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渗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渗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渗透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政治教育,强化能力培训,使学生在实践技能和精神培养方面都得到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渗透

针对长期以来偏重知识技能教育、应试教育的现状,如何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人格塑造,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利用第二课堂将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要求,又是促成大学生人格养成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渗透,在加强对社会认知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责任感、使命感,实现立德树人,养成完美人格,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开展现状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一贯倡导的教育方针。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辅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界已经形成共识。很多高校在此方面也高度重视,多方举措。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效果并不明显。其中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第一,重视手段而忽视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在于以自我亲身体验,加强社会认知,提升思想道德,完善人格养成。但在很多高校却形成了重活动过程、轻教育渗透;重完成任务,轻最终目标的形式弊病。一些高校仅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作学校教育或校园文化的点缀,哗众取宠。在此方面形成了一种定时成套的模式。每年按时组织活动,固定完成预期任务,不顾效果,主观随意性较强。以带队教师为例,不能配备具有专业素质、实践能力的政治辅导员进行合理的思想引导渗透。第二、形式单一,创新性不强。很多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暑期“三下乡”和固定的校园文化、第二课堂为主,内容单调固定,参与面也不广泛。一般也只有短期的活动、参观、走访和调研,不能结合实际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与平台,无法满足社会实践核心目标,不能适时发挥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第三、活动内容单调,主题目标不明。社会实践的目的着重在大学生的做人教育方面。但在确定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内容方面,多数学校常常是结合专业教育确定主题,安排活动,以辅助专业教育教学为目的,而忽略了社会实践的主题和根本目的。如此种种,导致在社会实践中错失了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的最佳时机,无法触及他们的内心深处并引起共鸣,也很难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要以当前形势为立足点,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思路、方法、内容和模式,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国情与民情的教育与学习,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让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参与社会实际活动过程中,达到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目的,并端正思想态度,全面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者、弘扬者和实践者。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渗透作用

《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止于至善”是强调世界观、做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则必须借助、依靠“亲民”社会实践来完成。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1]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渗透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要求,又可以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参与热情

以来,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它也是所有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开课程。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缺乏联系实际的概念、理论常常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内容枯燥空洞,难有兴趣,课堂上表现比较散漫与自由,参与感不强,甚至抵触、排斥。[2]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动学生亲自参与,并不断作出反应,在吸收这些意识后不断内化,成为自身的认知与习惯,有效约束自己的各种行为,满足思想道德规范。

(二)提升渗透效果

高校在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采用单一、枯燥的说教方法,否则会使学生出现抵触心理,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在社会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了解国情、民情的基础上主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四个自信”;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教学育人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自觉“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实现最终效果与作用的提升。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参与兴趣,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拓宽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三)扩大教育影响范围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磨练、增长本领,让大学生在参与时获得更多的有益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塑造人格、增长能力才干,而且可以增强影响力,将之延伸到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之中。同时还能够扩大社会影响,对未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带来积极作用,促进他们和参与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增进他们主动介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意识。这样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深度和力度。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渗透的策略

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实践认知和人格归属,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如何更好地在两者之间实现有机融合、相互渗透,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多加着力:

(一)加强政治教育,深化思想认知社会实践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想理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对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沿着既定的奋斗方向前进,争做有益于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接受磨炼,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消除存在的负面情绪。[3]增强自我认同感,养成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品格,能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学习与工作,注重自身的提升与完善。

(二)强化能力培训,提升学生理论认知水平

针对教育方向和社会需求,加大对大学生各种能力培训的力度,有益于提升他们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理论认知水平。培训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文化培训。大学生在参与文化培训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实践单位的整体状况,增强自身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适应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二,心态培训。这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必不可少的环节,目的在于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抗挫折能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现自我的快速成长;第三,岗位技能培训。让学生形成岗位成长观念,在岗位培训中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了解工作程序与标准,学习所需的岗位技能,从而真正达到转变角色的目的。[4]大学生在此类培训中能增强职场意识,确定岗位职责,提升岗位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加强岗位锻炼,掌握实践技能

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常常会促人奋发上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的时光最为自由美好,但不要让自己困于书斋。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树立对社会的责任和报效祖国的情怀。[5]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际岗位锻炼,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又有利于磨炼其意志,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岗位锻炼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在思想意识上达到升华,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后,将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生产活动,这样可以达到更加直接、真切和持久的教育作用。大学生积极主动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全面掌握现代生产实践的特质特点与发展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思想认识的提升和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作出更大贡献。

(四)注意总结提炼,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发现问题,继续前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深入了解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仅积累了知识,还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6]很多大学生在初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存在信息不畅、生活不便和任务繁重等问题,常常产生不适之感。此时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既能够有效防止学生产生反感与抵触的情绪,又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增强责任心,使其自觉养成奋斗的习惯。通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并消除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这样不但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和针对性,而且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促使他们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增强抗压与抗挫折意识。正如所说,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实践锻炼和实际工作岗位上改造思想,提升能力,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此,高校应该在高度重视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工作思路与方法,提供多种平台,多方举措,真正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作用,让学生以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态度面对社会人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7-09-08.

[2]李彦杰.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7(23):142-143.

[3]饶旭鹏,程晨.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社科纵横,2015(12):165-168.

[4]刘正国,谢承红.探析社会实践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才智,2014(28):71.

[5]耿鹏丽.虚拟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05):60-62.

[6].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作者:杨娜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