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视觉训练对视功能重建效果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觉训练对视功能重建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5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视觉功能重建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儿同时视功能、融合视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占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儿的正视眼位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觉训练对视功能重建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视觉功能,还可提高眼部正位维持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视觉训练;视功能
间歇性外斜视是在正位和斜位交替变换的斜视,为儿童常见的眼科疾病,多发于4~15岁儿童中,其发病率约为3.42%~3.9%。间歇性外斜视以畏光、注意力不集中、斜视为典型表现。该病若治疗不及时,可影响小儿的视觉功能,对其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1]。手术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有效治疗手段。经手术治疗后,可纠正患儿斜视状态,改善患儿视力。然而,手术存在过矫正、欠矫及术后复发问题。因此,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加强患儿的视觉功能训练,促进其视觉重建,减少术后眼位回退及复发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2]。本文主要分析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觉训练对视功能重建效果,现描述如下: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5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4~12岁,平均(6.72±1.73)岁。外斜度20~80Δ,平均(46.95±5.45)Δ。两组患儿均接受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手术治疗。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斜视度数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经裂隙灯及眼底造影检查,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有手术适应症;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异常者;既往曾实施眼部手术者;患有白内障、青光眼或其他视神经病变者;高度近视或远视者。
(二)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周开展视觉功能训练。对照组术后应用常规眼科手术后处理,包括遵医嘱给予抗感染药物,为患儿配镜,指导患者开展笔尖训练等。研究组使用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数字化同视机TSJ-IV型(批准文号:吉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2220128号)实施视知觉训练。其中,I级训练借助“狮笼画片”训练。1次/d。连续训练7d;II级训练借助“三毛画片”训练,同时开展立体图片训练。训练方法具体如下:(1)同时视功能:在上述训练结束后,借助同视机检查其I级视觉功能。将达I级功能视为训练完成。对未完成者,继续进行视觉闪烁刺激,2~3次为宜。(2)融合视功能:借助“猫蝶融合画片”训练。训练流程包括分离-结合-捕捉-侧方移动-辐辏训练几个步骤。每次训练时长以15~20min为宜,1次/d,连续训练7d。训练7d后,暂停训练7d。然后进行下一疗程的训练。共训练6个疗程。(3)视知觉训练:应用正弦光栅实施训练。训练可于光栅中添加白噪音,并增加“方向识别”“图像轮廓识别”“游标锐度监测”训练项目。训练强度及训练方案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调整。
(三)评价指标
(1)使用数字化随机视觉检查图检查两组患儿术后7d及术后6个月的同时视功能、融合视功能及立体视功能。(2)术后随访半年,对比两组患儿眼位情况。
(四)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2χ检验,计量资料(x±s)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患儿同时视功能、融合视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对比
术后7d,两组患儿视功能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儿同时视功能、融合视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占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见表1。
(二)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的眼位情况对比
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儿的正视眼位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见表2。
三、讨论
大脑融合机制发育不良、眼肌萎缩、中枢失衡、遗传等因素均可导致间歇性外斜视出现。对年龄较小(2~4岁)儿童,出现间歇性外斜视后,可通过外侧外直肌注射A型肉毒素达到改善斜视症状的目的。对于4~15岁儿童,其视力发育基本成熟,则需进行手术治疗,配合视觉康复训练,以达到恢复正常眼位的目的[3]。临床研究发现,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对中枢神经功能作用较小。因此,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除实施手术治疗纠正患儿眼部外形外,还应调节双眼视轴,恢复其与视网膜的正常对应关系。同时,术后应积极实施视觉干预,避免形成恒定性外斜视,影响患儿视觉重建。双眼视觉训练基于“脱抑制”原理,建立同时知觉,增强大脑中枢融合度,纠正异常对应关系,以促进视力恢复。既往采用的同视机训练模式虽可增加大脑中枢融合度,预防眼球回退,但同视机操作复杂,且训练时耗费时间长,训练内容过于枯燥,患儿训练依从性较差,效果不甚理想[4]。本文应用的视知觉训练为近年来新型的视觉训练方式,主要基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原理,通过视觉刺激,激活视觉信号通路,提升脑部活力,进而达到视觉重构目的。同时,与同视机训练相比,视知觉训练内容丰富,训练过程偏向情境化,充分切合儿童心理需求,可最大程度继发儿童训练兴趣,增强儿童的训练依从性[5]。本文研究显示,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儿同时视功能、融合视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占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儿的正视眼位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这表明术后视知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十分必要,可促进患儿视觉功能重建,减少眼部过矫、欠矫发生率,降低再手术率。综上所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觉训练对视功能重建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视觉功能,还可提高眼部正位维持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梁得朝 单位:甘肃省临夏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