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商业银行应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已经从过去以注重规模扩张为特点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以注重质量效益为特点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企业的技术、组织、结构、市场、管理等诸多方面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依托并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商业银行,近两年也已经从这些变革之中切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至少可以引出六点启示与思考。
(一)必须树立系统经营理念,适应企业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加快客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分工协作体系的变革,使得当今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机程度明显提高。在日趋细化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当代企业的经营独立性不断弱化,而是通过纵横交错的协作关系融入到特定的产业生态系统之中,形成了紧密联系程度不同的诸多“生命共同体”。企业的竞争力已经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内部的经营管理能力,而且取决于其对经营活动中相关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取决于其所属产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性。与之相适应,当今的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的竞争”升级到“产业链的竞争”乃至“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针对经营环境的这些变化,近年来,交通银行围绕解决“夯实客户基础与优化客户结构”问题,提出了以“一体化经营、综合化服务、精细化管理”为特点的创新发展思路,正在“一家做全国”、“织网补链、搭平台”、“产业链金融”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实践探索如果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归结为一种“系统经营”理念,即:我们必须遵循企业生态系统运行内在规律,按照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来营销、培育和拓展对客户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完成“优化客户结构和夯实客户基础”的任务。
(二)必须强化中长期战略管理功能,适应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加快金融服务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未来十年内,我国将经历一个因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更替而推动产业结构逐步演变的过程。在这一更替演变过程中,一方面,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并不会立即衰退,而且很可能通过技术升级得到改造和提升,甚至派生出许多新的子行业。另一方面,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而需要不断成熟的相关技术、市场和管理加以支撑,经过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才可能成为支柱产业。面对这样一种经营环境,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金融服务结构如何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互适应的问题,从以年度经营管理为主向以中长期经营管理为主转变,切实强化董事会的战略管理功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一是建立经营发展的“三年滚动计划”编制制度,通过逐年滚动编制三年经营计划,把董事会的战略管理与高管层的年度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年度经营计划的预见性和执行战略规划的有效性。二是进一步优化董事会对高管层年度业绩的考核指标体系。可以通过编制“三年滚动计划”,实现年度业绩考核与三年滚动业绩评价的有机结合,业绩考核评价以相对同业平均水平的效益指标为主,淡化总量指标的考核权重。同时,针对未来三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特点,适当提高董事会对经营风险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风险的容忍度。三是进一步完善高管层成员与关键员工的长期激励约束制度。
(三)必须重视金融生态系统5与智慧银行建设,适应金融脱媒规律,加快提高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能力
资本市场和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功能已经面临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三种“金融脱媒”方式:一是由于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而导致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即一般人们所说的“资本脱媒”。例如,央行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底,我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达到25.3万亿元。10月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在新增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已降至39.2%,而企业债券净融资占比则升至23.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谢多司长据此预测,10年之后,企业债券在社会融资中将与银行贷款“平分秋色”。二是由于网络金融机构大量出现,导致银行支付功能和间接融资功能被部分替代,即一般人们所说的“技术脱媒”。例如,截至2011年,我国已有101家非金融机构取得支付机构业务许可资质。当年非金融支付机构的收单清算量已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2%。