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育人功能不足,在内部结构方面缺乏合理性。因此,必须建立起一种全新模式来代替现有模式。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以及新模式指导思想、构建原则进行阐述,并分析新模式的特点与优势,以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实践 局限性 大学生
一、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
在大学高等教育中,社会实践的主要作用是育人。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大学社会实践这种非课堂教学的育人方式,逐渐获得了学生及社会的认可。但是,就社会实践在大学高等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言,还远未达到其应有的水平。从本人角度来看,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实践消耗资金的多少以及指导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而是在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现有模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上级机关部门对过往社会需求情况以及工作重心的调查,并结合大学生的实践需要来选择的。上级机关部门对各高校的社会实践范围划定了严格的区域,使其必须围绕着固定的主题来进行。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学校会选择部分学生前往全国各地展开实践活动,而剩下的学生则需要自行寻找实践单位去参与社会实践。在新学期开始后再对实践进行总结。如此一来,一个完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周期便结束了。在这种实践模式下,固然尤其自身的优势,但所展现出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应该是全体大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只能满足少数学生的需求,多数大学生还需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寻求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全体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需求,但这种与大多数学生脱节的社会实践不仅违背了初衷,也无法保证实践质量。其次,此类在假期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少足够的学习实践,使得实践学习失去原本的意义。而无法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在寻找社会实践机会的时候损失了大部分时间,其实践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活动无法满足社会实践教学目的,对大学生良好思维模式的形成以及行为模式的养成造成一定影响。由此看来,只有改变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传统模式,建立全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才能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使每个大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构建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该思想主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意在发掘大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中心,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朱勇,突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在积极性,拓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广度与深度,挖掘一切校内、外的优质资源,构建起立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新模式要以系统性、丰富性与开放性为原则,为每一名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全面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员化、全程化与立体化,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构建原则
首先,改变传统的观念,突破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提供思想理念方面的支持以及机制上的保证;在思想观念方面,要充分重视并提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主导地位,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人才质量的关键,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与学校的形象挂钩。其次,在运行机制方面,传统的大学生实践方式是由校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一项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以后,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成为了一项标准的课程,并根据课程的安排制定相应的学分,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绩计入大学生毕业成绩当中,并成立相关部门专门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指导工作。最后,要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改变传统大学生只在大学毕业前一年进行社会实践的传统,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日常化、多样化与全员化。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相比,新模式主要突出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主体作用,是传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改革形式。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类似于相关部门对于在校学生的号召,其单位选择的重点在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等方面,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需求;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则充分的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为主要依据,以学校为单位,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以及社会上的实践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符合情况的社会实践基地。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优势
新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增强大学生实践课程的开放性与发展性。然而,新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新模式中的各个模块可以根据各大高校实际情况的不同而进行改善与优化,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更为合理。与传统模式相比,新模式最显著的优势在于结构更具合理性,并且可以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搭配;而传统的实践模式只能接受指派,缺乏合理性。除此之外,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正式列为必修科目之一,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在管理制度方面的约束性更强,对大学生顺利毕业起到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是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最佳选择。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实践新模式的宣传与学习,在提高大学生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其实践能力,并期望该模式能够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曹蓉.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J].成功:教育版,2012,(06).
[2]王雷.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品牌,2014,(09).
作者:高寒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的价值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始终,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新和改进了教育方法,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有效结合。通过实践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促进自身成长成才。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将社会实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端正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现象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扬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开展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意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55-56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实践具有一定的目标性,而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终目标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中央16号文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高校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教育和行为品德塑造的一种实践活动;因此,将社会实践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助于让青年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如何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参与中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动手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第二,开展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我们在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的理性经验,经人们掌握可以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等主题教育,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明确自身学习目标并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学业梦想。社会实践可以使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现实社会当中,亲眼目睹、感受新中国成立来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了解到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没有完全消灭贫穷,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改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发现学生思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导、教育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莘莘学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其成长,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在这一过程中也使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得以彰显。
2.1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奠基石
社会实践是通过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系列主题活动,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实践技能。以社会实践为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后,真正发现自身的缺陷,只有在切身体会后才能不断地充实与壮大自己。让大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增强服务、懂得感恩回报、明白百善孝为先的道理,通过实践锻炼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入脑、入耳、更入心,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取得真正实效。
2.2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使自身思想得到升华。社会实践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锤炼的机会,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实践环节当中,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学会怎样关爱他人,进一步领会到生命的意义。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塑造了健全的品格,有助于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在实践中促进其成长;只有让大学生真正地投入社会,了解社会,他们才能体验到急公众所急,想公众所想,才能将自己与社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争做优秀大学生。
3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的成效
自“中央16号文件”实施以来,社会实践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断的探索、提高、创新的过程中积淀了诸多切实可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3.1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实现了把理论、规范等传递给学生的目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解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认知的问题,为其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稳定的道德或政治行为习惯奠定了认识基础”[2],促进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对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来说,身边的环境单纯,人际关系简单,而社会实践可以让他们接触除老师、同学以外的人群,这对“95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大考验。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强化他们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实现自我精神的满足和体现。参加义务志愿活动,彰显了青年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让他们深深地感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真正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才能将自己与社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此外,大学生通过参加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懂得了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感恩奉献的重要性,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同时让志愿者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和弘扬,让莘莘学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其成长,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2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可以调动集体成员的积极性,每个成员都会为组织的预期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一股凝聚力,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而共同努力。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特别是以集体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不同的教育主体和客体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各主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表达思想、协商讨论,发挥每位成员的力量,形成一种合力,为团队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合作。使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发挥,促进团队和谐、共同进步。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增强了合作意识,发扬互助精神,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创新精神对于个人来讲同样重要,当今,经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扩宽知识覆盖面,提升实践技能等,进而提升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3.3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最好途径。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促使自身树立理想信念,吸收新思想与知识,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经验,更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技能。大学生无论是个人还是以团队为中心,完成社会实践一系列任务时,从实践主题的选择、到实践活动的开展、总结,学生们面临众多困难的考验,而他们通过请教指导教师、集体协商、群策群力,最终克服种种困难,按时顺利地完成实践任务。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有友谊,也有相互间真情的倾诉,还有共同成长的见证,甚至还收获了经验和教训。社会实践锻炼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的社交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加培养了他们如何分析具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4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凸显出中央对环境治理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大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绿色出行”等社会实践,在培养他们关注环境问题,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捡拾公园里的垃圾,这一行为是小,却让大学生体验了生活、树立环保意识,使他们明白日常生活中能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个人行为虽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环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人民福祉,影响社会稳定,关乎民族未来。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身体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并发现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缺陷,对培养大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也有助于鼓励大学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实践出真知,实践促成长,实践助提高。社会实践从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到完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实践技能和业务水平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绩。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更好地利用社会实践这一平台,使大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当中,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9:33.
