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摘要]从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入手,通过调查,分析总结目前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困境,如两者融合不够紧密,融合的方式有待创新,融合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结合政策文件和高校实际,提出以政治学习和培训为引导,促进有效融合;以“党建+”为载体,促进融合方式创新;健全机制,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体现人文关怀等四个方面进行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师德师风;融入;路径

师德师风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是国家、政府、高校都高度重视的问题。我国自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开展思想政治引领行动,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1];《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突出师德作为一个基本原则,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2]。教育部等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一系列文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强调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思想铸魂、价值导向及党建引领[3]。很多学者都对师德师风建设、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研究,但是将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因而两者融合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新的科技不断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面对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高校教师队伍面临新的征程和使命。将高校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融合,有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党支部政治引领和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一)有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

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教授学生专业课知识之外,还要通过自身的行为规范来教会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高校基层党建中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可以使教师端正自身的言行,通过示范效应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也有利于培养既懂专业科学知识,又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充分发挥新时代高校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良性导向作用。

(二)有利于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师德师风是影响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在高校基层党建中融入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督促教师更积极地投入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完善教育教学过程,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三)有利于提升党支部政治引领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武装高校教师头脑,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前提[4]。在高校基层党建中融入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组织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号召力,指引优秀教师积极入党,坚定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提升党支部的政治引领。

(四)有利于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在高校基层党建中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党员教师爱岗敬业,助推全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优良师德师风的教师,可以培养出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全面发展的学生更能适用激烈的社会竞争,从而在就业、个人成长等方面更具优势。家长、学生、企业等进而会认可该高校,学校可以获得的扶持政策就会增加,学校可以扩大规模,继续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并继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困境

在国家方针政策引领下,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但是通过实地走访及分析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仍需要重视并改进以下问题。

(一)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融合不够紧密

部分高校虽然有健全的党建工作流程和相对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规划,但是两者分属不同的部门负责,党员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的融合不够紧密。

(二)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融合方式有待创新

部分高校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融合以在日常的党支部会议中,集中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文件为主。这种单一的融合方式,不利于有效激发党员教师的热情,不利于师德师风建设与基层党建工作在实践中的对接。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是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科研教改等各个方面的。应该从多渠道(如政策文件学习、专家讲座、榜样学习)、多形式(如党建+思政,党建+科研,党建+课改)、多平台(组织生活会、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党支部公众号)来进行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融合方式的创新。

(三)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融合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师德师风的评价体系以定性评价为主,将“德”作为首要的考察因素。部分高校每学期期末对教师进行评价,对存在师德师风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而实际中进行师德考核时,教师不存在违法乱纪行为就默认为师德良好[5]。部分高校存在定量分析,但是定量指标没有考虑到高校实际、专业特点进行差异化设定,一刀切的指标体系也易使得评价成为形式。

三、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创新路径

通过梳理目前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困境,结合国家政策文件、学院出台的加强新时代党建工作实施意见、加强新时代党建“双创”工作实施方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课程育人实施方案等文件,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创新:

(一)以政治学习和培训为引导,促进有效融合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党支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内容的学习,提升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学习时要注重交流与探讨,确保党员教师能在政治学习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和做到“两个维护”,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2.合理设置党支部以教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划分党支部,通过党建+科研、党建+思政、党建+比赛等方式,切实推进党建与科研、教学的双向促进,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融合。3.加强培训引导邀请校内外专家,从师德师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楷模、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如郭永怀、张桂梅、李桓英)、齐鲁最美教师等方面开展讲座。借助培训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育人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教育理念。4.实地参观考察党支部活动可以去周边红色教育基地,如中国海军博物馆、青岛党史纪念馆、青岛博物馆、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学习,重温新中国史、中国共产党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以“党建+”为载体,促进融合方式创新

