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中村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中村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城中村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本文针对室内设计课程与真实环境存在脱节的问题,以广州大学城城中村室内空间的设计课程为例,研究如何开展为真实而设计的教学课程。通过对城中村真实环境下“人”“事”“物”3个维度进行设计调查研究,旨在系统地培养学生对真实世界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和解决空间问题的设计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设计的社会性意识,建立提升社会福祉的设计责任感。

关键词:城中村室内空间;调查研究;设计教学

长期以来,室内设计教学更多地关注设计的外在形式,即美观与否,而忽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设计本源。现代设计本身就有为大众服务、关注社会问题的责任,正如现代住宅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居住问题。高校设计课程是未来设计师的第一个实践场,对学生设计观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室内设计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真实世界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由于广州城市化较早、外来人口多、城市扩张迅速,广州的城中村数量多、分布广,且较长时间地与城市共生,具有建筑间隔小、人口构成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1]。由于居住人群的文化程度、生活观念、经济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城中村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将城中村问题作为室内设计教学课题,一方面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与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的生活与边缘人群,提高学生设计的社会性意识。

1认识“人”——经验与共情

空间因人的活动与行为而产生意义,研究空间问题必须从“认识人”着手。学生如果在开始阶段不能深入地了解生活在空间中真实的人,往往在设计阶段就陷入了把自己当成住户而主观地设计和过分关注形式与美观的困境。以真实存在的居住对象展开调查研究,为学生“认识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可以在整个课程阶段对他们展开翔实丰富的调查研究。因此,设计课程的第一步是了解城中村的人群,为后续真实问题的发现与探究、提出设计策略以及评估打下扎实基础。大学城周边城中村——穗石村、南亭村远离市区,将该城中村中具有代表性的3类人群——留守老人、低收入者、小型经营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设计教学(图01)。

1.1第一步:桌面研究

1——从知识与经验初识人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所以实地调查之前需要对城中村的相关知识背景进行搜集与研究。他们分别对留守老人、低收入者以及小型经营者进行桌面研究,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前人研究与设计经验,并快速勾勒出这一人群的轮廓,这将有助于对个案展开深入研究。1.2第二步:初步实地调查——与住户共情实地调查与研究是本次设计课程的重点与亮点,深入详细的调查为后续的设计提供丰富的一手资料。在学生正式开始调查之前,老师向学生介绍了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2]等研究方法,学生运用5W+H提问法拟定各自的调研提纲。之后,同学们开始在学校周边指定的城中村寻找合适的住户,住户应具备上述3类人群的特点。城中村里的每位住户,其住宅内空间布局的形成都有其背后的逻辑与住户故事。如果不能和住户建立很好的情感关系,学生往往只能关注“是什么”这种表象问题,而无法得知更为重要的“为什么”这种根本问题。运用结构式访谈、观察住户空间场景等方法,学生与住户展开交流,不局限于了解住户住宅内的空间问题,还积极挖掘住户的故事,将自己代入住户的生活世界。在此阶段,教师还布置了速写任务,绘画过程帮助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认识住户。

2了解“事”——感性与理性

人在空间内的活动与行为产生了“事”。透过这些“事”,可以挖掘住户的需求。在真实的空间内,学生可以在城中村这一真实语境下观察住户行为,并及时提问,以避免语义的偏差。在进行深入调查时,学生通过质性研究,不仅关注空间与住户之间互动所发生的事,更应该关注住户情感,发现住户的潜在需求。之后再对住户的“事”与“情”进行分析,将需求并转化成设计目标。

2.1第一步:质性研究——深入调查“事”与“情”

2.1.1记录“事”。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运用蹲点观察法、跟踪观察法以及参与观察法等方法,在观察的同时,配合文字、图像、视频进行记录。住户由于常年在城中村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居住,对空间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可能早已习惯,形成了生理记忆。学生运用长时间、沉浸式的蹲点观察方法,可以细致地收集到住户与室内空间交互产生的不和谐因素;运用跟踪观察法可以了解到住户一定的生活习惯与轨迹,有助于了解住户的潜在需求;运用参与观察法,化身为住户,以局内人的角度体验室内空间[3]。通过这些体验,学生可以亲身参与住户的“事”,更深刻地思考住户行为与室内空间的关系,体会室内空间的触觉、视觉、听觉等要素。留守老人组的学生运用跟踪观察法,跟随住户老人一天的生活轨迹,并记录其行为活动(图02)。住户“事”的发生场景由室内室外组成,在室内场景中,学生记录到2位住户常做的事与动线。低收入者组的研究对象是外来务工的租户,学生主要运用蹲点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对住户的室内行为活动进行研究与记录。小型经营者组的研究则分别从经营者与购物者两个视角进行,学生运用蹲点观察法与跟踪观察法记录经营者的生活与行为,运用参与观察法亲身参与选物、购物的过程,了解购物体验。通过“事”的记录,学生初步观察到室内空间设计与住户行为矛盾之处,例如:留守老人组的学生发现,住户空间对行走不便的老人十分不友好,老年男性缺少手工制作区等,同时对老年女性经常坐在门口的行为存在疑惑;低收入者组的学生观察到住户杂物过多与储物空间不足的矛盾,感受到过窄的楼间距对住户隐私、生活的限制,同时也发现住户的社交行为基本都在朋友家中或户外进行;小型经营者组发现,商住一体化空间对经营者与顾客并不友好,经营者牺牲了厨房、消防等功能空间用来摆放更多的货物,由于分区混乱,导致顾客购物体验差、效率低,同时还存在采光差、通风弱等问题。2.1.2挖掘“情”。学生在记录“事”时所产生的疑惑,可以从住户的情感层面找到答案。学生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关注住户在室内空间完成特定“事”的情绪,例如是轻松还是焦虑;另一方面关注空间中什么物质是住户情感的触点,引发住户的情绪。通过这一阶段调查,学生可以构建起“现有空间”“事”“情”三者的关系,现有空间“情”的缺陷即将浮出水面。通过更深一步的观察与访谈,学生了解到住户“情”的部分。留守老人组发现,老年女性住户常常坐在门口,是因为她有强烈的社交与沟通欲望。一方面,老人的独生女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回老家,对于亲情的渴望,只能寄托在家中女儿的照片上;另一方面,老人与邻居的关系不是很好,缺少同龄人的社交。低收入者组的学生经过多次跟踪观察,得知住户由于家中杂物繁多,缺少活动空间,心中有自卑与孤独感,因此社交活动只能在户外或者去朋友家进行。小型经营者组发现,住户的商住流线混乱,降低了售卖空间的效能;同时,杂货店对于城中村的顾客以及其他人员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是附近居民碰头、交流、休闲的重要场所,在居民的心目中,它不仅仅是购物空间,更是与他人沟通情感的桥梁。