[3].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教育与人才96/未来与发展/2016/第11期
作者:何文举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我国具有优秀的传统,以对比的视角看,与美国的大学生的服务学习有相似之处,但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强调组织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以下积极意义: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积极认识社会和构建社会经验;个人到社会,视角转换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认识国情,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教育;个人价值重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高校德育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并注重社会应用与创新,是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和教育活动,也是大学生注重走向社会并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总体上看,大学生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重要的教育和教学的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最初的主要是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扩展为“三下乡”、“四进社区”、创业实践、“红色之旅”参观考察等。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有重大的发展和改革,有学者总结出我国近年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呈现出以下变化特征:一是大学生生活实践活动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全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过程。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代特色越来越鲜明,更加突出了“三贴近”的要求。三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由被动实践向主动实践、由认知社会向服务社会、由改造思想向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转向,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正在日趋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为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两部分。思想教育,主要是一种关于社会个体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认识能力的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个体进行政治理论、政治观点、政治价值观、政治倾向的、并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教育。所有国家的大学教育都强调政治性,资本主义国家所强调的主要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邓小平强调,“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并重,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标,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大学生走出校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高校应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重要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并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空洞的说教,所以应该鼓励和组织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在认识社会、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生命力,就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有助于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
三对比的视角
西方高校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过这种教育主要是隐形的。“看来似乎奇怪,尽管美国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在的现实的影响,美国社会存在着一条信念,即教育事业应是不问政治与超党派的。然而仔细观察一下便可看出,这一要求不过是一种由于人们的短见和沉默而变得永恒的神话。”在大学教育研究中我们需要一种对比的视角,这对我们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有重要意义。“任何时候我们想要讨论教育上的一个新运动,就必须特别具有比较宽阔的或社会的视点,否则,我们就会把学校制度和传统的变革看成是某些教师的任意创造。”美国的大学的服务学习与中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有一定的联系,通过与美国大学生服务学习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依据1993年制订的《全美及各州服务条例》。服务学习应该这样理解,服务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参加切合社区需要而精心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从而实现学习与发展,服务学习可以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组织实施。“服务学习是当前美国学校品格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服务学习着力于促使学生在主动参加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学习与发展。美国的教育实践证明,服务学习具有增强学生社区参与、改善学业成绩、完善品格、优化人际关系等教育价值。”美国的服务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社区服务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的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在服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反思服务过程,在反思中进一步获得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形成社会责任感。”美国大学生服务学习的目标是多元的,“作为一种实践型教育教学方式,服务学习所承载的教育任务是多方面的,有学术教育的目标,公民教育的目标,还有价值观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的目标。”“服务学习的基本精神是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总体上看,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点是“目标效果:注重学生、学校、社区和政府间的互惠;内容形式:体现多元;实施方法:彰显学生与社区的参与;实施过程:凸显反思环节的再认识;终极指向:培养负责任的社会公民。”美国的大学生的服务学习主要是两方面:服务社区与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品格与公民能力。其服务学习有两大基本形式: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与社区组织的服务学习。通过服务学习,促使大学生把大学中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社会实践,并学会处理实际社会问题,学会为社区提供积极的服务,并增强学生对于社区的归属感与责任感。通过对美国大学生服务学习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与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相比较,两者的共同点主要如下:首先,两者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次,两者都强调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再次,两者都强调服务社会的理念,并将此视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和大学生的重要经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美国的大学服务学习主要是一种大学的自发行为,而中国主要是一种组织行为;另外是指导思想,美国主要是强调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我国则是强调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和政治价值观。
四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大学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主要如下。
1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积极认识社会和积累社会经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大学的国家视野的角度上看,主要也有着三大职能: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服务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既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职能的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走入社会,构建必要的社会经验,认识我国的国情,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这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走向社会,不能局限于教室和书斋,正如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重要的不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而是如何改造这个世界。
2从个人到社会:视角转换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维度。当前我国大学生主要在家庭、学校的环境中活动,独生子女比例极高,部分大学生生活依赖性强,独立自主性差,严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个人主义严重,缺乏集体观念和诚实、谦让、与人合作的精神。社会实践活动则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生通过多重视角的转换,与他人的合作,特别是现实社会中的实践,能够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扩大个人视野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认识国情: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口号式教育能实现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扎扎实实地深入社会,让学生在了解国情,理解社会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构建爱国主义精神。只有深入地了解国情和社会,才能有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维度。
