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意境鉴赏中培养古典诗词审美能力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元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赏析古典诗歌的意境来提升审美能力。具体路径为:通过品味词语色彩,感受画面美;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想象美;展开多元对话,体会含蓄美;积极调动情感,认识夸张美。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唯美的意境,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元素,是需要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各环节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我国古典诗词具有意境深远、文辞优美的特点,具有非同寻常的审美价值,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古典诗词作品,引导学生开展审美鉴赏,从而在感悟古诗词意境中有效提高审美能力。
一、品析词语色彩,感悟画面美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将诗词境界分为“写境”和“造境”,也就是实感性意境和改造性意境。其中,实感性意境强调真实形象地再现环境,经常指向诗词中的“画面美”。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时,可以以发掘画面之美为任务,让他们注意作品中所写景物,分析其中的色彩变化,并探究作者是如何将静态的事物转化为动态的形象。《望海潮》(东南形胜)用直白自然的方法展现自然场景,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词作中的“写境”进行分析,思考作品如何体现出画面之美。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句为例,学生在赏析中可发现“翠、霜雪”等词语暗示了色彩,前者展现了岸边烟柳的“绿”,后者展现了水的“白”。学生由此体会到了作品的形象性,进而认为“风帘翠幕”展现了风吹叶动的场景,给人一种动静结合的感觉。“云树绕堤沙”中的“绕”制造出了一种朦胧感,而“怒涛卷霜雪”的“卷”又给人以一种特别的力量感。两者一柔一刚,让人觉得充满了变化。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作品描绘的画面,同时,他们也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感受到了其语言的形象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感悟古诗词的画面美,在对色彩和形象的辨析与重塑中逐步提升了审美鉴赏能力。这一提升是隐性的,于学生而言是不知不觉的,但它又是富有意义的,从此开始,学生便能凭借情境中的画面来深入体味诗词之美。
二、跨越时代情境,理解想象美
王国维先生提到的“造境”就是改造性意境,也就是作者以主观想象加工改造客观环境,然后再展现出来的境界,为此作者常常使用以人拟物或以物喻人的方法来进行创作。在鉴赏古典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时代局限,和作者形成共鸣,想象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体会其心理变化。这样学生就能深切体会作者是如何以自己的主观情感改造客观环境,进而创作出感人的诗句的。在学习《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教师可首先结合作品中的“黄花”意象展开赏析,引导学生想象它们组合成了怎样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发现作者在经历了国仇家恨之后凄凉的心境。在和作者进行这样的心灵对话后,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情感,就能认识到“对于普通人来说,秋日的细雨可能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但是作者的生活如此不幸,所以在她看来,这细雨仿佛是在垂泪一般,而菊花也不能给人美的享受,反而会让人感觉到凋残的况味,因此更加烦恼”。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之后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在此基础上赏析该词,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深入时代情境与作者共情,进而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审美体验,以更深刻的审美领悟完成对作品的赏鉴。
三、展开多元对话,体会含蓄美
优秀的古诗词常常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美,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作品展开多元对话,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尝试进一步接近作者创作时的感想,进而体会作品中的情思。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富有神秘性的诗歌,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时应通过多元对话,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分别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进而体会作品的含蓄美。有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对逝去的爱情的怀念之情。尤其是其中的‘沧海月明、蓝田日暖’等意象都体现出了这种深切的情意,最后作者又说‘此情可待成追忆’,更是点明了这一点。”但是也有学生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古人常常用隐喻的方式表达自己在仕途上的不顺利,如《离骚》中就用‘美人’比喻君王。《锦瑟》这首作品大概也是如此,作者想要表达的其实是自己的政治理想没有达成。如‘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中的‘望帝’就展现了一种家国情怀。”对学生的不同看法,教师并不告诉他们确定的答案,而是让他们进一步主动探讨,更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含蓄之美。围绕诗词意象的虚实体现,入手探究作品的含蓄美,体会其中的微妙,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敏锐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审美技能。
四、调动自我情感,认识夸张美
艺术领域的夸张能改变事物原有的面貌,从而创造出一种让读者感到陌生的意境,因此产生美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调动自己的情感,体会作者为何要使用夸张手法,以及夸张的程度如何,这样就能进一步体会作品中传递出来的夸张之美。如在学习《蜀道难》时,教师首先找出作品中运用了夸张手法的词句,让学生尝试探究其中暗含着怎样的情感。学生发现作者首先使用了夸张的数字,如“尔来四万八千岁”是对时间的夸张、“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对空间的夸张。除此之外,作品中还有意象和情境方面的夸张,如“六龙回日之高标”展现了山峦的高耸陡峭,突出了蜀道的艰难。在此基础上,学生又发现作者用“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等词句展现了夸张之情,并认为:“作者想要通过夸张更形象地展现自然之美,同时也想在夸张中强调自己的情感。”由此,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看到蜀道后的震撼,并认识到这种震撼和因之而生的内心情感,必须借用夸张的手法方能抒发。在调动情感感悟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思考作品中夸张手法的运用,能够进一步洞悉作者的艺术创作心理,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深入情境,感受古典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审美感悟会越来越深刻,他们也会主动思考如何展现美,创造美,其精神世界也能因此而升华。
参考文献:
[1]魏其宇.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高考,2019(19).
[2]冯小玉.探究应如何基于美育展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读天下(综合),2019(9).
作者:汤锋云 单位:宜兴市官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