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室内装饰材料课程教学创新路径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有课程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材料课程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单纯知识型的讲授。而对于材料肌理、色彩、质感等视觉化的特征,学生没有直观把握,对这种枯燥的讲课方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2)针对室内材料课程的课本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就材料讲材料,缺少对学生启发式的材料创意课程的拓展。(3)室内材料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获得对于材料的肌理、质感、颜色等感官上的体验与认知,才能对材料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创造性的使用材料提供可能性。而现有的室内材料课程,教学实验条件不完善,材料实验室陈列的材料工艺相对落后,对于材料教学的实践环节,受到场地和设备的限制,形同虚设,很多问题只能纸上谈兵,教学效果欠佳。使得学生在后面的室内专题设计课程上,往往在室内空间中如何创意性使用材料问题上显得无所适从。
室内空间表皮材料直接作用于使用者的身体感官体验,使用者通过的感觉器官的分析器对材料作出的综合印象。这种综合印象包括人的感觉系统因生理刺激对材料作出的反映,或者由人的知觉系统从材料表面得出的信息。在室内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生感受不同形态、质感、肌理、色彩的材料带来的不同的空间体验。不同的材料或不同的加工工艺、以及不同的材料组合所展现的空间情感。在教学训练中可结合听觉、触觉、味觉等进行材质体验。设定“喜悦”、“冷酷”、“悲伤”、“愤怒”、“神秘”、“温馨”等不同空间情感表征,启发学生发挥创造力,用不同材料来表达。从而打破传统的仅从视觉体验材料的物象,让学生将异质意象转化为视觉物象,提高学生对材料特性的认识,促进学生以后的室内设计创新设计中开拓和发现材料运用的新领域。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木、石、瓦等承载着几千年来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如泉州民居的红砖燕尾脊、徽派民居的石雕和木雕、江南民居的灰砖黛瓦,都是表达地域文化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使传统材料重新寻找自身的文化价值,许多设计师都在探索着自己的设计语言。如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用当地民居的拆除下来的青砖材料和瓦片混杂作为建筑表皮。设计师将传统材料从物理的功能属性中脱离,以艺术化的形式对传统材料进行再认识再创造,将传统民居材料视作传统文化的精神映像,将其作为地域文化载体予以尊重。在室内材料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传统建筑材料的文化映像,材料创新课程可以考虑结合我校闽南地域文化特色,在课程加入实地体验课程,将传统红砖民居作为学生体验地域文化精神的场所。如杨阿苗故居是闽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通过学生实地考察走访当地工匠,认识理解闽南民居红砖不同建构方式,引导学生分组利用传统红砖材料亲自动手用自己理解的建构方式,搭建一堵1.5乘1.5米隔断墙,鼓励用传统的红砖材料创造新的建构形式,在搭建方式上红砖可以是承重材料也可以是非承重的,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红砖材料,对材料物质层面的理解提高到对材料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认识,从形而下之器转向形而上之道层面的讨论,进而探索红砖这种地域材料的物质极限。
在室内设计风格千变万化的时代,设计师都从各自的角度探索着设计创新的道路。室内教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室内设计教学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如何引导学生开拓设计思维,建构室内材料教学课程的新体系是室内设计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室内材料创新课程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有许多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该课程在教学的方法上突破了传统的材料课程讲述空洞理论的方式,对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调动了同学们的设计创意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材料多维度的感官体验,转化成为自己的设计语言,学会用材料自身来叙述空间,重新定义材料作为表现语言的价值。室内材料课程只有用前言设计的理论为基础,教师学理传授,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发掘,材料创意课程才不会流于肤浅和形式。(本文作者:李俐、张恒 单位: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华侨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