4个人价值重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往往面临人生价值的构建,特别是一直局限于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往往有着不切实际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往往又与现实相冲突,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上的种种困惑,甚至可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免疫力,让学生通过正向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中国发展的艰辛、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此过程中追寻自身的价值和理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曹银忠,胡树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作者:包翠秋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比较与探讨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实践学习方式,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与的两种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和“三下乡”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同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提出建议和意见,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展翅计划;三下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主要形式。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从1997年开始实施,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持续扩招,“就业难”成为大学生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已不能满足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因此,2013年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展翅计划”(以下简称“展翅计划”)应运而生。“展翅计划”作为近年来新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广受大学生的欢迎,已成为大学生锻炼自己,增强就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新时期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和传统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一样有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标。但它又有着自身的独特风格,本文通过对“展翅计划”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比较,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达到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目的。
1项目概念的提出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和卫生下乡。1996年,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生活的需求,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并在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如今,“三下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蓬勃发展。在就业难的新形势下,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等九家单位于2013年7月联合主办了广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展翅计划”。从项目概念的提出来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着重于改善农村的环境,促进农村发展。大学生在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入了解基层,充分利用自己所知所学的知识为农村的发展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展翅计划”则是为解决大学生择业迷茫和就业困难的问题,着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通过参与“展翅计划”所提供岗位的见实习,提前熟悉就业环境,明确工作性质,了解就业需求。从而调整并把握自己学习的方向。
2项目开展目的
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和能力优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把先进的知识文化传播到广大农村和基层组织中去,另一方面,在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又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无论对大学生来说还是对广大农村和基层组织而言,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为了符合新时期大学生培养目标,所提出的“展翅计划”旨在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职场体验活动,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展翅计划”见实习的目的各不相同,其中以增加社会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了解行业规则为主要目的[1]。
3项目开展形式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以农村基层为服务地点的形式开展的[2]。目前各大高校的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方式主要有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宣传、公益活动(支教、义诊、义捐、文艺演出)等。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有的以个人的形式进行,有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不论是以何种形式,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一般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科技和卫生的知识,体验基层民众生活,调研基层社会现状。而“展翅计划”的开展形式主要包括实习、见习、就业创业宣讲、心理健康辅导等多个方面。大学生参加“展翅计划”见实习活动主要以个人的形式进行,其中实习岗位面向所有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实习活动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开展,时间为一至两个月。“展翅计划”开展的实习项目包括:大学生走进省直单位、走进优秀民企、走进基层、走进社会服务机构等,重点加强大学生对不同职业岗位的了解和认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展翅计划”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项目,旨在通过就业适应性训练,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其次“展翅计划”还举办就业创业宣讲团进校园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素质提升项目等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因此“展翅计划”对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项目特点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有力的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为广大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锻炼大学生坚强的意志。还实现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到了学生社会“双赢”的结果[3]。“展翅计划”则是国内首次由省级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大规模、多元化见实习的岗位,旨在引导大学生观察思考和认识社会,同时正确的认识自己,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根据《关于全面开展2015年“展翅计划”相关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展翅计划”较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展翅计划”推出“公益实习”的理念,倡导用人单位拿出部分“不设实习生的性别、专业、学校等要求”的公益实习岗位,从而提升活动吸引力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2)创新工作载体,“展翅计划”打造了一个企业自由准入、大学生全年常态参与的‘无缝对接’网络平台,并开发了手机客户端平台,对所有见实习岗位实行动态公布、网上选岗配岗,实现实习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有效的降低了成本。(3)是着眼于学生发展,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可以参与“展翅计划”,并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和职场体验活动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4)是“社会化”激活,“项目化”运作。“展翅计划”联系全省各地乡镇、社区农村,广泛开发了一批基层社会服务实习岗位;争取广东百强民营企业、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中小企业支持,开发技术类、管理类、营销类等实习岗位。另外,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项目化运作,开发十大实习项目,按照“统一管理、独立运作”的模式,与相应的职能部门对接开展每个项目。
5项目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尽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至今“三下乡”实践活动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体现在参加“三下乡”的主体即大学生存在着认知范围窄、知识储备不足、思想不够成熟、对社会认识不足等问题。大学生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具有随意性、盲目性,学生自发组织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多参照以往的经验,主题陈旧、活动内容缺乏创新[4]。其次有一部分大学生违背自身意愿的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必须至少一次的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要求,而并非自愿的以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目的去参与社会实践,甚至还存在着抵触和反抗的心理。因此产生的结果是部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高,实践过程弄虚作假。另外大学生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也不尽相同,大学生在组织社会实践时,没有统一标准,实践活动受到服务地点,活动经费和组织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也缺乏监督,活动存在随意变动主题和实践方式、随意更改服务地点和人员、实践质量参差不齐,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展翅计划”作为近几年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还存在发展制度不完善、活动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参与人数少和组织部门不协调等问题。据省团委调查显示,2013年参加“展翅计划”的学生仅有七成学生顺利实现了岗位的对接,存在部分匹配成功的学生遭到用人单位退信的情况,有的学生和单位联系不上或被企业告知岗位人员已满额了。还有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平台报名参加“展翅计划”却因为组织部门与企业之间沟通上不协调,没有及时联系大学生,导致大学生在等待中白白浪费了近半个暑假。在2014的“展翅计划”中,大学生参与“展翅计划”的见实习岗位出现岗位对接不顺利的情况明显增加。省团委负责人表示,对接过程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企业在提供岗位给“展翅计划”的同时也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实习生,导致到岗人数超出了实际需求人数,因此学生被告知满额而不能参与“展翅计划”。另外有部分学生对展翅计划的对接流程不清楚,没有按要求通过基层团委取得用人单位联系方式,而是自己在网站搜索用人单位信息后直接打电话过去,所问非人,因而对接不上。其次也存在一些企业为了应付省团委而随便提交的一些虚假岗位,而这些岗位其实是不存在的(但提供岗位的企业是存在的)或者这些企业实际上不需要实习生却提交了相应的岗位,导致在学生对接过程中被企业以各种理由拒收。再者,存在着一些大学生即使顺利到企业单位进行见实习活动,但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因此部分大学生到企业见实习并没有接受实质培训和安排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学不到东西并浪费了时间。这些问题都将引发学生对“展翅计划”的不满,降低学生参与的活动的热情,为“展翅计划”的广泛普及带来了阻力。
