗体量和加强的渗透性,且结构比较复杂,导致森林植被有突出的水文特征,可以有效调节生态系统。植被生态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价值体现:(1)有较强的截留蓄水能力。森林生态的主要特点就是有多样化的生态条件和较广的覆盖面积,因此降水时能有效储存水分,且森林植被普遍有较长的生长周期,蓄水能力也比较强。特别是一些比较密集的森林系统,相比单层人工林的涵蓄能力要高三到五倍。所以,人们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更好地生态建设服务。(2)对径流河川加以平衡。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截流蓄水力,能够对河川径流实现有效调节。暴雨时节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能补充地下水,地表土壤比较牢固,出现洪水峰值的时间大大缩短。而在干旱时期,森林系统可以将所储存的水分给予地表,在正常运转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补给河川径流,降低干旱时期发生干枯的概率。(3)降低径流总量。河流径流总量取决森林系统水流散量、地表水分的蒸发量。一些地区的湿度较大,径流量通常不会被森林系统影响;而干旱地区的径流总量在森林系统影响下可以降低百分之十,有效改善大气生态和植被生态。
6.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水土保持是建设生态环境的一项综合性治理工程。因此,建设植被和水体保持有交叉区域,也有各自的重点内容。水土保持的工作中心是保水保土,之后结合有关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对生态环境加以改善,保证社会经济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相比统一地区的单项植被建设,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对水资源有重要价值。(1)减洪增枯。治理水土流失能提高拦蓄区域的降水能力,地下和地表径流的分配格局和分配时序都得到优化,从而使河川径流年内分配得到改变,洪峰流量得到减少,枯水期流量增加。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削洪效应受流域大小、措施实效、土壤、地形和雨情等因素影响,总体来说,削洪效应在中小区域河流中比较显著,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十之高。不过,大河流域内形成洪峰取决于多个因素,而形成洪峰的关键因素是雨情,导致水土保持减弱洪峰的作用在一些区域无法发挥。不过在加强治理大河地区水土保持的情况下,水土保持削弱大河洪峰的作用也会慢慢呈现。(2)土壤侵蚀得到控制。水土保持在改善土壤侵蚀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安排多层防御防止土壤被侵蚀,利用以坡改梯方式改进农田和林草植被等,大大减少进入河川的水和泥。一般情况下,治理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后,侵蚀模数会降低至3000t/km2到5000t/km2,相比原先的10000t/km2到20000t/km2,下降了很多。假如采取合适的治理方式,在长时间治理后侵蚀模式甚至能比1000t/km2低。另外,治理初期沟底工程和河川工程可以有效拦截河沙,在深化治理中,农田建设和植被工程会有更大作用。
7.结语
经济要持续发展而不是竭泽而渔,要对子孙后代有利。为此,要重视建设生态环境,构建节水型社会、水资源工程的良好格局,强化修复水资源的功能,建设重点地区的水资源。同时,要加强建设植被生态,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切实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包晗.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工业,2015,1(22):39-39.
[2]尚诗淇,孙俊华.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南方农机,2017,48(10):171-171.
[3]刘贵元.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5):149-149.
[4]和向东,王静波.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初探[J].环境科学导刊,2014(2):36-38.
作者:张冬 单位:云南润亚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