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实践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体系创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实践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体系创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实践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体系创建

[摘要]在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战略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吉首大学作为片区内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坚持办学定位,强化办学特色,充分利用“平台+模块”的实验教学资源,科学构建“五层次,六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主动服务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武陵山片区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以下简称武陵山片区)横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4省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国家级连片特困地区和经济协作区[1],也是我国首个编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并率先启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地区。[2]面对武陵山片区区域内教育、住房、交通、信息、发展机会、产业提升能力的先天不足,区域社会发展和共享成果的关键在于培育自我发展能力。[3][4][5]新时期下,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和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6]这就需要区域内高校充分探究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形成的产业及自然、社会、历史资源优势,搭建紧密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利用区域办学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探索高校、政府、企业合作育人模式,培育专业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

一、主动适应区域发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武陵山片区以“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以及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为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7][8]作为国家扶贫工作的“先行先试”区,“四区一屏障”的定位意味着武陵山片区在未来区域社会研究、劳动力资源开发、公共事业、公共服务建设、民族问题、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特色资源开发等方面需要一大批符合区域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又敢于探索研究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对吉首大学而言,找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是学校自身能否持续发展,对外能否主动服务武陵山片区社会发展的关键。[9][10][11][12]吉首大学对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1.具有为当地培养大量适用型专门人才的不可替代性;2.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与科学技术服务的不可替代性;3.具有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先进思想与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吉首大学调整实验教学体系主动适应武陵山片区发展是学校在武陵山片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更是武陵山片区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历史时期的迫切要求。为了增强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推动专业办学与产业集群建设的对接,学校认真研究自身发展特点和固有优势,确定了一批武陵山片区特色专业,确定了新时期下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1.着眼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依托相应的学科群建设,建设若干服务面向直接、已有特色基础、资源共享度高、人才适应性强的品牌专业,形成对接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群发展格局。2.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教师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开展教研与科研活动,丰富教学内容。3.加强专业改造,设置(开设)特色课程,调整与充实教学内容。4.推动专业与地方政府、企业紧密合作,鼓励合办专业。5.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合作,建立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定位确定为: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总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实验教学目标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协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

二、“平台+模块”,科学构建“五层次,六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平台+模块”,做好顶层设计

吉首大学研究学校所在区域的优势,摸清现有实验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和“武陵山”片区特色专业群所属学科为主要依托,搭建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在平台下按照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设置其相应的模块。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思路为: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保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开放共享,构建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满足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社会发展与扶贫攻坚需求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平台布局过程中,通过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等文件的解读,分析武陵山片区区域社会发展与扶贫攻坚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湖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吉首大学“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进行广泛调研,精心设计和科学论证,遴选和确定一批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以及“武陵山”片区特色专业群,确定重点(建设)学科和特色专业群,指出了吉首大学在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社会发展与扶贫攻坚时期人才培养和实验教学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实验教学作为独立的课程,也必须根据学校发展和办学特色进行学科整合和调整。实验教学体系既同理论教学相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综合分析重点(建设)学科和“武陵山”片区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情况下,我们搭建了基础生物实验教学平台、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平台等30余个实验教学平台。各学科、专业归口的实验教学平台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设置相应的模块。“平台+模块”就是吉首大学按照自身的办学特色、发展规模、发展速度,按照武陵山片区对实践创新型才培养的需要,构建的以学科专业划分的专业类大学生实验教学体系框架。

(二)以“五层次”为实验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随之做相应的调整,以克服高等教育、科技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努力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不断提升,学生已经不满足纯粹单一的理论知识学习,他们逐渐有了个性发展的诉求。吉首大学依托武陵山片区的本土特色资源,紧紧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设计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社会服务性五个层次的实验项目(如图1所示),并且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改革。