6对项目开展的建议
总而言之,无论是“展翅计划”还是“三下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根据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和“展翅计划”的不同以及它们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6.1周密筹划,合理安排
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要设计有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安排,高校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进行分层次管理。低年级的学生,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因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适合团队合作,着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社会。高年级的学生多数已进行至少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专业知识基础也比较扎实。此时应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计划的参与企业的见实习活动。从而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提高就业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准备。
6.2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资金的支持是顺利开展活动的保障,没有资金的支持,再好的活动策划也相当于无水之源,无米之炊。就“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而言,大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到农村进行志愿服务,无论是路费、餐费、住宿费等日常开销,还是服务过程所用的器材费用等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这就需要得到高校团组织的充分的重视,并开发专项固定的资金用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保障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6.3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监督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上级团组织倡导、由高校团组织具体组织开展,在实践活动实施期间,上级团组织单位要做到加强监督,跟进管理的机制。就“展翅计划”而言,在学生与企业进行对接时,省团委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对接情况,加强对企业接受大学生进单位进行见实习工作进程的监督。同时高校团组织要积极跟进,帮助并解决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6.4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专业知识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并锻炼自身的过程。要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满意的成果,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情况,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争取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固定的实践项目。这就要求上级团组织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结合自身实际与服务需求,有选择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既能锻炼提高自己又能更好地服务奉献社会的目的。
6.5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长效机制
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开展高水平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无论是“三下乡”还是“展翅计划”,参与的学生每年更替,这就要求组织社会实践的部门与基层组织、见实习企业、创业工作区、志愿服务机构等单位加强沟通与合作,在人数多、成效好的单位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同时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为当地居民、组织、企业带来切实的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杨琼.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展翅计划”行动的调查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4,35(4):57-58.
[2]胡小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26):255.
[3]韩金凤.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面面观[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0(6):8-10.
[4]常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与保障因素[J].科教导刊,2013(26):230-231.
作者:李江滨 张苑珊 卢灿婷 许嘉欣 单位:广东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分析
[摘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丰富多彩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三下乡等志愿活动经费受限等原因,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等志愿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局限与发展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小组将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针对广东培正学院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局限与发展做了以下问卷调查。
1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现状
目前的三下乡的局限,主要受到活动经费、社会上缺乏完善的志愿服务机构的培训、活动时间受到限制的影响,因此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有着许多薄弱之处。
2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意义
2.1对国家而言,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树立人生价值观“三下乡”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和国家的发展政策,是一个很好参与政治学习与社会实践的途径。例如:黄淮学院“党员先锋队“对老军人的采访了解近代历史,看望老党员,听老党员讲解党的故事,参观了确山革命根据地等活动。了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村等一些问题,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2.2对当地而言,实践活动增强与农民之间的感情同时,懂得了如何服务基层,并且引导农村的孩子们走向正确道路“三下乡”社会实践一方面为孩子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他们对世界的求知欲望和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决心。对于当地的居民而已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拓展了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渠道,从我们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上感受到现代化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气息,也从侧面能够反映出国家高等教育对未来祖国建设人才的培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2.3对大学生而言,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综合素质由于社会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正面临众多的考验。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建立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发展正是符合了锻炼这两个品质的要求。在艰苦的农村环境里,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去超越自身的发展局限,磨砺坚强意志。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践出真知。”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识自我,以便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挖掘自己无限的发展可能性,主动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用知识和实践武装自己。
2.4对于学校而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高校的社会地位近几年来,各大高校都会有许多大学生三下乡的志愿活动,增强了各高校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长期以来对学校招生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各高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
3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局限性
从以上的调查问卷数据得出:第一、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觉悟不高,导致参与活动的人数很机械性。主要是因为有些大学生还没能拆掉思维里的墙,认为这种“三下乡”就只有吃苦仅此而已,没有意识到在短短的支教时间里面自己的思想已经发生悄然的变化和感悟,因此他们排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不愿意参与和配合这类型的活动。第二、高校大学生的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充分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自身所具备的技能还不能很大地满足当地实践服务地点的需要。例如:沟通交流的技巧。沟通是大学生踏入真正的社会之前一个重要的技能。然而他们没有建立对外界交流、分享的信心,并且没有完全打破陌生的局面跟村民沟通去提供最真切的帮助。第三、缺乏高效的组织支持,活动体制的创新不足。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机制去协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因此受到活动的经费、人手配合等各方面的问题的限制,导致活动一直停滞向前发展。同时,对人员的培训工作也存在缺失的状态,没有进行专业化和针对性的培训。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参与的人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共同的目标去提高社会实践的影响力获取其他地区人民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任江林.大学生“三下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邹元元,柳礼泉.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7(02).
