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审美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审美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审美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浅析

摘要:就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在审美教育方面仍有所缺失,主要表现在学生审美情趣欠缺、审美教育内容局限以及审美教育方式滞后等方面,严重阻碍高职语文教学发展。本文基于审美教育思想,探究如何将审美教育理念渗透到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探讨其渗透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导向,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可行性教学策略,以提供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职语文;渗透策略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也是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阵地。尤其是语文学科,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重要载体。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对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上具有独特优势,将审美教育融入高职语文教学,可以在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凸显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让学生获得综合性发展。那么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审美教育呢?这成为广大高职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新课题。接下来我们就此课题进行如下分析。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开展现状

(一)学生审美情趣有待提升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是在经历高考失败后,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一门专业技术,为了今后能够顺利就业,在社会中得以立足。因此,高职学生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审美情趣上,与普通高职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加大了高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难度[1]。另外,由于部分高职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相对忽视,使得高职学生的审美情趣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缺乏审美教育内容

在大多数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语文教学和专业教学而开展的,认为语文教学只需要按照课本开展,让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即可。因而教学内容中很少有关于审美教育的,导致高职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缺失。

(三)教学内容和方式设计过于陈旧

教学内容滞后难以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奠定知识基础。教学方式是将教学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记忆和理解知识点。如果教学方法不适用,难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中文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语文学科知识素养。结合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现状来分析,一方面,高职语文教学缺少相关课程内容创新设计。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和综合性,学生专业所学内容比较丰富,课程设计类型也比较多样,由于一些学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对一些重要课程的设计往往有所忽视,这也意味着课程体系构建不健全,难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系统的基础知识理论框架。当然这不是个别学校问题,而是整个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2]。另一方面,一些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经验主义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占据主导,老套、陈旧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素质教育的推动出现了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优质资源,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搜集教学资源。但是就目前教学形式来说,教师并没有更新教学方式。

二、高职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因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很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侧重于专业课教学,对语文课程教学渗透审美教育重视不够,难以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工作相结合。并且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滞后,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但实际上审美教育可以作为语文课程学习的切入点,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将基础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需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让高职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为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提供了学习条件。将审美教育渗透高职语文教学,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学作品内涵的感染,净化心灵,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促进高职语文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理念的融合,目的在于通过具体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案例分析和多元化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中朗读比赛、诗词赏析等,让学生对经典篇章学习,加强对美与丑的认识,从具体篇章中辨别其艺术价值和特点。这样学生在面对不同文章内容时,能够运用审美教育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来科学分析。与此同时,高职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经验,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是很成熟,容易被网络中不同文化思潮和身边事物影响,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培养健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设计教育契机,开展审美教育活动。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高职语文审美教育同样适用。审美教育的渗透,应从学生审美兴趣的激发开始。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3]。例如,教师在教授《雨巷》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模式,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课文背景。首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江南雨巷”和“雨中撑着油纸伞的寂寞伊人”,渲染艺术氛围,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美学熏陶,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提升学生审美情趣除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以外,需要教师发挥思想引导作用,有针对性设计美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并采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开展审美实践活动。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只能将美学知识教育作为辅助功能开展,美学知识的传授必须以语文教材为基础,这样才能够使其不偏离教学正轨。二是美学教育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和创造美,以此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4]。同时教师在美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挖掘语文教材深入美学意识,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对《蜀道难》这一文言文进行教学时,该文章中所蕴藏的美学价值是不能忽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美学意识和美学知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比如,《蜀道难》描述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形成壮美图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美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

高职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各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的宝贵资源。教师在设计语文课程审美教学活动过程中,应以教材为核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比如,教师可以从教材课文的题材和内容着手,不同类型的课文题材所体现的美是不同的,给学生所带来的美感也是不同的。教师可以在不同教学阶段利用多元化美学资源,建构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基于不同美学资源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比如,在对诗歌题材的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对散文题材的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散文人情美。针对不同的美学资源,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美的形态形成全面认识,促进学生情感的抒发,增强学生的美学意识。例如,在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扮演其中人物,进行故事情节的重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人物形象和性格进行分析,并根据故事场景,揣度人物的心理活动,重新组织语言,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设身处地地为人物着想。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散文的人情美,促进他们审美情趣的发展。