(三)以“六结合”为实验教学手段

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吉首大学坚持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步构建和建设以具有广泛迁移能力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宽口径型人才培养体系,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积极为武陵山连片特困区服务。实验教学体系重点考虑了以下“六点结合”:1.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群设计与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2.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实验教学装备与学校服务区域能力的提升相结合;3.实验项目特别是“三性”实验项目与解决本土产业技术问题相结合;4.搭建专业类创新训练平台与全面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5.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与大型仪器共享、实验室开放运行相结合;6.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相结合。

三、强化实验教学体系特色,大胆进行创新实践

经过多年的实验教学探索,新构建的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1.增加综合性。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增加了三性实验项目的比例。2.强化本土性。在新体系的课程实验项目中,大部分实验项目来源于本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实用技术,实验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注重科学性。在新体系中,科学借鉴现代实验原理和新技术,实验设计更具科学性。4.实现互动性。提倡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

(一)科学设计实验项目,增加“三性”实验项目比重

实验课程按要求逐步实现独立设课,新开一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全部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突出了实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应用性和前沿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协调统筹。在实验教学项目中,“三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占70%以上,而且在实验项目设计过程中,尽量结合武陵山片区的资源,体现本土特色。

(二)积极开展专业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整合和利用

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研一体化理念,让学生有机会到相关企业开展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实现了“学-研-产”相互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目前,吉首大学已搭建“生物与食品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和“民族地区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以及“医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三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平台,是吉首大学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向我校3000余名学生开放。大学生实践教学平台已成为我校相关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广泛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展示师生魅力风采

学校积极摸索创造条件,面向师生开展各类实验教学技能训练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学习风气。为了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实际需求,学校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更为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研究,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场所、设备、师资等全方位保障,学校专门设立18个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湖南省ACM程序设计比赛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竞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全校范围内的电子设计竞赛、化学实验竞赛、生物标本竞赛、测量竞赛、新闻作品竞赛、多媒体课件竞赛、DV作品竞赛、电子商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专业调查报告评比活动、艺术作品演展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四)拓宽实验教学经费投资渠道,建立激励措施,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项目、专业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实验课程建设项目、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依托下,我们逐步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创新项目与奖励机制相结合,通过开拓学生教师实验项目、学校立项申报等方式,同时制定和完善《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项目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大对学生创新训练培养的支持力度和奖励力度,给予学生在项目获奖、学科竞赛获奖以及发表文章等方面的表彰和奖励。目前,我校师生创新训练和科研成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志章.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协作路径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4-140.

[2]陈勇.武陵山片区地方政府合作的基础、缘起和意义———兼论区域政府合作[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50-52.

[3]寻舸.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武陵山片区的扶贫开发机制[J].经济地理,2013(2):146-150,167.

[4]周伟,黄祥芳.武陵山片区经济贫困调查与扶贫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3):118-124.

[5]钟高峥.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路径选择[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5):42-46,148.

[6]杜显雷.如何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又好又快发展[N].铜仁日报,2011-12-24(2).

[7]曹世凯.避免“空心化”赢得主动权———浅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实施背景下的湘西文化产业发展[J].民族论坛(时政版),2013(5):43-46.

[8]宋喜成.突破工业发展,实现后发赶超———铜仁冲出“经济洼地”的路径选择思考[J].理论与当代,2012(10):15-17.

[9]李宗范.湘鄂渝黔边区高校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吉首大学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15,101.

[10]游俊.科学定位,办好地方性综合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2(20):38-39.

[11]吕娟萍,卢翠花.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谐大学生的研究[J].传承,2011(18):40-41.

[12]张应强,彭红玉.地方高校发展与高等教育政策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2008(9):7-15.

[13]游俊.创建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示范区的优势条件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2-16.

[14]肖湘愚.湖南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0-45.

[15]丁建军,冷志明.武陵山片区县域产业增长的空间特征[J].山地学报,2013(5):555-564.

[16]王怡.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析[D].苏州大学,2012.

作者:麻明友 贺建武 陈斌 朱炯波 周彩云 单位:吉首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