[3]任江林.深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
[4]李同果,范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探析[J].高教研究,2006(04).
[5]罗美红,汤莺,苏建国.“三下乡”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咨询导报,2007(04).
[6]郭玉宾.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位与作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05).
作者:钟明珠 林泳雯 尚志雄 范宇文 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探索
[摘要]就高等教育而言,不仅需要给学生讲述基础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理论和实践联系能力的发展,更重视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对此,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功能,是独立学院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思想特征为切入点,对社会实践德育教育功能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现阶段各大院校德育功能缺失的情况,进而对其问题提出了优化和改善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教育;德育功
就大学生而言,现阶段首要的任务并非是单纯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较之其他任何阶段,现在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德育的提升,充分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面对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不同于任何阶段的学生,他们具有更为活跃的思维,思想正处于定型阶段,正是确定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由此各大院校需要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贯穿教学全程。社会实践工作是所有独立院校大学生需要参与的重要活动,怎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德育功能是独立学院领导者以及德育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明确大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特点
就大学生而言,优缺点非常明显。大学生的优点基本是其自身的阅历以及思想所决定的,而其身上具有的缺点则主要是由教育体制、外部环境等相关影响因素决定的。由此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表现如下:其一,独立学院学生基本都树立了相对系统、科学的学习目标,但是常常欠缺一定的毅力以及自觉性。独立院校的学生很多也树立了自身的发展目标。不管是近期目标,比如掌握一个课程的知识,抑或是长远目标,比如出国留学、考研等,学生可以树立相对系统化的自身目标。但是学生缺乏较强的自控力以及自觉性,并长时间受到外部各项因素的影响。其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基本都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在从事某一事时,常常不会有过多的忌讳,不会考虑更多的利益,但是又存在信仰缺失情况。多数学生对国家时政非常关心,同时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就近而言,在面对“看到老人摔倒是否伸手扶起”的拷问时,学生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扶起老人。然而多数学生缺乏一定的信仰,在缺乏信仰指导的情况下,这种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品质难以长时间地持续下去。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随着大学生培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作为高知识群体,大学生以后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以及创新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不足,德育功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1缺乏高效、完善的管理制度
要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收获更好的德育成果,显著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意志、创新素质,必须保证活动具有强大的组织领导、足够的活动经费、高效的激励制度。很多院校错误地认为,大学生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其思想品德素质较高,所以并没有对德育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社会实践工作也相对欠缺。很多院校的教学计划并没有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其中,由此实践要求也没有得到明确指示,其专项资金也没有进行很好地保障。即便是一些高校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也缺乏较强的组织性,覆盖面积较小,科学性欠缺,缺乏和本专业的有效融合,加之没有同日常管理、就业工作进行合理的结合,对于学时、成绩评价和结果缺乏较为详细的标准,总体上运行状态较为散乱,导致高校社会实践德育工作效果并不理想。
2社会实践内容以及形式缺乏较强的创新性
总体而言,多数大学生常常将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当作固定命令来完成,实践形式常常主要是赠送光盘、社会调研、宣传工作、参观访问、答疑解惑、发放科技书籍等形式,科技培训和关于科技创新思想的活动较少,创新和改革较为欠缺,形式过于简单。大学生在参加临时招聘时,其参与的实践工作和专业搭配缺乏合理性,没有结合地区人们的实际需求,使得实践工作和自身专业联系不大,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无法有效解决实践活动中群众遇到的问题,缺乏较强的针对性,难以实现社会实践的目标。
3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不足。大部分基地基本是实践工作即将开始才去联系,实践工作的开展以及基地的实际需要难以更好地联系,有的仅仅为了满足宣传需求,长期性欠缺,过于形式化,引起社会的不满,学生也难以从中获得一定的锻炼,长久以来其生命力不足。所以,假如无法针对实践模式以及内容进行有效的创新,实践也就难以取得提高学生素质、思想品质以及创新能力的效果。
4社会实践考核评估制度化存在一定的缺陷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奖惩制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获得社会实践最好的效果。现阶段,评价机制很多都是使用定性评价,主要评价依据为最后的社会实践报告以及心得体会,由此忽视了实际形式、详细工作、组织过程等过程性评价。极大地削弱了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造成了错误的引导,对表现优异但是报告质量较差的学生缺乏相应的公平性,同时方法过于单一,没有有效结合学生的成绩、综合评价,从而充分体现社会实践作用。
三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功能的实现
1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机制
较之其他阶段的学生,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自主性,但是过于分散,难以组织,这就需要强化集中的领导。可以由校领导带头,在团委指导下,成立社会实践管理小组,建设完善的组织部门。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管理制度,将社会实践活动归入教学规划中,对社会实践工作目标、要求、内容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优化相关评价制度,对实践过程中实施全程评价;在评估体系中加入社会实践态度、方式、科研成果、报告质量、个人表现以及协调合作技能,给予表现良好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相应的物质或者精神鼓励。另外,各大院校应当同当地企事业单位、政府的机关等一同构建社会实践基地,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保障社会实践的持续性和常态化。
2将项目作为载体,打造大学生的特色品牌
实践证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游击的形式,只能形成一种轰动效应,对于学生德智、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的作用并不大。只有构建产、学、研有机结合长期稳固的实践基地,才可以使大学生实践和社会生产完成很好的结合。在社会实践工作中了解更多的社会问题,结合大学生专业特征,根据相关研究问题,建立研究项目,实行公开招标,进而给予一定的资助。在实行研究中,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便于对后续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把学生的创新同地区生产活动进行有机的联合,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极大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打造实践单位的品牌。
3加强日常活动的组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人才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时间持续的过程。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只是在假期集中组织,应当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时间深入基层经济建设中,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只有将集中和日常实践活动实现有机结合,才能促进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使得社会实践德育效果更加理想,保障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深入、深层次发展,推动其走向更加常规的发展道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以及道德素养的提升。