(四)注重学生审美体验

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不同问题所产生的观点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源于他们的审美视角和审美能力的不同。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即便在相同的审美环境和美学引导下,每个学生所获得的审美体验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差异性,并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情感的抒发和培养。首先,教师应以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和语文学习心理及学习状态为教学设计前提,为学生自由成长、快乐学习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观点、自主实践的空间和机会,充分展现每个学生的学习个性。其次,站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视角,分析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表现、态度、思维方式等特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调整教学计划,并设计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回归正确学习状态[5]。对符合实际的正确见解,教师需要在肯定他们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的审美思维向着更深层发展。对态度不端正、情感不健全的错误见解,教师需要对其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及时认识自己、纠正自己、完善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升华。例如,教师在教授《阿甘正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导入电影,让学生认识主人公阿甘的性格和人生经历,随机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会认为阿甘是一个敢于挑战命运不公,一个简单、执着、务实的人,而有的学生则认为阿甘从来不是事件的发起者,只是像风中的羽毛一样响应着那些事件,是一个被动的、自愿的、随波逐流的人。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对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观点,教师需要及时指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五)利用合适方式进行情境导入

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学主要内容是围绕经典文学作品展开的,旨在让学生在学习经典篇章时,深刻感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文学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主题意蕴等,使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精神美、行为美,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发挥文学对学生道德塑造、人格培养、审美提升、心灵共勉、思想启蒙的作用。如教师利用学生对网络的熟悉度,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前导入、课中讲解等环节,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资源,将课外资源与教材内容合二为一。但是并非将内容“复制、粘贴”,而是针对性、个性化选择,将学生引入能够体会和感受作者在表现作品情节内容时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思路,从不同层面感知作品的美。例如,在《前赤壁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历史人文纪录片《苏东坡》,或者可以搜集有关电影《赤壁》,截取有用的片段,将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制作成微课,以直观、具体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以及苏轼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让学生带着感悟和体会以及深入学习的心态,了解苏轼的作品《前赤壁赋》。并且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学习中,利用多媒体将明月清风、泛舟江上的美妙情境投影在幕布上,同时在轻柔舒缓的音乐伴奏下使学生欣赏作品刻画的优美景色,并体悟作品中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采用不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美

一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分组合作方式,通过朗读和作品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领略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心境,促使学生与作者达成心灵共通和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体验作品蕴含的美和思想深度,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审美意识。如教材中包含很多古诗词,古诗词具有抑扬顿挫、对仗工整、错落有致等特征,十分适合开展朗读学习活动。并且在朗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洗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小组朗读学习中采用比赛形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认真进行作品朗读学习;另一方面,加强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比一比哪位学生最能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韵律美感表现出来。同时部分高校教师也在语文教学中常用作品赏析方式来传授学生文学知识和赏析技巧,通过对作品思想分析、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等,使学生真切体会作品的人文美、情境美、韵律美等。二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片段的仿写练习、围绕作品某一情节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或者以其他形式表达作品的不同情感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且以实践练习为导向,可以转变学生学习思路,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实践中也会存在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对语文课程内容学习缺乏信心的情况,教师需要提前做好教学问题预判,并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和耐心指导学生尝试着仿写和创造练习。先从简单的仿写句子开始,再逐渐从句子过渡到段落,从段落过渡到文章,以此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挖掘教材审美元素、注重学生兴趣和审美体验以及多元化情境教育、比赛形式开展教学等方式,为当下高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在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教育内容以及审美教育方式等短板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元的审美教育素材,拓宽学生审美视野,让学生在指导策略下体悟和感受审美在强化自身思维、培养健全人格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晓荷.审美教育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渗透——评《审美教育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2):38.

[2]熊维娟.审美视阈下高师语文专业教育对学生品德养成的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9):85-90.

[3]毛丽芳,陶迎春.高校舞蹈教学提升审美教育探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9-92.

[4]宋妍.审美教育对中国大学精神重建的作用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29-138.

[5]冷从言,王希俊.寓高校审美教育于文化创意产业——对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3):133-136.

作者:马雪萍 单位: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