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课程思政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强调挖掘学科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之中,突出灵活施教、润物无声。本文立足生物学学科特点,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与体验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通过创建“实践育人活动”进行实践探索,期望为更多教师提供更具推广性和操作性的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1问题的提出
1.1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就是通过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学生的“三观”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靠思想政治课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课程的支持和烘托。“思政”课程主渠道由三方面构成(图1),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形势下的课程思政呈现出新思维、新格局和新模式。
1.2社会实践的内涵
社会实践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教学行为。它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操作灵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实践活动做出明确的规定: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多关注STS教育,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参与和实践的机会。为此,社会实践活动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在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与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关注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贴近自然、感触生活的有效教学载体,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通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还能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凸显专业性课程的育人功能。由此可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2课程思政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
“实践活动融入教育”的思想最早来自卢梭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本能和天性,特别强调学生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收获知识。笔者以“大思政”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依据,充分挖掘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积极创建“实践育人活动”(图2),在活动与体验中灵活施教。
2.1活动与体验相结合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发现、发展的情境与过程中,帮助学生成为知识发现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1],注重贴近生活、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时的内在体验,而不是被动地容纳外在知识的灌输。活动与体验相结合就是打破教室狭小的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储备与“课程思政”建立起结构性的关联,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例如,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时,教师布置学生创作一份“餐桌上的饮食文化”手抄报。任务目标:①走亲访友。学生了解家乡传统饮食习惯,树立质朴的家乡情怀。②查阅文献。学生明白“合理营养”的内涵,学会健康生活。③感悟反思。学生参照“平衡膳食宝塔”,纠正自己的不科学的饮食习惯。④活学活用。学生为父母设计一份营养午餐,养成合理营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⑤QQ连线。学生学以致用给特殊病人提供合理化的饮食建议。又如,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饲养家蚕”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家蚕的一生,让学生感悟生命活动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神奇与艰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意义,尊重生命规律,解释生命现象,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活动与体验相结合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广泛性的特点。强调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感悟知识和学以致用。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实现知识内化,感悟生命伟大。
2.2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由于对“课程思政”理念存在偏差,致使专业课“上出思政味”,甚至“促使课程思政化”,这种做法倒置了课程设置的显性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隐性化。习总书记非常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曾精辟地提出了“空气”之喻、“盐”之喻[2]。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采用“基因植入式”的模式育人。例如,在“人体的呼吸”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气质量影响人的健康,教师可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擦黑板产生的粉尘影响教室的空气质量吗?使用量规评价设计可自主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①公园和小区的尘埃粒子密度一样吗?②教室内外的尘埃粒子密度一样吗?③不同楼层的尘埃粒子密度一样吗?具体使用量规设计的方法见图3。学生小组合作,用“五点取样检测法”检测统计出不同环境中的尘埃粒子,用数据分析现象得出结论:①建议擦黑板时要开窗通风;②建议学校使用无尘粉笔和磁吸式黑板擦,如果有条件可使用电子白板;③明白不允许在教室和楼道内跑跳打闹是有科学依据的;④认同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又如,在学农劳动时,教师可充分挖掘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思政元素,拓展“课程思政”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包饺子”:摘菜—洗菜—切菜—调馅;和面—醒面—擀饺子皮—包饺子,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意识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充分体现课程思政隐教性的特点。强调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坚持课程思政目标回归生活的态度,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渗透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道德情操、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关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推论出来的,而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中去寻找,摒弃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传承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采用多元化的设计策略,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内涵,实现实践育人。例如,在“被子植物一生”的单元教学时,教师可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采用“PBL”教学法,设计系列学生社会实践活动:①煮熟的种子为什么不发芽?任务目标:通过自主设计发豆芽实验,帮助学生熟知种子萌发的条件,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②萝卜条放盐水中为什么会蔫了?任务目标:通过亲自腌萝卜条,加深学生对根吸水原理(与周围环境溶液浓度有关)的理解,学会蔬菜保鲜的方法。③怎样培育蓝色月季花?任务目标:通过模拟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演示实验,启发学生将白色月季花放入滴蓝墨水的瓶子中,观察“蓝色月季花”是否可以再现,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④走进生活寻找残花、落叶、枯种的妙用。任务目标:通过利用废弃材料制作创意粘贴画,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多样性的特点。注重各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有效避免“课程思政”形式单一,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动手动脑等表现机会,让“课程思政”走脑、更走心。
3小结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做学文之师,又要做品行之师。在生物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尤其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立足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生实践活动中蕴含的各种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精神、创新意识、逻辑思维等相互融合。通过“滴水穿石”的方式,把对学生的关怀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让所有课程真正承载起育人的功能,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化。另外,如何加强对学生“课程思政”收获的评价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亟待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2]张智.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个比喻析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131135.
作者:刘光尧 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