4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独立院校的社会实践工作不仅要密切联系德育教育实际状况,采取社会调研、科普书籍、法律支持、经济援助等较为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要跟上时展步伐,坚持党和国家颁布的方针政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根据学生在校掌握的专业知识,联系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科教文化发展的情况,在创造新知识、增强创新能力的指导下,积极地组织和地区发展状况相匹配的高科技知识教育普及工作。比如,通过科研报告方式进行技术培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通过课题攻关、企业帮助的方式帮助企业单位完成生产、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各项技术难题;通过下乡支教、社区帮扶等方式普及科技文化,增强社会的适应性以及建设能力;利用科技优势,根据地区的发展实际,为区域政府进行具有可行性较强的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地区规划,积极地组织内容精彩、方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使大学生在地区各企事业单位中建立良好的形象。总之,对于独立学院的教学而言,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为了做好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就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依托相应的实践基地,在长效机制的保障下,对社会实践形式及其内容进行有效的创新,可以保障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教育、增强才能、做出贡献,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汪建兵,任莎莎.新疆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功能实现的调查与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2]张蓉.浅析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科技展望,2015(33).
[3]曾裕华.简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实效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02).
[4]曾裕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导向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5(04).
[5]王恒亮,宋华明.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及其发挥[J].现代教育论丛,2016(05).
[6]曾汉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实效性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4(08).
[7]崔强,李英敏.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功能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3(10).
作者:唐艳 吴杰 张龄润 李娜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第七篇:高校学生组织在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摘要】现阶段青年学子逐渐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对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诸多需求。各大高校学生组织作为青年学子社会实践活动最有效的参与平台,在多元化、专业化与科学化等方面对青年学子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在推动青年学子将梦想与现实完美结合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社会实践
高校学生组织是以高校青年学子为主要成员,以服务高校学子为主要目标的有组织、有纪律的学生团体,他们通过开展各类型活动,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让青年学子在学生活动、学生工作中体验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根据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生会有关“高校青年学子挂职缎炼和勤工助学需求”的调查,有4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实践技能和经验是导致实习困难的主因,又有92%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实习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因此,充分发挥髙校学生组织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的作用,促进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将梦想与现实完美结合便显得十分重要。
1.高校学生组织是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最有效的平台
现有的高校学生组织主要包括研究生会、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研究生会和学生会均是以倡导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己任,协助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学生自治组织,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学生社团则是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以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我院“财经类高校青年学子社会实践类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同学希望在自己的专业或者兴趣相关的领域得到发展。而由于高校学生组织的特殊性,这些学生组织便成为了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最有效的平台,同时也成为了高校青年学子与社会相接触的最佳纽带。
2.高校学生组织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
根据国家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要求,各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过各学生组织的发展来带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此情况下,高校学生组织依托高校平台,结合社会优势资源,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与社会接轨。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广东财经大学在册学生社团总数为55个,如广财“金蜜蜂”金融社团、会计学社、南英风正法学社、理财协会协会、流通经济学社、三味戏剧社、流行羽毛球协会等,覆盖了社会实践、文娱体育、学术科技、其他等四大类。
3.高校学生组织的专业化发展增强了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当代高校学生组织逐渐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每个组织都设有相关职能部门,并根据组织特色开展了与社会相关的活动。以我院学生会为例,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生会目前下设10个部门,分别是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新闻网络部、学术部、体育部、素质拓展部、生活部、青年志愿者协会、艺术团。这些职能部门充分结合学校优势资源与社会优势资源,在策划和开展高质量、科学化的活动中,以丰富优质的资源吸引高校学子比如“银行技能大赛”,与机构合作开展的挂职缎炼等,在专业化、系统化的进程中,有效提高了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4.高校学生组织扩大了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
优秀的高校学生组织,必定能带出优秀的团队,开展优秀的活动,而优秀活动的标准又是以活动参与覆盖面、活动影响力和活动质量进行衡量的。在组织优秀社会实践活动时,不仅需要抓好学生骨干,也要抓好活动点,更重要的是将大多数学生组织起来参与活动,以骨干带动多数,以点带面,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与覆盖面,使在校青年学子普遍受到教育、得到缎炼。高校学生组织是由一群觉悟较高、积极向上的青年学子自愿聚集在起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组织性,可以成为组织社会实践的骨干力量与生力军。各大高校通过学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在青年学子中起到表率作用,横向宣传与纵向宣传相结合,在“十字型”纵横式覆盖下,带动更多的青年学子参与进来,让广大学子在实践中成长。
5.高校学生组织提高了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性
社会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在内容、形式、时间规模上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组织者进行周密而详实的计划以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高校学生组织在不断完善自身组织建设的同时聘请了拥有丰富经验的指导老师、企业家,建立高效的执行团队,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组织活动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为帮助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青年学子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的服务。以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生会为例,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生会采取了指导老师加优秀学生管理团队的模式,加上主席团、各部门部长团的集体决策方式,为开展更好、更优秀的活动奠定了基础。青年学子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踌躇满志的他们总是满怀着梦想与希望,随时准备振翅翱翔。纵然总是面临着“追逐梦想”与“立足现实”之间的博弈,他们始终没有放弃,随时准备着通过努力与坚持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当下,青年学子纷纷开始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追逐梦想,在梦想的身后找准现实的尾巴,明确自身定位,不断提升综合素养。而高校学生组织作为青年学子社会实践活动最有效的参与平台,在多元化、专业化与科学化等方面对青年学子的社会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推动青年学子将梦想与现实的结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与时代的对话中,梦想与现实己经不再是困扰青年学子最大的问题,因为他们相信,坚守本心,在实践中追梦,在梦想中提升,不断探寻真理,不断修正自我,才能真正地将梦想与现实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王辉.谈高校学生组织发展建设[J].统计与管理,2014(2):168—169.
