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石油勘探下石油地质类型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石油勘探下石油地质类型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石油勘探下石油地质类型的影响

1石油地质类型概述及作用影响

(1)石油地质类型介绍

①生油层。生油气岩是指能够产生天然气与石油的一类岩石,而生油层则处于其组成的底层。泥质岩与碳酸盐岩是作为生油层的两类岩性,其中富含有机质的暗色页岩、粘土岩以及泥岩是泥质岩的主要构成,而生物灰岩、沥青灰岩、隐晶质灰岩、泥灰岩以及豹斑岩则是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上述两种岩性是最适合生物大量生存、繁殖、保存的地方,因而也被称为生油层最佳的环境。②储集层。地壳中的储集层集中而又广泛,想要成为储集层必须具备以下两点要求:第一,为了较好的容纳流质,必须有大量的孔隙;第二,必须要有过滤以及渗透流体的作用,能够使流体在其中流动。因此,储集层中主要由火山岩、碳酸盐岩、泥岩、碎屑岩以及变质岩等构成,其中又以碎屑岩以及碳酸盐岩最为重要。

a.碎屑岩储集层。砾岩与砂岩共同构成了碎屑岩,该储集层是最为重要的储集层,当前,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都是在该储集层中发现并获得的。与此同时,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油气绝大部分也集中在该层当中。

b.碳酸盐岩储集层。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以及白云岩等共同构成了碳酸盐岩,该层的重要性仅次于碎屑岩。将该层进行细分,又可以分为孔隙、溶洞以及裂缝三种。这里的孔隙类似于上文提到的碎屑岩中的孔隙,是指颗粒间所形成的小孔隙;溶洞则是指在溶解作用下扩大的孔隙,因而也将孔隙与溶洞统一称作孔洞;裂缝则是伸长的孔隙,这种孔隙不仅能够储存油气,同时也是一种流体的通道[1]。③盖层。盖层的作用我们从名称上就可以猜测的到,即防止油气渗透的隔绝岩层,其作用是阻止油气的溢散。盖层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储集层的保存时间和效果,可以说它的位置和范围直接影响了油气田的位置和范围。因此,在进行石油勘探时,对于盖层的勘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组成上看,盖层由泥页岩、膏岩、盐岩以及致密的灰岩构成,这些岩在结构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孔隙度极低,这也是盖层作用的具体体现。

(2)石油地质类型的作用影响

上文进行了石油地质类型特点的介绍,这也是进行石油勘探前必须充分掌握的准备工作。为了保障石油勘探的整体效果,在勘探前都会对地质类型进行相应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决定相应勘探技术的选用。通过不同石油地质类型的特点了解,勘探人员首先进行相应地质类型的判断,这一步骤极其关键,一旦没有对地质类型造成的影响进行准确的判断,将会导致勘探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相关人员应当对地质类型产生的影响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准确的进行石油勘探及勘探技术的选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大大提升石油勘探的效率。

2油田区域特征对石油勘探的作用影响

(1)非常规油田区域特征及其影响新生代陆相盆地是现在已经发展起来的,该地层内富含烃源岩有机质且能够长期保存。其中心坳陷区是形成油气藏的有利位置,在坳陷盆地的中心发育煤系,煤层、泥页岩以及致密砂岩共生,普遍含气。长此以往,能够为后期形成大型地层圈闭合连续油气藏提供条件。同时,斜坡及前渊坳陷区特点使其促进大规模沉积构造的发育,进而形成砂岩气及页岩气,且盆地中心也有类似于斜坡区域的地质条件,因而也为砂岩气与页岩气的形成提供条件[2]。因此,在勘探此类区域的石油时,应当充分了解上述的油气藏的有利位置、特点以及条件,为此区域石油勘探提供有利的指向性作用,更加有利于石油勘探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2)常规油田区域特征及其影响由于大陆边缘地壳活动频繁,因而成为了良好的成藏条件。地壳运动导致膏岩层的发育,进而形成储盖层组合。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是长期发育的古代隆起,其中的圈闭合构造在较早时就开始发育,并且长时间受到烃类的供给,因而在后期就成为了烃类聚集的指向区域,使得最终形成了生烃排聚和圈闭组合。地球南北回归线内区域有着适宜生物生存、繁衍的良好条件,有机质丰富,最终形成了烃源岩。由于古特提斯洋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陆更替,非洲地区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烃源岩。海相油气烃源岩在陆棚及台内凹陷等,陆相油气烃源岩则在内陆盆地此类低凹区。因而,在特提斯构造区域发现了很多大型油田[3]。在充分了解这种常规油田区域的特征后,在进行该区域的石油勘探时应当能够准确的摸索和了解形成常规油田的地理位置,更有利于判断和发现此类油田,因而能够大大的提升石油勘探工作的有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石油资源正在不断枯竭,而各国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却不断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强化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地质类型对于石油勘探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在石油勘探前对地质类型所造成的影响有充足的了解。同时,当前的石油勘探应当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这样有助于石油勘探质量以及水平的提高,从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者:林文鑫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级资源勘查工程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