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琵琶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琵琶是一种拥有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复杂演奏技巧的民族乐器,而琵琶教学属于当代高校推进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对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深入地挖掘琵琶教学中所包含的美育元素,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和理解琵琶演奏及其作品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对琵琶作品的内涵有深入理解。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研究,探讨了高校琵琶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校;琵琶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目前高校在进行琵琶教学时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并未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训练学生的琵琶技巧,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对琵琶学习产生懈怠感,欠缺一定的学习兴趣,无法对琵琶艺术的独特魅力有一个深入的认知。因此应当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这也与琵琶艺术发展要求不谋而合。
一、高校琵琶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内容
(一)文化美
琵琶这一乐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只有对琵琶的内在意蕴有一个正确认识,才能够充分展示出这一乐器的魅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自身的文化知识,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来感受琵琶乐曲中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并融合自身的感悟充分把握乐曲的内在特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更高的文化领悟力。特别是学生在对部分叙咏曲进行学习时,通过自身的理解将相应的音乐意境展示出来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对《飞花点翠》这一乐曲进行弹奏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表现出松柏坚韧不拔、顽强生长的崇高意志,从而为乐曲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二)艺术美
琵琶乐曲中有着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演奏者应当高度重视的元素。一般而言,主要是基于地方小调编奏琵琶乐曲,这使得乐曲能够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征。故而高校教师在进行琵琶教学时应当将艺术修养融入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对琵琶乐曲中所蕴含的民族特征进行全面感知。例如在对《寒鸦戏水》这一乐曲进行弹奏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对这一乐曲的背景进行了解,感受到曲中的闽南风韵,并给学生介绍潮州乐曲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充分诠释出潮州乐曲特点。
(三)技巧美
弹奏技术是琵琶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若学生弹奏技术不够熟练,那么就不能够将琵琶乐曲中的内涵充分展示出来,所呈现出的乐曲也就不具备美感,无法让听众受到感染。因此教师应当强化学生的琵琶弹奏基本功,通过合理的训练方法来夯实学生的琵琶弹奏基础,从而为弹奏过程中文化、情感以及艺术的融合做铺垫。但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在进行琵琶教学时,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锻炼学生的弹奏技巧,但在基本功训练方面有所忽视,教师们会主观判定学生已经掌握了充足的基础知识,技术储备良好,仅仅将学生审美能力与技巧的培养与提升作为课堂重点,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基础不够坚实,所演奏的乐曲欠缺一定的美感。
(四)情感美
只有将自身的真情实感与琵琶乐曲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够让所演奏的琵琶乐曲打动听众的心灵,进而与欣赏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弹奏琵琶乐曲时,演奏者必须要跨越时空界限与曲作者产生共情,了解到作者在乐曲创作过程中的实际想法以及所要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演奏之中,这样才能够为听众呈现出更为灵活且生动的乐曲。如若弹奏人员有着高超的弹奏技巧,但缺乏情感的投入,那么所呈现的乐曲就显得寡淡无味,毫无美感。目前高校教师在进行琵琶教学时并未深度挖掘琵琶乐曲的情感,未能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琵琶乐曲的情感美,仅仅采取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使得这类乐曲的风格日趋相同,无法充分彰显出琵琶乐曲的独特之处。
(五)姿态美
弹奏者所选择的坐姿直接影响着弹奏效果,从本质上而言,坐姿是一个人的姿态美,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琵琶初学者而言,只要保持一个正确的坐姿,可以顺利进行演奏就算符合标准。但琵琶乐曲演奏者则要求较高,他们需要在舞台上将乐曲完整地呈现给听众,不但要保持正确的坐姿,还应当适当添加部分与乐曲意境相契合的动作,充分表达出自身的情感与思想。但当前高校教师并未引导学生训练坐姿美,这就导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无法实现自身情感的表达以及升华。
二、高校琵琶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
高校琵琶教学不单单要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演奏水平,同时更应当强调学生审美水平的培育与发展,引导学生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将直接美感体验转变为内在素养,确保高校美育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选择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组织开展批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审美教育的充分融合,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予以合理选择,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教学模式:首先是探究式教学,即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借助于这样的策略帮助学生积累琵琶技巧的相关知识;其次是体验式教学,即在课堂知识内容中渗透人文精神、思想品德等相关元素,和学生一起体验和感受琵琶乐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从而充分感受琵琶之美;最后是表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引导他们主动投身于课堂演奏活动中,促进其创造力的有效提升。教师要认识到教无定法,要结合具体情况来选择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另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于音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现场演奏氛围,从而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实际演奏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演奏技巧的不断提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应当把抽象概念融入到具体课程中,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形象有了解,才可以帮助学生基于日常学习认识到审美的重要性,教师也应当深入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式,促使自身教学水平提升,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措施,建立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琵琶教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促进声音辨识与音乐美感的培养