1.党建+自媒体,学习榜样选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齐鲁最美教师、校最美教师作为典型,通过系部网站、党支部公众号、党支部工作群等自媒体方式进行宣传,通过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同时还可以借助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了解时事新闻,关注行业动态。2.党建+思政,思想育人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知识时,要注意从课程内容中内生课程思政的元素,如相关的专业知识、行业前沿、国家战略、国际比较、文化传承、历史沿革等角度出发,挖掘思政元素。同时还应该教授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通过自身的示范,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可以在党支部举行“四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各位党员教师将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与自己教授课程进行融合,提炼课程思政要素,在授课时做到以党建铸魂,以思想育人,教好专业知识,讲好中国故事。3.党建+科研,培养“双带头人”选拔党建工作扎实,教学科研优秀的骨干教师来担任党支部书记,打造党建品牌,培养党建+专业两手硬的“双带头人”[6]。笔者所在党支部已经打造“领航先锋”党建品牌,并成功申报省级党建“双带头人”工作室。实行党员教师和本教研室中非党员教师的一对一结对工作,重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提高优秀教师的入党积极性,在政治学习、教学科研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此外,党支部还可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点燃·赋能讲座、为党员过政治生日、为群众办实事、重温入党誓词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党建和师德师风建设的融合创新。比如党总支每月中旬开展主题党日,共同为本月份入党的教师过政治生日,赠送党史学习、走进传统文化等书籍和政治生日贺卡,教师回顾入党初心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的切身感悟。以此来加强党员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引领本部门的师德师风建设。

(三)健全机制,完善评价体系

教育部强调师德师风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做好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的融合,完善其评价体系是重要的一环。1.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机制高校应参照国家政策文件、“四有”好老师标准、基层党建工作要求,结合自身专业设置,从个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学术道德、廉洁自律、党支部建设、党员发展、党内政治生活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制定具体细化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明确“一票否决制”[7]。采取教师自评、同事互评、领导评议、在校生学生评价、毕业生评价等多种主体参与的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机制,重视考核结果,强化指标的约束力。2.建立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党支部年度工作计划的一部分,进行年底考核。党支部要形成由社会、学校、部门、同事、学生共同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8]。建设师德师风举报反馈平台,如信箱、网站、邮箱等,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复,详实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平台反馈。3.建立师德师风激励机制考核中如有问题要及时沟通反馈,落实到个人,党支部可以帮助其及时诊改纠正。考核优秀人员要给予激励,如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评定为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等,通过网站、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鼓励同行向其学习。

(四)优化发展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1.切实解决教师现实困难。党支部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实地走访、书记接待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了解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切实需求与困难。系部、党支部能解决的应及时给予帮助,需要学校统一部署的,要及时向学校工会、人事部门、党委反馈。如联系学校所在地街道办,解决教职工适龄子女入园、入学问题;如走访慰问困难党员、教师;如与公司、企事业单位联谊,为单身教师提供交友的平台;如建设人才公寓项目,有效解决青年教师的租房与住房需求,让教师可以无后顾之忧,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与科研。2.优化校园工作环境,打造党建文化长廊。充分利用教学楼内教室外墙与长廊,张贴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成就等内容;通过展板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及其与我国的贸易往来等内容,打造党建文化长廊,专业知识文化长廊,增进党建与贸易专业的融合。设立党员活动室,做好党支部的党建品牌、组织生活会制度、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等的宣传,让教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党史,提高政治觉悟。3.关心教师身体和心理健康。建立完善教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9]。提供进行心理测试的人员和平台,由教师自行选择是否测试。如果教师有需求,学校可以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健康服务。开放学院健身房、室内羽毛球场馆,每季度进行一次瑜伽、茶文化、咖啡文化等公益体验项目,举办读书会、乒羽协会、足球协会等,丰富教师的业余活动。4.提供多种途径的职称晋升。党委领导、人事、教务、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多部门参与,共同制定职称评聘方案,可以提供教学科研型、科研型、教学型、党建科研型等多种途径的职称晋升,让教师按照自身优势,选择合适途径,安心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党组织和教师个体发挥主体作用,也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如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的配合协同。通过政治学习和培训、以“党建+”为载体、健全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探索形成符合高校实际且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

作者:刘振芬 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