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室内设计中传统建筑装饰的传承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室内设计中传统建筑装饰的传承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室内设计中传统建筑装饰的传承创新

摘要:如果室内设计师能够将中华茶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相融合,并将其应用到室内设计中,那么不仅可以达到传统建筑装饰与现代建筑装饰完美结合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打破千篇一律的室内设计现状,从而推动我国室内设计领域的健康发展。茶文化视角下,为促进传统建筑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传承创新,本文拟从引言入手,对茶文化视角下传统建筑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传承现状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探究了茶文化视角下传统建筑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视角;传统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传承现状;策略

随着我国时代的创新与发展,当前国内设计从之前的模仿设计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创新设计,在整个室内设计过程中,无论对于色彩的应用,还是对于精神文化理念的应用都形成了相应的应用体系。新时展背景下,中华茶文化无论是在设计思想理念上,还是材料应用上都具有一定的传承价值与时代价值。茶文化视角下传统建筑装饰应用在室内设计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丰富的文化元素,这对于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来说,有利于整体实质性的提升。因此,在室内设计活动中可以借助于茶文化理念的融入,使其与传统建筑装饰相融入,不仅实现茶文化的传承,还有利于室内设计的创新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和设计目标。

1茶文化视角下传统建筑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传承现状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在过去,房子的作用仅仅是遮风挡雨,所以主人并不会对室内设计做出要求。然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高质量的室内设计不仅能给主人带来视觉上的满足,彰显他们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而且还可以让客人眼前一亮,为主人增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非常明显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而且还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内涵。不可否认,对于很多现代人而言,尤其是青年群体,他们在室内设计过程中更喜欢融入现代化元素,尤其是西欧国家的建筑装饰,认为西欧国家的建筑装饰看起来更加高大上。然而,实际上,如果室内设计师能够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应用到室内设计中,那么不仅可以达到传统建筑装饰与现代建筑装饰完美结合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打破千篇一律的室内设计现状,从而推动我国室内设计领域的健康发展。虽然有部分室内设计师试着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应用到室内设计工作中,但所得到的效果不尽人意,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1室内设计师缺乏对中国茶文化以及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了解

无论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茶文化和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还是为了促进现代室内设计领域健康发展,我们都不应该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其它国家不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像中国茶文化、传统装饰文化等等,都是一脉相承,所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进化,其早就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室内设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瓶颈”,如果想要打破发展“瓶颈”,那么就必须将创新元素融入其中,使这些创新元素成为推动室内设计领域发展的动力。因此,对于室内设计师而言,其室内设计中要转变室内设计思想,并学会利用这些传统装饰元素。当然,要想最大程度上地发挥出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首先应该对这些文化有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应用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但不幸的是,虽然很多室内设计师也常识着将中国茶文化元素、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作品中,但由于他们缺乏对这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而且如果没有目的、没有方案地盲目引入,那么不仅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原有室内设计作品艺术魅力的降低。

1.2不重视对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以及茶文化的传承

在茶文化视角下,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以及茶文化不仅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室内设计领域飞速发展的强有力措施。我们知道,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每年都会给室内设计领域输送大量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所以这就意味着室内设计有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和人才支撑。但很明显,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在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时都忽视了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教育,从而使得他们几乎所有人对茶文化和传统建筑装饰文化都一无所有。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国茶文化以及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意识和观念,那么等这些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他们就很难有机会去系统地学习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创新设计的能力。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室内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都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因此,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做好前期的人才培养工作,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茶文化、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学习习惯,不断开拓他们的视野。

1.3培养培训流于形式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至关重要。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一个人想要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有所建树,那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确保自己的知识储备能紧跟时展的脚步,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对于室内设计领域的人才而言,他们更应该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因为一旦他们停下学习的脚步,就很容易被同龄人超越,甚至被后来人超越。为了提高室内设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养,很多室内设计企业都会给室内设计师安排培养培训,使他们能够接触新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这对于企业和室内设计师而言都是有利的。但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企业的培养培训都流于形式。首先,企业在选择培训机构时更注重“性价比”,却很少关注培训机构的资质以及所培训的内容,所以即使设计师掌握了培训的内容,他们也很难在工作中有效应用;其次,有些室内设计师并不珍惜培训的机会,在培训过程中迟到早退,甚至经常缺席,白白浪费了这些提高自己的宝贵机会。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国内很多室内设计培养培训都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茶文化视角下传统建筑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要想在茶文化视角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装饰,并将其融入到室内设计工作中,就必须对现有的传承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不仅要从最基本的高等教育源头做起,更要重视对室内设计师的培养培训。

2.1将茶文化与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当中

从高等院校的角度来讲,其应该打破传统的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要根据室内设计领域的现代化发展需求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将茶文化与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内容当中,一方面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并开阔他们的设计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高等院校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这对于提高学校未来发展竞争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关键的。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很多室内设计师虽然有将茶文化、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作品中的想法,但由于他们缺乏对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所以他们的这种想法或者直接“夭折”,或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高等院校就应该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入手,把茶文化教育、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教育当成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而且不仅要利用课上时间教育学生,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激发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对茶文化、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学习兴趣。

2.2提高培养培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对于企业而言,它们所拥有的高端人才数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它们的未来发展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大小。因此,做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至关重要。一般来讲,对于那些已经在室内设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社会人士而言,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似乎已经没有机会机重新回到大学“回炉重造”,但他们完全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培养培训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从而提高自己未来发展竞争力。首先,对于企业而言,其不仅要重视对室内设计师的培养培训,同时还要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选择培训机构,并加强与培训机构负责人的交流,提高培训内容的质量;其次,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可以将茶文化、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融入其中,让室内设计师可以加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也鼓励他们将这些新的创新思想体现在设计作品中,打破千篇一律的室内设计现状,为室内设计领域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最后,要严格培养培训考核环节,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使每个室内设计师都能端正学习态度,珍惜每一次的培训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非常明显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而且还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内涵。从当前茶文化视角下传统建筑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传承现状来看,部分室内设计师在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应用到室内设计工作中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室内设计的效果不尽人意。要想在茶文化视角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装饰,并将其融入到室内设计工作中,就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传承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褚旭,傅宇德,张宇涛,李解,张森.解析传统建筑装饰在庭院灯设计中的传承和应用[J].艺术品鉴,2020(11):165-166+190.

[2]魏官禄.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本士特色的运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8):184-185.

[3]姚鹏.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茶文化和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39(12):258.

作者:杨柳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