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视觉训练对近视患者调节功能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视觉训练对近视患者调节功能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视觉训练对近视患者调节功能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对比视觉训练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调节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该院眼视光中心进行视觉训练的近视儿童5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等效球镜度和年龄近似的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训练12个月后2组患者调节功能的变化,主要分析眼轴长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量和调节幅度。结果2组患者视觉训练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训练12个月后眼轴长度、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训练12个月后正相对调节、调节滞后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觉训练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青少年;近视;视觉训练;调节功能

近视作为眼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重要的致盲因素。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首位,并且近视患者趋于低龄化。众所周知,高度近视会造成眼底改变,显著提升了罹患青光眼、白内障和视网膜病的概率;如发病后不能及时治疗,患者的预后可能会很差,同时,也容易引发社会经济支出问题[1]。而高度近视人群中有很多人是由于近视初发年龄过早造成的,因而积极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做好近视防控,延缓近视度数增长过快是非常有必要的[2]。目前,国际上控制近视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无法准确判断究竟是调节、像差还是远视离焦导致了近视[3-5]。有学者认为,调节功能障碍,尤其是调节滞后引起的视网膜模糊成像可能是儿童近视进展较快的原因[6]。调节滞后会导致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有研究认为,调节滞后的增加与近视进展的速度有关[7-8]。因此,做好视觉训练以提升调节能力从而减缓儿童的近视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比较了视觉训练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调节功能的影响,探讨了调节功能在控制近视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眼视光中心进行视觉训练的近视儿童50例作为研究组,年龄8~15岁,平均(10.80±1.96)岁。选取同时期等效球镜度和年龄近似的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中男19例,女31例;球镜度数-1.50~-5.00DS,平均(-2.71±0.78)DS。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29例;球镜度数-1.50~-5.00DS,平均(-2.68±0.73)DS。2组患者性别、年龄、球镜度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1.2纳入标准。(1)近视度数-0.75~-5.00DS;(2)双眼度数差小于-1.00DS,双眼散光小于-1.50DC;(3)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1.0LogMAR,双眼视力差小于标准版对数视力表2行;(4)能坚持戴镜训练3个月以上并配合相应检查和随访;(5)未进行过相关视觉训练;(6)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1.3排除标准(1)近视度数大于或等于-5.00DS;散光度数大于或等于1/2球镜度数;(2)斜弱视或患有眼底疾病;(3)既往有眼病手术史和创伤史;(4)既往配戴角膜接触镜或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可能干预调节功能的方法;(5)患有影响眼健康的全身疾病;(6)不能规律随访。

1.2方法

1.2.1基础检查。2组患者均需接受基础检查,包括散瞳验光和复验光(日本Topcon公司)、非接触式眼压计(日本Topcon公司)、裂隙灯显微镜(日本Top-con公司)、眼底镜(美国Keeler公司)、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德国Zeiss公司)检查等。散瞳验光使用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药4次后检影验光,第2天复验配镜;其他检查项目均在每天8:00~17:00进行。检查前嘱患者尽量减少近距离用眼和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各项检查均间隔30min以上,并由同一名医师对患者进行检查。1.2.2测量方法。1.2.2.1正相对调节。患儿配戴全矫眼镜后在眼前40cm处附加负球镜,同时,注视最佳视力上一行的标准对数视力表近用视标,记录首次出现模糊时所加的负球镜读数,即为正相对调节。1.2.2.2负相对调节。患儿配戴全矫眼镜后在眼前40cm处附加正球镜,同时,注视最佳视力上一行的标准对数视力表近用视标,记录首次出现模糊时所加的正球镜读数,即为负相对调节。1.2.2.3调节滞后量。使用融合交叉柱镜(十字)视标,在半暗室中40cm处出示视标,让患儿分辨横竖线的清晰程度。若横线清晰则加正球镜至等清晰;若竖线清晰则加负球镜至等清晰,所加的正负球镜即为调节滞后量。1.2.2.4调节幅度患儿配戴全矫眼镜后使用负镜片法测定调节幅度,调整综合验光仪至被检者矫正远用屈光度后,出示40cm处的近用视标;遮盖单眼后在充足照明的室内采用标准对数近视力表以最佳近视力的上一行作为注视视标。逐步在眼前加负球镜(每次0.25DS),之后询问被检者能否看清视标;以被检者发现视标出现首次持续性模糊为目标,返回上一个能看清视标的镜片,记录此时的屈光度,屈光度的绝对值加上2.50DS(工作距离导致的屈光度)即为一侧眼的调节幅度。测量3次结果后取平均值,分别测量并记录左右眼和双眼的调节幅度。1.2.3视觉训练。研究组患者配戴足矫眼镜并进行视觉训练,包括字母阅读和翻转拍。屈光度检查后要求患儿根据检查结果更换合适的眼镜并且在整个训练期间和日常生活中坚持戴镜。字母阅读和翻转拍2项视觉训练内容每天在家训练15min,每周进行6次训练,训练所用的器材(视力卡、反转拍、大/小字母表)均在眼视光中心统一购得并经专业人员培训。对照组同样配戴足矫眼镜但只做2项已被确认不会刺激调节功能的训练(同视机和偏振立体图)。1.2.3.1字母阅读。指远距离视标(大字母表)由100个数字或文字视标组成放在3m处,近距离视标(小字母表)由类似的100个视标组成放在40cm处。要求患儿首先注视近距离视标的第1行,依次读出每个视标,过程中不断地将字母表移近直至报告模糊,之后移远2.5cm并保持在这个位置。交替阅读远/近距离视标的第2行字母后将近距离视标移回40cm处,然后阅读近距离视标第3行,阅读过程中不断将字母表移近直到模糊,之后移远2.5cm并保持在这个位置,交替阅读字母表的十行视标。1.2.3.2翻转拍。患儿配戴全矫眼镜后将视力卡(20/30、20/40、20/50)放在40cm处的视力卡架上,一眼遮住后手持翻转拍将正镜片(+0.50DS)的一侧贴近眼睛,按照顺序看清并阅读每个方格中的视标,翻转1次后将负镜片(-0.50DS)一侧贴近眼睛读出下一个视标,记录1min内总共读出的视标个数后遮盖对侧眼进行检查,最后进行双眼训练。1.2.4观察指标。1.2.4.1屈光度和眼轴长度。2组患者戴镜训练12个月后重新使用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复查戴镜1年后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对比分析视觉训练前后的差异。1.2.4.2调节参数。矫正视力检查完毕后立即开始测量正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量和调节幅度。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戴镜训练12个月后屈光度比较研究