琵琶演奏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和领略琵琶之美,为观众带来美妙的声乐体验,进而获得精神方面的享受,通过乐曲理解演奏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播和表达琵琶的艺术美感。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更加强调对学生声音辨识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音乐美感的形成。第一,教师需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内在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他们积极研读乐谱,深入思考研究歌词,真正把情感注入到音乐作品中,深入探寻其背后的含义,理解乐曲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熟悉了解乐曲的基本结构,当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后,教学时可以通过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作品实施二次创作,进而强化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控演奏过程中的旋律和结构,深化作品内涵,做到演奏技巧和音乐情感的充分融合。第二,教师应当强调音色分辨能力的提升,琵琶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说其音色具有薄而硬的特征,加之琵琶演奏技巧相对复杂,要让学生熟悉掌握需要一个很长的学习过程,很多学生实际演奏过程中存在杂音问题,为有效解决该问题,需要重视学生音色辨识能力的培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音色。第三,在琵琶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追求音色美,唯有让他们从内心出发,用心体会声音之美,才可以在演奏过程中真正将情感表达出来。
(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学生的琵琶弹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和他们的基本功相关,唯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可以更好地呈现出琵琶作品中的内涵与美感,促进演奏效果提升。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会把基本功练习与技巧练习独立进行,更加强调弹奏技巧的训练,不重视基本功的巩固。在进行基本功的学习与训练时,其实施模式较为单一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便可以正常弹奏,但不具备较好的表演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提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对基本功的练习一般涉及到基本演奏能力、表现力、情感表达能力等内容,应当坚持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一是要求学生可以保持正确的演奏姿势,给学生提供一些较为简单的曲目展开训练,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二是让学生熟悉了解不同旋律的演奏技巧,按照他们的实际演奏水平提供伴奏乐曲,从而检测他们的基本功;三是组织学生开展合理的伴奏训练,从而熟悉各个风格乐器的伴奏手法,更加系统全面地提升他们的基本功。通过强化基本功训练,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充分表现作品的美感,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基于琵琶艺术的发展历程能够了解到,从古至今琵琶都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其和文学、历史、绘画等其他文化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关系,属于文化集合体,演奏者自身如果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琵琶这门艺术的审美视角就会更加广阔,审美能力相对更强。我国钢琴演奏艺术家傅聪先生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傅聪是我国著名的演奏家,他在演奏过程中对钢琴作品的创造性表现获得全世界无数听众和音乐专业人士的认可。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儿时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在傅聪小时候,其父亲傅雷先生便要求他学习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他对传统文化理解的越来越深刻,所以他演奏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为全世界听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因此学生所具备的文化修养是培养其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琵琶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常常要求学生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放到演奏技巧的训练上,忽略了学生情感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修养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传统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但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日常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并不具备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的意识,对于刚刚接触的新曲目仅仅简单了解后就立即开始演奏。即便在反复训练后可以做到熟练演奏,但往往难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站在审美角度重新分析和理解作品,借助于想象、视奏以及模仿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美感特征,如此一来才可以确保演奏效果得以提升,同时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在教学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和学生一起对文本展开分析:草原小姐妹是谁?她们做了什么?作者的创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借助于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对该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随后指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进行文本分析后,学生的脑海中能够形成相应的情境,在这一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比如说第一节《草原放牧》,作者描写了暴风雪来临前姐妹在草原上放牧和跳舞的情境,所传递的是喜悦的情感;而第二节《与暴风雪搏斗》,作者描写了姐妹二人在暴风雪中奋力保护羊群的情境,创设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乐曲前后两节所表达的情感存在一定差异,唯有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才可以在演奏中准确传递出来。随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视奏,从而验证他们的情感体验是否到位,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最后应当要求学生多欣赏名家演奏视频,尝试通过模范大师的演奏丰富自身体验,再逐渐过渡到情感方面。可以说作品体验的过程即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琵琶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更加关注和强调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来说,要深入研究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演奏过程中去品味琵琶作品中的文化、艺术、情感等元素,基于基本技巧、情感体验、文化素养等角度入手,让学生理解到审美能力提升对琵琶演奏的价值与作用,确保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赞珍.琵琶教学中微课的运用[J].大众文艺,2020(22):177-178.
[2]李维路.普通高校琵琶“辅修”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方音乐,2020(21):191-193.
[3]张帆.琵琶演奏的训练技法教学策略———评《琵琶演奏与教学实践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07):136.
[4]董蓉蓉.浅析琵琶教学中非技巧因素的培养[J].艺术家,2020(07):106.
[5]朱苑菁.琵琶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探讨[J].黄河之声,2020(12):119.
作者:张佳静 单位:中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