另一方面,自2007年国内第一家个人互联网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之后,近年来又陆续出现了“阿里金融”、“陆金所”、“开鑫贷”等一批以小额贷款业务为主的P2P网络信贷公司。据有关专家分析,“技术脱媒”已经在五个方面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即:减少商业银行存量及潜在客户;分流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挤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冲击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边界;改变商业银行服务模式。三是由于大型实体经济企业拓展金融业务而导致商业银行提供的非信贷金融服务功能被部分替代,我把它称之为“产融脱媒”。例如,根据国资委的统计,截至2010年末,有数十家央企共投资了上百家金融资产,除银监会和国资委批准的中石油控股昆仑银行、国电电力控股河北银行、中移动控股浦发银行之外,还有更多央企涉入商业银行以及金融信托、保险、证券和期货等金融领域。而由于央企总部集聚北京,使得近年来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在北京地区企业融资中的比重已超过80%,居全国首位。“产融脱媒”不仅大幅度降低了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传统金融服务业务的经营效益水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商业银行的非银行金融服务业务。
应该说,上述三种“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远未完结,其中,如果说对于“资本脱媒”和“产融脱媒”的影响,我们尚可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中得到某些启示,那么,对于“技术脱媒”以及未来三种“金融脱媒”方式相互融合可能造成的影响,则仍然是一个有待继续观察和探索的新课题。但无论结局如何,现实已迫使商业银行不能不认真思考在未来网络经济时代的自身功能定位问题。与实体经济企业和新兴网络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最本质的特征是其在金融市场中经营风险的专业性和综合性6,以及由此决定其可能强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金融脱媒”是现代市场经济与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在更高社会分工层次上推动了实体经济企业之间的有机融合,而且也推动着实体经济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的有机融合,使得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职能的独立性不断被弱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对“金融脱媒”挑战,除了加快经营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外,还必须通过加快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系建设与制度创新,努力实现自身财富管理功能的转型升级。其一,要按照“集各类社会资源为我所用”的经营思路,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对接各类新兴金融机构,加快自身金融生态系统建设,提高对各种社会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也就是说,在未来网络经济时代,我们可以主动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各类新兴金融机构的合作,在转移部分传统金融服务功能的同时,把这类金融服务网络融入到自身金融服务网络之中,把自身的财富管理网络融入到社会不同层次的财富管理需求之中,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以提高自身覆盖全社会的综合财富管理能力。其二,要加快“智慧银行”建设,分政府、公司、家庭三个层次,通过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总行综合经营管理机制和基层单位自适应经营发展机制,建立“集全行资源为客户经理所用”的信息平台与沟通机制,在转移部分低端金融服务功能的同时,迅速提高自身在金融服务高端价值链上的经营能力,打造财富管理方面的经营特色与竞争优势。
(四)必须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适应“产融结合”规律,创新银企战略合作模式,打造商业银行的产业金融服务特色和竞争优势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是未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合理界定“银企”功能边界并优化“银企”战略合作,是商业银行在大型企业金融服务领域创新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主要来自于实体经济企业的积极推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产融结合”则是一个力图回避而目前已经无法回避的敏感话题。“产融结合”将会如何深化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产融结合”的挑战?根据对近年来有关研究的分析,以下三个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其一,“产融结合”除了强化了企业在存贷款利率谈判中的优势地位之外,并没有导致企业放弃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而且还向银行提出了许多新的金融服务合作需求。例如,中联重科是与我行合作紧密的一家大型企业集团,该企业有自己独资的经营租赁公司,按照“信用营销”的思路与工、农、中、建、交、光大等银行开展合作,有效地保证和促进了其在全国各地3000多个营销网点的产品销售。目前,经营租赁公司已经在海外设立了7个子公司,正在寻求与中资或外资银行合作,以服务其海外产品的销售。同时,公司还在研究如何配合经营租赁和海外购并开展信托、保险、担保等方面的金融合作业务。据分析,目前我国的“产融结合”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7,可以说,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大型企业集团,都存在需要商业银行通过转型升级来拓展新兴金融服务的广阔领域。
其二、“产融结合”固然极大地提高了实体经济企业的金融能力,但也可能助长企业的盲目扩张心态,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例如,根据对“德隆系”倒闭案例的分析,有专家认为:“产融结合的风险在于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谨慎的经营理念格格不入,很多实体企业入股金融机构后,激进的经营行为导致了金融业务的过度扩张,最终导致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还有专家指出:“企业在产融结合过程中,大量的内部交易将加速风险的传递,如果没有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建立一道有效的防火墙,将会引起连锁反应”。基于这些认识,国资委目前正在研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该走到哪一步比较合适,同时要注意防范哪些风险”的问题。
