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室内设计中藏式风格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室内设计中藏式风格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室内设计中藏式风格的应用

[摘要]藏式建筑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并经过历史文化的交融和时间的沉淀而形成的,体现了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的丰富阅历。藏式建筑分为寺院建筑和民用建筑,相比之下,民用建筑更能直观地反映藏民的生活状态。不同地区的民用建筑有着不同的特点,环境、气候、风俗、宗教信仰在主观与客观上都影响着建筑形式与风格。康巴藏区的民居建筑是中国藏式建筑最具代表之一,它独特的风格成为了这片草原和藏民的骄傲。文章以风格为依据,对建筑的建筑结构和区域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揭示了藏式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藏式建筑;风格与艺术;特点

建筑装饰是为了保护建筑整体构成、完备建筑物基本功能以及美化建筑物,采用装饰材料或装饰配件等对建筑物的内外及整体空间进行全方位处理的过程。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时代潮流的顺应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整体上升,建筑装饰所涉及的领域变地越来越广泛,尤其是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和美感日趋优化。自然气温、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都是影响建筑装饰形成的重要因素。藏式建筑的装饰也一样,在华丽庄严的外观造型中充分体现出了藏式建筑特有的高原文化和宗教生活。康巴藏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是中国3大藏族聚居区之一。这里人杰地灵,山川秀丽。峭拔的雪岭、奔腾的急流大川、牛羊遍布的绿色草原都让人耳目一新。从冬至春,从盛夏到金秋,康巴藏区的民族节日都丰富多彩。人们在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欢乐的节日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康巴民居建筑,同样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给藏民多姿多彩的生活锦上添花。由于甘孜州处于藏汉两界的交接处,在历史长河的融入中,当地建筑也受汉式风格的影响,巧妙将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独具一格的康巴居民建筑。

1藏式风格的区域特点

甘孜藏族自治州,总面积达到15.3万平方公里。康巴民居作为这片土地著名的特色之一,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自然因素和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等人为因素的原因,分为了康北地区、康南地区、康东地区三种各具风格的康巴民居。

1.1康北地区

甘孜州共有18个县,被分为康北地区的县城有石渠、德格、新龙、甘孜、炉霍、白玉、色达7座小城镇。最为典型的是坐落在甘孜州最遥远的北边,一直有“太阳部落”美称的地方,石渠。石渠,藏语名“扎溪卡瓦”,意即雅砻江源头。石渠的民居较为讲究,大多数都是以褐红色为主的泥木建筑。建筑底层四壁均以泥土修砌,窗面较大,具有安全、保暖的特点。该建筑体积与其他房屋相比较大,一楼多为堆放柴木、农具,二楼则为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功能空间,三楼主要用于晾晒食物,功能分布合理且方便。建筑的色彩远观和大自然相融共生,近看又能感受到建筑的古朴大气,仿佛有着神力一般将看客吸引,讲述着年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斑驳。建筑内的木构装饰主要集中在东面和南面,精致的檐口和花窗占据了两个立面的很大部分。仔细观察檐口和花窗的装饰就能清楚感受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考虑的周到。虽然有些地方造型相同,但色彩的处理方式都不同,有的窗面的色彩和花色处理也不一样。

1.2康南地区

康南地区靠近云南,理塘、巴塘、乡城、稻城、得荣将康南包围起来,像是守护着这片孕育它们的土地。稻城一直有着“网红景区”的美誉,大自然赐予了它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让它在这片土地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的风姿。稻城,古名“稻坝”,是藏语音译,意为“山谷口开阔地”。稻城的传统民居普遍为木石建筑的平顶藏房,向东背西,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向阳一方,有吉祥之意。稻城的民居又被称为“黑藏房”,外表的木构架都会涂上从植物中提取的黑色,起到防虫的效果。建筑的结构立面设计的起伏有序,层次、排列的节奏感极强,丰富了其空间和功能,传统与新血液的元素相碰撞让稻城民居自带韵味。屋顶转角处又有宗教相关的构件,增强了建筑的历史底蕴和宗教文化。建筑的一层为牲畜圈,或用来堆放杂物;二层设有厨房,在厨房里的土灶边上设有泥塑的灶神图腾。二层还设有经堂,经堂开窗较大。房顶四角安放有白色石头,能清楚了解到当地对白石的信仰崇拜。

1.3康东地区

康东地区位于甘孜州的东部,雅江、道孚、丹巴、九龙、康定、泸定在各自的区域中,组成了“康东”。康定,情歌的故乡,茶马古道重镇,古时又称“打箭炉”。康定被四山环绕,美丽的风景和适宜的气候使这座小城市成为每年游客必打卡的地方。高原风光养育了这座城市的居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气势浩大的折多河如同骄龙一般穿过康定,四座大山犹如信徒供奉的菩萨,一起守护着爱护着它。因为康定是藏汉文化交汇中心,文化多元使其民居建筑特点风格迥异,但康定的民居建筑结构还是以石木建筑为主。木雅人对房屋修砌十分重视,技艺、结构、外观、装饰等都尽可能达到最好的水平,品质极高的生活状态也是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憧憬。木雅民居平面呈方形,屋面一般为平顶屋面,棕色与白色相间保持了建筑结构本身的色彩,更好地融入了自然,当然使建筑美感更强。为了满足居民更好的日常生活,木雅民居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各方面更符合现代的生活需求,但传统的审美标准依旧没变,无论怎么变动,木雅民居还是保持着传统美和别具一格的特点。木雅人认为木雅民居需保留自己的气质独特,这也是他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一种体现。建筑楼顶的经堂在屋面上铺设有木板或石板,屋顶四角砌筑方形的石墩,插上极具信仰的经幡树枝。屋顶的正面修造了香炉,并涂上白灰,使香炉更显神圣和庄重;楼房檐口设置藏式木坨,并刷成棕色,再点缀一些白色线条,使檐口更生动。

