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自信下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自信下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化自信下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穿青人作为少数民族的共同体,主要是在贵州,外界对穿青人的了解知之又少。本文基于对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勺窝村穿青人的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对穿青的来源、习俗、信仰、服饰等文化方面进行调研,阐释穿青人文化的现状,及提出文化传承的建议,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文化自信

一、穿青人的来源

穿青人可考的历史始于明代,因为明代时贵州设立布政使司,贵州成为了省级行政区划,这是贵州政治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穿青人开始形成和发展的起点。《重新调查报告》记载到:“其中‘土人’以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经湖南转广西,取道独山、都匀、辗转数年,于明洪武七年来到贵阳”。因此,穿青人认为他们祖籍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明洪武七年间,因征南北调来到贵州,但由于渊源存在诸多争议,近年来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

二、穿青人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穿青人的图腾穿青人有独特的图腾崇拜对象——山魈(猴的一种),他们以山魈为神,并自称为“山魈人马”。传说是山中的一种独脚鬼怪,极其凶猛,后被穿青人降服后,就一直为穿青人服务,而被降服的这个鬼怪即是山魈,因此在许多生活、生产用具上,穿青人都会刻镂其图像,旨在寻求平安护佑。

(二)穿青人的信仰穿青人信仰五显神,把五显视为“恩神”、“家神”,世代供奉,并成为穿青人特有的一种民族仪式,这也是其他民族没有的。同时穿青人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设有五显坛,其供奉位置也是非常讲究,主要置于堂屋正面的左上方,代表着家族在五显神的护佑下平安顺利、家业兴旺,当然这种五显坛,除了有一个“神坛”,还有一堂“神榜”,“神榜”上主要有“天、地、君、亲、师、位”几个字,这几个字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而且这种五显坛,是这一族群特征风貌的文化象征,是该族群思想文化和观念意识的汇集。因此穿青人信奉五显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穿青人的部分信仰也逐渐消失。

(三)穿青傩戏(庆坛)穿青傩戏也称为“庆坛”、“跳菩萨”,这是穿青人一项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傩戏本身不是一种信仰,是穿青人信仰的外在仪式,反应着一种历史记忆和先人行为仪式。傩戏还分为儿童傩戏、青年傩戏、老人傩戏三种,目的主要都是祈求安康、顺利平安。同时傩戏的表演过程主要:起坛、庆坛、收坛三个阶段。庆坛是傩戏仪式中最隆重的部分,是整个仪式的主要部分,其中庆坛的“坛场”设在主人家堂屋内,进行专门的布置,当布置就绪后,庆坛开始。当然,穿青人傩戏也具有一定的本土特征,它具有戏种原始、祭祀对象独特、面具原始淳朴等特点,充满着本土色彩,沉淀着民族历史文化。

(四)穿青人的语言穿青人原先使用的语言为“老辈子话”,现已多不使用,现在普遍使用贵州当地方言。但大多数地区依然还保留着这种方言的痕迹,如“f”变“h”,“ian”变“ie”等,这种语言目前尚未查出确实证据,来证明是否是独立的民族语言。

(五)穿青人的服饰服饰是穿青人最明显的外部特征之一,其中女性服饰最为典型。脚穿细耳草鞋,扎青色的一种绑带,主要穿“三节袖两节衣”,梳“三把头”,同时耳戴大勾环。其中“三节袖两节衣”即表示穿青人的衣服主要用青蓝两种颜色拼接而成,上节青色至腰,下节蓝色至小腿,衣袖分为主袖和活动套袖,穿着时会在主袖外面套两层活动套袖,而且一层比一层短,看上去如三节连成,同时衣角会用白布镶边,衣襟镶云勾花边。但是也由于“三节袖两节衣”较为宽大,不方便劳作,穿青人还习惯扎一种青色腰带。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只有少数人还保留着穿青人的服饰。

(六)穿青人的建筑穿青人在建筑过程中讲究因地制宜、简单实用,传统民房主要以“木房”为主,采用穿斗式和悬山顶式结构,且房屋整体坐落于石头台基上,木屋中间为堂屋,主要用来供神、祭祀用,堂屋左右两边的建筑则分为两层,一层是穿青人生活区域,一层前半部集厨房、客厅等功能为一体,后半部分主要是卧室;二层则主要为仓储空间。

(七)穿青人的婚俗文化穿青人的婚俗礼仪极其复杂,主要分为姑表联姻和背鸡认亲、礼物和陪奁、打亲和闹亲、草鞋陪嫁、砍亲路和照亲路、赶亲、讨奶母钱、站花和试新娘、披露水衣和带雨帽、圆房、井边回门。每一项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草鞋陪嫁:表示出嫁的姑娘家庭不管好坏,在出嫁时的嫁装都有一捆草鞋,新娘到夫家之后,一个月内不可以打草鞋,要用草鞋陪嫁才百般顺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古老的习俗逐渐走向消亡了,慢慢退出人们的视线中了。

(八)穿青人婚俗中的鸡文字符号穿青人的民族特色文化中,鸡的文化符号非常活跃,尤其在穿青人的婚俗习俗中非常明显,因为鸡在穿青文化中除了祭祀、装饰等功能外,还包含着深刻的文字象征意义,有着穿青人的保护神、光明生活、吉祥、生命力等象征意义。因此鸡已经成为影响穿青人婚姻参与者精神生活的力量,作为渗透在穿青人婚姻中具有信仰色彩的物象和事象。其中“背鸡认亲”“以鸡譬女”“引路鸡”等尤其明显。

(九)穿青人的丧葬穿青人的丧葬过程复杂,一般五到八天,主要包括:送终、停丧、治丧、出殡、安葬等过程。其中还有为逝者穿寿衣、做法事等习俗。

(十)穿青人的节日习俗穿青人主要是过农历节日,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节日。和汉族基本上相似,但唯一区别是,穿青人有自己特有的古老节气,那就是九月二十八,相传是五显神的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杀鸡祭祀,敬供五显菩萨。

(十一)穿青人的民歌文化民歌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象征符号之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而又有魅力的民歌文化,穿青人也是一样。民歌种类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尤其是穿青人受到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创造出来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歌艺术。穿青人的民歌主要分为山歌、小调、哭嫁歌和祭祀歌四大类,不同的种类所代表的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如祭祀歌,旨在为了祈福和还愿等。

三、穿青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增强民众文化自信地方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民众应积极弘扬传统文化,让地方民族文化“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地方文化研究的开放格局,助推文化交流。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量。同时,让传统文化走出去,可最大限度的扩大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加强地方文化的认同感。请进来则实现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加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因此,地方政府可举办以地方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演出、展览等,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

(二)合力助推传承发展穿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力量。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地方资源。其次,可以将高校教育适当融入,扩宽穿青文化知名度,吸引有兴趣研究穿青人传统文化的工作者,结合时展的特点,进行创新,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最后,可以发展第三产业,比如建立服装加工厂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总之,应该从各方面加大对穿青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对穿青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帮助其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四、结论

穿青人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烙印,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长期民族杂居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的影响,而逐渐被同化。如今,对穿青人文化的研究不多,成果较少。探索和研究穿青人文化,对其文化是一种保护,也是对民族识别的一种参考,有利于穿青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民族文化的精髓,维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赵雅妮 彭燕青 曹红进 余飞亚 张戌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