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国内各高校不断加强思想认识,积极推进并获得了初步成果。但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高校对其管理尚处于“放养”状态,没有实施计划、实施方案,也没有针对性的组织机构等。现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弊端,比如专业相关性较弱,实践成果转化率较低,实践基地建设不足等。要优化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加以运用,因为该方法能够有助于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提升社会实践成果质量,有利于学生参加科技作品竞赛。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教学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了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其中,实践教学,也就是实验室教学或者社会实训,与军事训练的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已经较为成熟,但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其特殊性,一般安排在学校课堂教学体系之外,导致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尚不成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的社会实践,是指利用专业及专业相关知识、技能为社会相关行业和领域提供服务、智力支持和发现创造的过程,是高校培养高级人才必须实施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为将来适应社会、改造社会、贡献社会必须打下的基础。中国各大高校都不断加强认识,并积极力行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典范———清华大学,自1981年以来一直秉承“行胜于言”的精神,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完善学校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1]清华大学每年都有来自三十余个院系的上万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
二、现有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性质上属于第二课堂,很多高校对其管理尚处于“放养”状态,一般没有实施计划、实施方案,也没有针对性的组织机构等。现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社会实践的专业相关性较弱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在我国的发展历经数十年,但很多高校仍停留在表层。学生以参观走访式的企业调研和社会调查为主,所涉及的行业领域五花八门。教育部设立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现实、熟悉社会。学生往往会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但专业相关性却较弱,与专业相关课题项目、创新项目相结合的调研更少。虽然学生参观走访式的调研活动也存在一定价值,比如,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增长学生社会知识等,但对学生核心能力,也就是专业能力培养作用有限。甚至部分学生在参观走访前,并不制定系统的方案,回校也没有效果评价,以至于参观走访变成了变相旅游,更不可取。社会对学生专业化的实践是有需求的,体现在用人单位尤其青睐有业内实习经验和专业相关实践成果的毕业生。从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有专业含金量,社会对学生的接纳程度也会越高。[2]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有更大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利于他们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第二,有利于他们观察现实、思考现实,并有助于后期学习和就业。
(二)社会实践成果转化率较低
从广义上来理解社会实践成果,可以是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比如企业调研报告、社会问题调查分析报告,或者一项创新性的设计成果,也可以是产品营销策划书、机器人科技作品设计等。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停留在完成学分的层面,特别是一些队员,在队长及导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参观、走访,较少主动思考、探究,更不用说形成一定价值的成果。另外,社会实践成果转化的渠道较少,除各高校内部的评奖活动、国家级重点赛事较少,现只有“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且参与的高校有限,每所高校组织的团队数量更加有限。
(三)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
各地高校以各种形式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比如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活动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这些基地提供了安全、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对于一个二三线城市每年招收五千左右新生的高校来说,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应至少有200个,但这一点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来说难以达成。而在外地建设基地,又需要增加学生社会实践费用。高校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层次?学校和导师组在推进时必须给学生确立目标,也就是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中。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实践活动管理中的运用
指导教师根据所掌握的企业资源,以及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学生商定调研选题,并确定调研成果形式。调研成果的形式有多种,比如调研报告、规划设计、论文、作品等。指导教师据此辅助学生完成调研策划,通过头脑风暴、专家访谈以及文献阅读等方式设计调研计划和问卷调查表,通过实践调查掌握一手资料后,与学生共同完成相关成果。在计划和实施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形成成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完成作品所需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还能优化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任务驱动。
(一)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除实践教学课程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实践场景和环境,也就是实验室教学外,高校还有一些应用类的课程可以导入真实的社会实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真正掌握课程内容,把握课程精髓,将外在的知识、理念、原理等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能力。典型代表是清华大学推出的“创新与创业:中国洞察”学分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式、体验式教学课程,要求学生在团队形成创业计划的同时走向中关村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体验创业,课程中,学生参访了人人贷、科大讯飞、搜狗、百济神州、京东方五家不同类型的创业企业,近距离了解企业高管或创始人对于创业的思考和经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两种教学方法结合的实质,是社会实践成为课堂教学的工具,两者相辅相成,合二为一。此外,社会实践的成果可以“回归”课堂,学生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在课堂中学习和思索,有助于他们发挥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
(二)提升社会实践成果质量
现有社会实践成果主要是调研报告,重点介绍学生社会实践过程及调研对象的基本事实。虽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一定锻炼,但囿于调研报告深度不足,对学生能力锻炼仍然不足。高校可以通过汇报展示与成果鉴定来提升社会实践成果的质量。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呈现,内容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调研对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或者反思),并通过汇报展示进行成果鉴定。鉴定结果可以用于高校院级或者校级的社会实践评奖活动,或者年度奖学金当中综合测评的加分。[4]指导教师可以辅助学生将调研结果与理论结合起来,形成高品质论文,公开发表于相关的期刊等。此外,积极推动学生将社会实践作品参与“挑战杯”这一全国重点比赛。
(三)参与科技作品竞赛
社会实践成果一方面可以用于院级、校级评奖,评出优秀团体奖和优秀个人奖,并给予一定奖励,比如学分奖励、评选奖学金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型比赛,比如“挑战杯”比赛。“挑战杯”是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团中央,以及全国学联等发起的两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有力推动了高校以科技活动为主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参赛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应是重大项目,在规模和影响力方面应与一般项目相区别。高校应开设校级重大社会实践项目的评选活动,以注重项目的流程管理,拔高项目立意,优化项目规划,匹配专业实践导师,并提供实践的资金和人力支持。重大项目的实施往往人数较多,调研内容宽泛,必然会产生学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的必要性,能够很好地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另外,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中涉及面广、挑战性大,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灵感,这都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建议
为提高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效性,高校需要不断革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思路,这样才能提高实践育人的成效。本文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签署长期的合作实践基地,深化高校与社会的深度交流和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便利与支持,有助于学生深化实践主题、深刻认识实践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基地长效机制有助于优秀社会实践成果的转化;(2)充分调动社会实践长期合作单位和高校人力资源,组建导师团队,建立以行业专家、小有所成的社会人士组成的校外导师团队,以及知名学者专家牵头、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校内导师团队,不仅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第一课堂的改革与创新;(3)完善社会实践的制度保障体系,做好社会实践的系统设计、跟踪支持、成果完善及宣传工作,以保证社会实践经验的凝练、总结与传承,深入挖掘社会实践的综合育人成效,以推进后续工作的展开。
参考文献:
[1]赵博,林正航,郑云峰,等.高校社会实践成果及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以清华大学“五个结合”社会实践育人成效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4(5):41-55.
[2]刘永林.凸显高校社会实践的专业内涵[N].中国教育报,2019-02-21(04).
作者:吴晓芳 朱兆珍 许敏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