2藏式风格的建筑结构

康巴民居一般分为石木、泥木、木、混合、纺织五种类型。

2.1石木建筑

石木是指将石头做成木头的质感。康巴民居中的石木建筑是用木做一个木结构,将天然石材用黏土把两个材料砌在一起。最开始,人们随处捡的碎石就是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大石头和小石头中间的空隙就用小石头来堵塞。后来顺应时代潮流,人们就开始采用石料和黏土来砌筑房屋。藏式传统建筑一般采用花岗石,花岗石的抗压能力强,是当地砌筑房屋的最佳选择。这种建筑在当地极为普遍和具有特色,当地藏民首选的一种结构建筑。这种建筑采用原材料、原工艺的建造方式完全保留了藏式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2.2泥木建筑

康巴民居中的泥木建筑,木结构形式与石木建筑相同,用天然黏土将两者砌筑在一起。这种建筑在当地将为普遍,是一种箱形建筑体,也被称为“崩康建筑”。与石木建筑相同,泥木建筑的形成也来自当地大自然的馈赠,原木和木板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加以彩绘装饰,极具立体感。泥木建筑外观呈波形曲线,以线条和形状呈现建筑美感,给人的观感性很强,不仅展示了藏式建筑与其他一般建筑的不同,表现了藏式建筑独一无二的建筑特色与风格,还兼具了防寒御冷,防震抗震的功能。

2.3木建筑

康巴民居的木建筑是密梁平顶式结构体系,以木构架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虽我国古代建筑也是木构架房屋,但与藏式建筑不同,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以柱梁式、穿斗式为主,密梁平顶式一般在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流行。与泥木建筑相比,木建筑更贴近传统藏式建筑的构造。由于多方面条件限制与影响,木建筑使用的木头与顶梁相对较短,在两个木梁接口下面使用一个斗拱,再用圆柱支撑,连续使用几个柱栱梁构架,形成了柱网结构。康巴民居木建筑优美独特,与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毫无违和地融在一起,给人神秘庄重的独特美感。

2.4混合建筑

康巴民居的混合建筑是在石木建筑或泥木建筑的基础上点缀适量的“崩康”,出现在甘孜州的主要有石砌高碉和夯土高碉。高碉是方形建筑物,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自东汉以来就已经形成。高碉是文化古迹,全方位表达了藏民对理想的追求和热爱,不论是技术还是艺术都达到了接近完美的地步。从高碉的修砌中也可以看出藏民居住在高原的智慧及极强的动手能力,也是对藏民民风与性格的反应。为顺应时代潮流,人们对美的追求有了更高的水准,除了满足防寒耐震的基本需求,对房屋的外观也有着高层次的要求。因为简单的图形平面难以避免建筑外观整体的单调性,而木质却以方便与灵活的特点和大面积宽厚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丰富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更加新颖与独特,十分吸引眼球。

2.5纺织建筑

康巴民居中的纺织建筑,也就是帐篷,也可称为“毡房”。历史上藏族牧民过着游牧生活。由于不断地迁徙,牧民们居无定所,为了躲避寒风的袭击,聪明的牧民创造了帐篷。虽然现在许多牧民开始了定居生活,修起了固定的房屋,但帐篷仍然是牧民生活中不可代替的一部分。毡房有正方形、长方形和椭圆形等多种造型,其主要材料为牦牛毛,以纺织品为点缀,将牦牛毛编织成多个毡子连接在一起,形成帐篷。在现代生活中,每到草原举行的盛大节日或庆祝仪式,藏民们就会将自家的帐篷搭出来,与大家一起庆祝分享这个快乐的时刻。五颜六色的帐篷使草原变得更热闹,成为了草原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3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文明在不断向前,朝代的更替,民族的更迭组成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藏式建筑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重要元素之一,任凭经历岁月的洗刷和改朝换代,藏式建筑都像草原英勇善战的战士一般,屹立在高原之中,为雄鹰为伍,和山河作伴。藏式建筑以其特有的文化与历史向世界展示着东方美,这是一个民族可以为之骄傲的图腾。现代建筑设计中,希望建筑创作者能不断发掘其独特的文化个性,感受藏族对高原的一片赤诚,体验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通过多方面的推敲来塑造更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藏式建筑。

参考文献

[1]汤勇,潘敏.本土建造-甘孜州传统民居遗韵[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8.

[2]罗桑开珠.论建筑的民族文化属性-以藏式建筑为例[J].中国藏学,2011(3):154-158.

[3]噶玛沃赛.浅谈藏式建筑的装饰艺术[J].社会科学,2001(4):82-84.

[4]李秋睿.藏式石木结构民居的抗震性能和设防对策[D].西南科技大学,2015.

作者:央措志玛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