[2]杨明.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9):156—158.
作者:孙明晨
第八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下的高校社会实践研究
摘要: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过程,是大学生自身社会化的需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看,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高校如何积极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进行了阐述,希望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有效途径
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精简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讲话中总书记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联性,指出三个倡导,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讲话中明确要求,全国高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我们不难看出,党中央赋予了我国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鲜明的阶级特性和时代精神。现阶段高校德育主要具有三大目标:一是定性目标。即让我们的教育对象走什么路?为谁服务?这一目标决定我国高校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决定着我国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也是高校德育最主要的目标。二是动力目标。思想是人的灵魂。一个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目标,就会积极进取,不畏艰难,奋斗不止。换句话说,我们一旦使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们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动力,他们就会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就会大公无私地忘我地学习和工作。三是归属目标。就目前情况看,高校的学习生活是大多数学子学生时代精彩的结束曲,是一曲长歌。在这首长歌中他们充满了对社会的向往,充满了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憧憬,同时也充满了迷茫,充满了对即将走向社会的不安和恐惧,有了走入社会、融入社会的需求。高校社会实践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时机。
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自身社会化需求,也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知、认同的需要大学时期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他们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和相对广阔的生活空间,他们自身社会化需求更加迫切。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自身社会化是课堂教学在起主要作用,那么高校学生自身社会化光靠课堂教学是显然不够的。因为课堂教学一般只停留在认知阶段,只有把社会化知识变成社会化信息,大学生才有可能自主支配社会化行为。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使学校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更好地适应生产一线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大学生也渴望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社会实践给他们从学校到社会之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通道,使学生有了更多机会来参与社会生活,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需求提供了可靠的实践平台。他们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座谈会、军训、“红色之旅”夏令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也可以利用实习、实训、支农、支边、支教等实践活动为社会服务。这样学生才能亲身感受并了解时代需要的人才标准,亲身感受到个体社会化的时代特点和时代风貌,在占有大量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理性思考,进一步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激情。在实践中,他们得到了学习、锻炼的机会,满足了自身社会化的需求,也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求。所以只有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与认知,也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过程
五四讲话中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需要一个过程,内化机制至关重要。内化机制主要是由学习机制、体验机制和固化机制组成,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共生的。但是,某一个时期其实是有侧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体验机制和固化机制的有效载体。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可以把高校德育目标概括为一句话:高校德育过程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过程,高校德育理想效果是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应该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过程从小学就开始系统地进行了,从走入课堂的第一天起这个过程就已经开始了,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机制和体验机制下学习成长,只不过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年龄和学历增长层次也逐步提升。从小学到高中从书本中他们逐步懂得政治、民族、道德、法律社会化的含义;学习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怎样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懂得了增加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认识到要维护社会主义国家道德规范,维护社会主义家庭道德规范等等。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认知、掌握的社会化规范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到了大学,有了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需求。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体验机制和固化机制下不可或缺的环节。只要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就会有情感和心智上的反思与感受,就会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逐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暑假期间,我们组织了以“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实践服务队到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曙光学校开展了支教活动,支教队员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看到艰苦的环境挡不住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这让我们每一个队员都很感动,这种情绪体验使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陡升,也感觉到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大有用武之地。
三、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看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必由之路
从国家层面上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一支有理想、有信仰、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队伍。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代。达不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我们党的事业就会后继乏人。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有机会同工人、农牧民、军人等社会各界人士接触,同他们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有力地克服和避免了学生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脱离生产一线的现象,有利于造就一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使他们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也使他们懂得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为劳动群众谋利益。在社会实践中使他们初步具备社会主义品德,并懂得这种品德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学到很多优秀品质:在与工人接触中学习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精神;在和农牧民的接触中学习农牧民实事求是、讲求实际的品质;在和解放军的接触中学习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在和模范人物、先进人物的接触中,学到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的情怀,受到这些人物的感染和熏陶,他们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最终鼓励大学生奋发向上、甘于奉献,为人民的利益奋斗一生。有了这些心理体验和励志教育,我们相信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必将成为有理想、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社会实践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从社会层面上看,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石。