组患者戴镜训练12个月后平均屈光度为(-3.35±1.13)DS,对照组为(-3.40±1.01)DS。2组患者戴镜12个月后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3,P=0.421)。

2.22组患者戴镜训练

12个月后眼轴长度比较研究组患者戴镜训练12个月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3.66±0.63)mm,对照组为(23.67±0.69)mm。2组患者戴镜训练12个月后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7,P=0.994)。

2.32组患者戴镜训练

12个月后调节参数比较2组患者戴镜训练12个月后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戴镜训练12个月后正相对调节、调节滞后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中国的近视率居世界第1,近视趋于年轻化和低龄化。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认为,其与调节功能、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9-10]。目前,矫正近视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戴框架眼镜、戴角膜塑形镜和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但框架眼镜始终是最经济、便捷的矫正方式[6,9,11]。有学者认为,调节滞后会导致视网膜模糊成像从而加深近视,而视觉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调节功能,减少调节滞后[12-13]。框架眼镜配合视觉训练可更好地解决看近、看远的模糊问题,减少或补偿调节力的使用,使戴镜者更轻松、舒适地看物体[4]。本研究中2组患者均全年配戴了足矫眼镜,训练过程中如发现患者视力小于0.8LogMAR会重新验光并给予新的足矫眼镜。有研究表明,如近视儿童长期未配戴眼镜或眼镜矫正度数不足,当双眼度数差小于1.00DS时患儿可能会由于过度动用调节从而导致睫状肌放松不足,进而导致矫正视力降低和近视进展[11,14]。当双眼度数差大于1.00DS(即屈光参差)时患儿的大脑会自动选择近视度数较低(动用调节较少)的眼来看清物体,此时对侧度数高的眼睛处于视网膜像离焦状态;并且当双眼调节量不均等时需动用大量的融合功能以保证双眼单视,增加了双眼的负担并可能导致斜视。本研究在整个训练期间均要求患儿配戴全矫眼镜,这是由于只有在屈光不正被完全纠正后调节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对一些患有中高度近视且并未戴镜的儿童可能长期处于调节痉挛的状态,无法得到正确的调节功能检查结果。本研究着眼于调节功能,比较了视觉训练前后近视儿童的调节变化,结果显示,配戴全矫眼镜且接受视觉训练的患儿和对照组的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25±0.43)、(0.13±0.41)DS,研究组近视儿童的调节滞后量优于对照组患儿。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童的正相对调节分别为(-2.04±0.32)、(-1.79±0.26)DS,研究组患儿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采用了视觉训练中的字母表和翻转拍,二者训练方式均可以在家里操作,配戴全矫眼镜1年后,研究组近视患儿平均屈光度增长了0.64DS,对照组近视患儿平均屈光度增长了0.72DS,增长水平与王冰等[8]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但研究组患儿近视增长水平低于对照组。2组患儿其他相关参数,如眼轴长度、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需要指出的是,对年龄12岁的近视儿童来说,平均调节幅度约等于9.7DS是远远不够的。根据Hosstetter公式,12岁儿童调节幅度的正常值约为12DS,调节幅度较低也可能与采用负镜片法测量有关。综上所述,近视儿童接受视觉训练比单纯配戴足矫眼镜能维持更好的调节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轻视疲劳、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阮静 邢红润 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