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形势下实体经济发展问题和对策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形势下实体经济发展问题和对策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形势下实体经济发展问题和对策探析

[摘要]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特别是受肺炎疫情影响,在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文章以厦门市翔安区为例,对新形势下实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对策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探讨,以期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实体经济;产业链

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振兴实体经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将深入分析本区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推动区域实体经济发展。

1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分析

11传统要素优势正逐步减弱

一是用地成本上升。近年来,厦门市翔安区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在2015年之后,土地成本显著增加,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经营性用地成本都大幅度提升。二是劳动力成本费用上升。企业运营成本上升是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运营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三是融资难。金融机构的“惜贷、恐贷、拒贷”,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普通存在资金短缺现象。而民间贷款不但成本高而且风险大。

12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研发前期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小企业无力承担创新性研发投入的不确定性风险,中大型企业求稳不求新,缺少变革进取的雄心。产业集聚效应较差,集群综合实力不强,不利于中小企业协作发展。同时,厦门市翔安区缺乏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中介和协作网络,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的共享云,更没有建立起向中小企业开放的共用共享的技术开发中心。

13产业发展存在瓶颈

厦门市翔安区既有劳动密集型企业,又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厦门市翔安区传统产业走的是粗放型发展道路,内部结构层次相对低下,组织结构水平较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不足,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较大。

14平台建设滞后

产业园区在探索新型工业化和集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区信息化建设仍然滞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还处于“小、零、缺、散”的局面,专业化层次较低,集聚效应较差。

15产业链亟待整合

传统产业集群的“低端锁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高端不足”是我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普遍和最突出的问题。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重塑产业发展思路

第一,做强做优做大主导产业。一是加强区域协作和企业间协作,突出产业链上的垂直分工,大力培育跨区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尤其是区域内相关的配套项目,以形成布局合理、差异发展的生产体系;二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项目落地、资金流入和人才汇集,把招商重点放在光电、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类等国际知名企业、央企和国内实力民企上;三是着力打造“政府、企业、社区、产业工人”四位一体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社区,提升平台聚集功能,推动大项目投产达产。第二,扶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创新驱动,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尽快打造上、中、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根据现有产业政策与工业布局调整,积极开展定位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能够弥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和具备高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三是加快新产业布局,密切跟踪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展,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探索企业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协作,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第三,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一是鼓励我区企业构建制造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和完善典型企业及行业的生产制造信息管理系统与云制造平台,强化生产制造基础数据收集,形成对产品实现过程的可追溯有效监控;二是深入开展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行动,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全流程生产协同和综合集成。通过龙头企业的培育、重点项目引入和工业电商转型,引导企业以互联网为媒介,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制造模式,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协同平台建设。

22产业规划、产业链整合与企业重组

第一,加大产业链整合。针对我区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做好重点招商,特别是差异化发展项目。加强产业链条上下游的配套协作,促进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企业集群,使产业链条沿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延伸。特别是加快促进上游产业链的本地化,以提升上游企业的合作层次与紧密度,以便更好地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第二,推进企业重组。充分发挥工业投资对中长期稳增长调结构的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推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融合发展,加快企业债权、股权重组,推动区内外意向企业开展资产重组对接,对破产企业实行兼并重组,盘活闲置地块、厂房和设备,加快投建投产进度,储备产能和释放产能。

23强化资金和政策扶持

第一,强化资金扶持。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打破以往政府在创新推动和资金投入的单一格局,通过设立“基金小镇”产业引导资金,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完善全民参与、成果共享的投入支撑和受益分配体系。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实质性的金融支持政策,协调银行及大型担保公司,增加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简化贷款程序。根据“双创人才”认定标准,提供创业扶持基金、科技贷款贴息和创业场所扶持。第二,完善和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加快研究完善和落实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重点抓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技术交易市场免税等激励创新政策落实,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第三,用好用活各类融资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主板、创业板上市直接融资,或到“新三板”挂牌交易。支持企业到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发行债券进行融资。鼓励银行机构组建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金融服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进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提供新型金融服务。规范和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

24激励技术创新

第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设立科研成果应用化、实体化、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育成中心+加速器+产业基地”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适时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工程,鼓励大企业、龙头企业建立创新研发平台。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建设发展,让优质项目及时投产增效。鼓励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成立产业技术合作平台,集合业内顶尖专家,联合攻关,为有关产品生产制定原料标准和检测标准,同时引入更精细的流程管控、更先进的智能装备,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的质量管控体系覆盖生产全过程,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水平。第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制造企业增强创新研发力量,针对制造企业加大对科研设备投入和创新团队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育,将一批依托实业设立和运营的国家、省、市级科研机构作为引领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成果中试转化,发展以企业主导、产学研用互动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研生产联合体,支持联盟成员构建专利池、制定技术标准等,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第三,构建开放互动的创新网络。鼓励各创新主体联合攻关产业链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共赢共享,大力促进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光电、电子信息、食品加工、轻工纺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为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扶持创新型企业。第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拓宽知识产权服务业链条,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利用水平,使之顺利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25培育高新企业

第一,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推进先行先试,实施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行动计划,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步伐,培育一批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第二,认真贯彻落实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股权奖励等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优惠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创造新技术、新业态和提供新供给的生力军。第三,融合“互联网+”、智能制造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向高端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向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渗透,实现向智能化制造转变。

3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效益下滑等问题凸显。要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主题,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博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学习贯彻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J].理论建设,2020,36(6).

[2]刘敏楼,宗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理论探讨与中国实践[J].新疆社会科学,2020(5).

作者:许思红 单位:厦门市翔安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 厦门市翔安区区直机关后勤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