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大学生社会接纳度的因素之一,人才市场越来越青睐社会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已经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刻不容缓。为了适应社会新常态发展的要求,以校外教学基地为案例,研究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体现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注重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浈江区行政服务中心;实践基地;大学生;实践能力

一、实践教学基地概述

(一)韶关学院———浈江区行政服务中心实践教学基地韶关学院政务学院已与多家政府、企事业组织签订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议书,浈江区行政服务中心是其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之一。浈江区行政服务中心在2015年开始与韶关学院进行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承担了政务学院公共事务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任务。该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承接合作院校特定专业的学生进行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行政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一个集岗位服务、培训、学习于一体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学院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习要求,将学生分别安排到浈江区行政服务中心不同的窗口管理服务部门,学生在岗位相关管理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参与不同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将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与工作的管理服务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1]。

(二)教学基地建设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汲取知识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方法,但是除了单纯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知识。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来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其中尤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是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接触真实的社会工作。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从中清楚地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促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直面挑战,能为大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经验和教训,使得他们比其他同龄人更有竞争力。通过这种素质教育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观念,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能力,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2]。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当代大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多数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虽然教师也会分享一些个人经验给学生,但是这种传输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大学生可以参与到真实的社会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重新梳理再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与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新机制是相吻合的。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建设实践基地,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3.有利于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互补作用,促进学校发展。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有限,单凭学校的资源很难让学生与时俱进地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的优势是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与实践基地所能学习到的实践知识不同。通过建设实践基地,与校外资源合作,能弥补学校在实践教育上的缺失,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同时,提高实践技能。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平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能产生主动探索研究新知识的兴趣。出于对知识的兴趣能改变学生依靠教师灌输的传统学习方法,调动学生自主积极地去学习新知识和涉猎其他领域,学生学习会变得更富有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1.学生个人认知不足。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除了要有外部的鼓励,也需要有自主的实践精神。学生的自主实践心理主要由实践的想法和实践创新情感构成,通过在校外岗位的实习,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学生会希望汲取新的知识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所不能满足的。同时我们应该明白,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解释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当前大学生缺乏大胆的实践创新精神,对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所带来益处的认识不全面,会导致学生将较少的精力放到提高实践能力上。2.学校教育存在问题。随着社会竞争逐渐加大,学校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与其他学校比较研究生的数量,比较规模大小等,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招聘企业看重学生四年学习中获得的证书,导致不少学生热衷于考各种证书,以另一种方式再次陷于考试。学校实践教育注重形式,虽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但其持续性不强,实际效果不佳,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3.社会实践持续时间不长,不足以支持实践能力的长远发展。目前,学院进行的实践活动多为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比赛或者是进行专业见习。以学院举办的专业见习为例,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会分配到不同的单位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根据单位组织的安排,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这种实习让学生从短暂的活动中收获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实践能力需要一个比较长时间的积累,仅仅依靠实习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参与实践的时间不长,积累不足会影响自身能力的逐步发展。4.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缺陷。首先,缺少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现在仅有教育部有《大学生行为准则》等规定,它们共同构成我国现在的大学生评价标准,但这个标准是全国性的,不同的学校都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欠妥当的。其次,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只是靠学生选修课程,教师进行传统的教学,到学期末进行考试,然后根据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期表现,这种方式十分单调和被动。最后,体系缺乏阶段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能力评价通常是以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进行的,这种做法其实不能直观反映出学生能力的变化,不利于个人能力的提升,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不足的原因1.学生的惰性和素质制约着自身实践能力的发展。大学生学习脱离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产生了惰性,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主动性[3]。通过到浈江区行政服务中心实习,能让学生尝试走向社会,能让学生意识到在未来需要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而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充满热情,坚持信念,在面对困难时锲而不舍。但现实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或者质疑时容易产生退缩的想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产生问题。2.教学实践基地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基地接受的实习学生大多数都是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实践教学基地需要抽出时间和人员来对实习生进行大量的指导,这影响到基地原来的工作安排,一些基地虽然出于校政双方的合作协议接收了学生实习,但基地仅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安排学生打杂或完成无关紧要的事情,一两个月下来,学生根本学习不到真正有用的实践知识,制约了实践能力的提升。3.传统教育的不足导致学生实践积极性不高。国家传统的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考试分数为主要的教育目标,习惯于要求学生对问题寻找最优解,而不是最多解,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得出高分解后,学生缺乏对问题继续进行实践的欲望,从侧面来说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是被动接受,传统的课堂学习掩盖了学生们不同的想法,也抑制了学生寻求差异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三、依托校外实践基地,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第一,加强大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人要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培养[4]。就个人而言,首先要清楚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实习等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平时要善于汲取知识,还要学会观察生活,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等来进行分析研究。中国传统的思想提倡稳健,这导致我们的思想里缺少一些冲劲,要打破这种传统思维模式,形成开放性思维,这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就学校而言,学校要转变教学模式,紧跟当前的社会需求。学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创新的教育模式,把实践创新的思想融于日常课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科技,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第二,学校要注重构建激励机制,开展专门的培训,为学生构建专门的实践平台。学校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奖励,获奖的学生会有更大的责任感去积极主动地继续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也作为榜样激励着其他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实践中。学校比学生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也更懂得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提高。通过专门的培训,参与的学生会对实践创新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也能结识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对未来的就业等方面也是有好处的。学校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搭建专门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形式、多种规格的实践创新机会,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明白实践创新的意义。第三,积极拓展课外实践资源,增加实践资金的投入。仅仅依靠学校与某些企业合作,整合资源是比较片面的。要加强各高校间和高校所在地企业、政府等的联系,组建或打造一批优秀的实践创新基地,拓宽学生的实践范围,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到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去实践。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可以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除了实践基地的建设,也要注重实践基地的资金投入。国家和学校要重视在各项目的物资等投入,以此来保障学生能够在保证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参与或进行实践活动,这也能起到鼓励学生积极实践的作用。第四,完善课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模式。实践基地的管理需要依托基地和学校双方人员进行,这就需要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定期召开会议,对基地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协商,探讨解决方法,共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使实践基地更加规范化,为校外实践教学提供更好的环境[5]。要坚持实施“双导师”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由学院教师和政府管理人员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共同制订学生的实习计划,可以进行交叉指导学生,优化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彦越,刘绍刚,黎克纯,吴叶宇,朱伟伟,胡玉平.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J].广东化工,2017,(22).

[2]李嘉钰,李佳遥,贾超.浅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新西部,2018,(17).

[3]孟献雷.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

[4]周泽炯,马成文.经济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8,(3).

[5]周艳玲,宋晓明,齐黎丽.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8,(8).

作者:李婉娴 周新成 谢林武 罗燕 林垚 单位:韶关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