2.2第二步:理性分析——归纳核心问题

在前面阶段,学生基于与住户共情的角度,调查记录了住户的“事”与“情”。如何把这些碎片化的调查资料转化成关键问题,并进一步归纳出设计策略,将考验并训练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面对大量的资料,学生普遍感到难以下手,思绪较为混乱。这时,需引导学生将资料中的现象映射成为问题,再将零碎的问题分为功能性问题与人本性问题。其中功能性问题聚焦于住户的行为活动与室内空间的矛盾,人本性问题则着眼于住户的心理需求。经过分类后,分析问题的思路逐渐清晰,进一步归纳共性问题,提炼核心问题。各个小组提出的核心问题如表01所示。随着核心问题的提出,学生可以开始着手空间设计,设计的目标就是解决核心问题。

3设计“物”——实践与评估

通过前期大量且丰富的真实场景下“人”与“事”的研究,学生在这一阶段需将“人”与“事”的问题与需求转化为“物”的设计,这是对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设计策略能力的训练。在设计实践中,学生实时地与住户进行沟通与交流,邀请住户参与设计,住户还可以对设计作品进行评估。留守老人组的设计方案主要对空间作无障碍设计改造,并提升住户情感体验。方案一,通过加宽走道、安装扶手等策略,方便腿脚不便的住户,同时利用住宅外空地建造小庭院,为城中村的邻里提供交流活动的空间,满足留守老人的邻里交往需求(图03)。根据调研,低收入者室内空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储物空间容量不足与物品过多的矛盾上,以及低收入者对节省开支和社交的需求。方案二,通过一体化的家具设计,将储物、衣柜与床等功能组合在一起,为低收入者提供充足的收纳空间,干净整洁的会客区可满足多功能需求(图04)。小型经营者组通过空间设计,解决商住一体模式下室内的矛盾。方案三,在售卖空间里运用货架区分空间,引导顾客的购物流线,解决之前货物杂乱、商住分区不明确的问题。在售卖区域还设置了休闲区域,顾客可以在店内休息、享用食物、闲谈交流(图05)。方案四,采用正方体与三棱柱组合的倍数部件对商住空间进行重组,倍数部件可以沿着不同方向增长,同时增大采光通风面积(图06)。设计实践的最后阶段是设计评估。设计评估不仅是对学生设计成果的验收评测,更是为了让他们明白设计的社会性,为他们后续的改进指明方向,继续改善项目的性能表现,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的积累[4]。课程中设计评估分为模拟使用后评价(POE)与教师点评。学生带着图纸与模型与住户进行交流,告诉他们设计的意图,向他们展示设计表现,同时倾听住户的反馈与意见,进一步修正学生对住户的理解;教师则从设计与人群的匹配度、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秩序感等方面给予评价。

4调研城中村住户的室内设计课程之意义

(1)培养学生设计的社会性意识。作为本科阶段第一门设计专题课,培养学生对室内设计方法、过程的基本认识,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调查研究这一科学的方法。此次课程关注城中村的人与室内空间,让学生真实感受与体验特定人群的居住空间,从寻找问题以及人的需求着手进行研究。借助社会学方法,让学生明白设计不仅仅是画图,更是关注他人、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性创造活动。(2)培养学生对真实世界的调查研究能力。此次设计课程以城中村住宅室内空间的问题为导向,学生从人、事、物3个角度,运用桌面研究、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围绕感性发现与理性探索进行设计研究并撰写调研报告。核心问题源于居住者真实的生活,解决方案反馈于居住者,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能力有积极作用。(3)培养学生解决室内空间问题的设计实践能力。室内设计专题课程的效果最终将呈现在设计方案上。学生通过前期研究,能较好地针对特定人群需求,对城中村这一复杂的室内空间问题提出较为合理的设计策略。后期通过图纸及模型的不断打磨与改进,将设计策略呈现出来,并交由住户与他人评估,最终实现研究—分析—策略—实践—评估—改进的设计闭环。

参考文献:

[1]李津逵.城中村的真问题[J].开放导报,2005(3):43-48.

[2]戴力农.设计调研[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2-4.

[3]乔金森.参与观察法[M].龙筱红,张小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4]莎莉·奥古斯丁,辛迪·科尔曼.设计师调查研究方法指南:用知识促成设计[M].李梅杰,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55-256.

作者:薛颖 黄雅堃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