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现状,转变社会角色,确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对树立社会责任感有着积极的作用。不参加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深入地了解社会,他们就常常以局外人的眼光来观察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往往以美好的想象来衡量社会现实。在比较社会制度时,只看现实不顾历史,只重经济忽视政治、思想、道德,这种评判的方法,不仅学不好知识,相反会造成思想障碍,有时候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以至于产生悲观的情绪。他们一旦有了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学工、学农、学军、学医等等实践活动中,就能亲身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能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们不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评价中国社会,从而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如河套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服务队的暑期实践项目就将目光瞄准了乌拉特后旗草原问题。近年来,沙尘暴的影响和危害不断加剧,草场严重沙化的现象也牵动着大学生的心,强烈的责任感敦促他们要有所行动。学生们组成项目考察队,在内蒙古大学青年成才协会几位学生的陪同下,对乌拉特后旗草原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实地调研,他们以帮助当地牧民恢复草场、脱贫致富为突破口,从当地的草原沙化、贫瘠的原因进行实践调查,从现存的严峻形势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牧民和旗政府治理草场的热情,效果非常好。在社会调查中,有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农牧民真挚朴实,他们话不多,但又非常中肯;工人政治观点鲜明,阶级立场坚定。工人、农民、解放军短短的几句话有时胜过老师的几堂课,有时候几句话就可以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他们终生受益。所以,在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过程
从个人层面上看,倡导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搭建可靠的平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心理矛盾的解决,不断积累新的品质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良好条件,增加了活动的对象与场所。学校教学活动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学生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学和老师,而在大学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交往的对象是社会各阶层,交往的场所是工厂、农村、部队、街道、社区等。由于交往的对象、范围、场所的变化,对于开拓学生社会化视野,对于掌握社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和行为都是有益的。相对来说,社会实践活动比封闭状态下学校学习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在层次上要高得多。近年来,高校为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社会道德行为和习惯,都把重点放在社会实践上。实行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开辟社会实践基地,有目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利于形成社会化道德行为和习惯。比如,我们各高校每年都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主题实践活动、“红色之旅”夏令营、农村牧区改革开放调研实践活动等等。特别是在我们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受到了深刻的国情民情教育,在服务新农村的过程中展现了才干,锻炼了能力。通过社会实践,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精神面貌有了可喜的变化,大多数学生都表达了再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
四、拓展高校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这段话虽然面对全社会青少年,却基本勾勒出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途径。具体来说,高校社会实践的途径主要包括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辩论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活动)、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社团活动、课外家教、岗位见实习、就业创业活动等。站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看社会实践活动途径,就要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培育功能和有效性,有组织有计划地拓展有效途径,摈弃表面文章,避免花拳绣腿。
(一)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组织和管理,在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强调国家建设,社会层面强调社会治理,公民层面强调群体培育。从这个意义来说,就是在社会实践中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一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管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基本准则。学校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或机构,搭建教育和管理平台,探索评价机制,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入脑入心。二是高校在“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中要有意识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传播正能量。特别是这些活动的主题确定、方案设计、组织落实、检查考评都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做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讲解员,同时更要让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成为遵纪守法,讲诚信,对人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二)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
社会实践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尽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基本都是以提高能力、了解社会、岗前实习作为基本考虑。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组织者就要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同时,我们强调社会实践活动途径的有效性,就是要让学生在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自身价值感受,从而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因此实现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特点相结合,才能发挥学生特长,使社会实践活动变得高质、有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岗位见实习是高校社会实践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和专业特点相结合,才能学有所用,才能激发学生工作、创新热情,才能让学生爱岗敬业。一是建立专业性强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是提高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性的重要载体。如果存在基地不稳定,没有专业特点,那么见实习甚至整体社会实践活动都要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建立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科有专业指导能力,有专业前瞻性。没有专业教师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专业特点相结合就很困难,没有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必然茫无头绪,有效性就会降低。同样,在学生社团建设中,也要和专业特点相结合。积极鼓励、大力支持业务素质好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成立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改善和优化学生社团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每一个社团成为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织。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以在五四讲话中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要求作为行动指南,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创造学生与社会结合的机会,搭建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科学合理设计,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把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在养成,贵在实践,所以说社会实践活动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冯克诚等.高等学校德育操作规程研究[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8
[2]蒋国勇,应小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3
[3]王攀,陈丽颖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2013.5
[4]张洁,肖瑞仙.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作者:包琳 单位:河套学院团委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