其三、“产融结合”正在向“产、贸、银融合”方向深化发展。例如,白益民同志指出:“日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通过综合商社紧密联系最终形成了巨大合力。仅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两层结构的美国在与拥有商业、金融和产业资本三位一体的日本竞争时始终处于劣势。作为制造业企业的引路人和产业的组织者,综合商社几乎所有可以想到的生意都会做。商权一旦被掌握,财团的相关制造业企业就蜂拥而入,占领市场。日本的汽车、电器、电气、半导体等产品能迅速占领欧美市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认为,中国企业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财团(经济军团),都是一片散沙,无法与日本和韩国的财团抗衡,必然被纳入到日本财团主导的利益共同体中,成为“亚洲经济共同体”中的长工。他的见解在企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共鸣。从实践中看,诸如“中国五矿”、“厦门钨业”“海尔集团”等一大批央企、特别是东部地区民营企业集团,目前其制造业功能主要由子公司承担,母公司主要从事类似日本商社的贸易功能,在与商业银行继续保持战略合作的同时,这些企业集团又在金融领域积极拓展业务,正在按照日本财团的经营模式转型升级。这说明,“产、贸、银”三者的有机融合很可能将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过程中深化“产融结合”发展的必然选择。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主动与实体经济企业“产融结合”趋势对接,可以考虑借鉴日本财团的经验,在资本、资金、智力、信息、人力资源等多个层次创新“银企”合作方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贸、银”经营组织体系。
(五)必须创新风险经营理念,努力提高主动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加快转型升级意味着今后一段时期企业之间优胜劣汰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经济发展中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会明显增加,容易导致局部出现系统性风险。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需要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尽快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努力通过实现宏观、中观、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预判能力,通过实现银行、政府、企业三个积极性的有机结合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化解能力。为此,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特点加强宏观经济与中观(地区、行业、企业集团)经济分析预测工作,通过定期对本银行系统内容易爆发系统性风险的行业、地区、企业群体的分析,争取做到对相关分行尽早提示风险信息,以掌握防范系统性经营风险的主动权。二是从三个方面具体完善总行管理体制:一是建立总行相关部门对重点行业、重点分行的风险防范指导联系制度;二是根据“产业链”金融、“一家做全国”的业务特点,组织由主办分行牵头的相关风险信息定期分析沟通机制;三是强化总行审计部、风险部牵头相关部门帮助分行消除风险隐患的职能与责任。三是提前制定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各种预案: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主动配合政府化解风险;二是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主动运用多种金融服务手段与企业一起化解风险;三是通过总行组建资产管理公司、联合私募基金或投资公司等多种方式,在企业重组购并过程中积极进行逆周期经营活动,配合分行化解风险。
(六)必须创新发展理念,重新认识商业银行的功能,用心做好财富管理这篇大文章
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质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这种转型升级已经不仅限于产业范围,而是伴随着国际化、城镇化、信息化、社会老龄化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8进程,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迅速地推动人们思维方式、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这种变化格局,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认真研究解决“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的问题。总结以往的探索实践,我认为,对于实体经济企业来说,商业银行在财富管理方面至少具有四种金融服务功能:一是间接融资服务功能,即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稳定的存款资金,可以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间接融资服务;二是资源配置咨询与金融服务功能,即商业银行拥有广阔的营业网络与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能够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提供咨询和综合金融服务;三是风险防范咨询与金融服务功能,即商业银行拥有综合的经济信息库与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能够为企业有效防范与化解风险提供专业咨询和金融服务;四是经营信息咨询与金融服务功能,即商业银行拥有广大的客户资源,能够为企业开展跨地区或跨行业投资、资本经营、资产交易甚至产品销售等经营活动提供信息咨询与金融服务。应该说,我们目前比较熟悉第一种服务功能,正在积极探索第二种服务功能,但是对第三、四种服务功能的开发基本还未启动。因此,我们应该把完善、开发、强化这四种金融服务功能作为商业银行加速转型升级发展的总体目标,积极推动财富管理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本文作者:张冀湘 单位:交通银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