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长沙弹词发展音乐社会学简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长沙弹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在长沙风靡一时,彭延昆老先生是这门艺术唯一的传承者。2016年彭延昆老先生离世,引发长沙弹词发展与生存的思考。长沙弹词在短短几十年中经历了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审美需求等变化,由盛而衰。这是当今中国许多地方传统曲艺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社会音乐学的角度从茶楼文化、审美需求、社会环境等方面简析长沙弹词盛衰的原因。
关键词:音乐社会学;长沙弹词;彭延昆;传统曲艺
长沙弹词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彭延昆老先生是唯一认可的传承者。2016年11月13日,彭延昆老先生在长沙与世长辞。笔者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曾经通过朋友介绍在长沙与彭延昆老先生有过数面之缘,交流过一些关于长沙弹词的看法。对于彭老的离世,让笔者近半年多次思考一些关于长沙弹词发展的问题。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音乐对社会的影响与社会对音乐的影响是思考的最基本问题,长沙弹词从开始之初的流浪卖艺形式发展成系统的、成熟的曲艺文化,再到今天的逐渐衰落,笔者认为社会方面的影响无疑大于创作表演方面的原因。长沙弹词来源于长沙民间,表演者与创作者大多是同一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长沙弹词的表演者大多以“打街”(流动卖艺)谋生,社会地位不高。从20世纪30年代长沙弹词进入茶楼酒馆表演开始到20世纪80代改革开放初期,是长沙弹词发展的一个高潮。长沙弹词诞生600年以来学术界承认的四个流派:舒派、周派、廖派、彭派都是出现在这段时间。之后长沙弹词逐渐衰落。
一、长沙的茶楼文化
提到长沙弹词,不得不首先提到长沙的茶楼文化。茶楼酒馆作为长沙弹词主要表演场所之一,茶楼文化,对长沙弹词在长沙地区的流行,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长沙茶馆文化的兴起并无具体时间的记载,只是在20世纪初,茶馆文化就已经是长沙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去二三里,茶园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品茶”就是长沙茶馆文化发展的写照。长沙的茶馆是当时长沙人主要的休闲方式之一,主要特点有消费低、时间长、聊天热闹、呼朋唤友。在茶馆里不仅仅有长沙弹词,也是各种长沙方言相声、逗趣段子的聚集地,可以说茶馆文化是长沙市井文化的起源。[1]茶馆文化兴盛也促进了长沙弹词的流行。中国近现代由于社会原因,消费低廉的茶馆成了长沙人不多的娱乐选择之一,长沙茶馆不讲高雅,不讲深厚,一杯茶,讲的是热闹,讲的是人气,一个烧饼或包子就能让茶客听上一天弹词说唱。这满足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娱乐需求。长沙弹词艺人在茶馆中既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社会信息,丰富自己的创作,完善自己的表演,同时也将自己作品的社会理念传达给更多的人。茶馆成为了“社会(Society)→音乐(Music)→社会(Society)”[2]进行式的媒介。借助这一媒介,长沙弹词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学意义得到了放大,社会受众的群体得到了扩充,这是之前“打街”远远不及的。
二、审美需求衍生品牌效应
“白居易曾认为‘夫礼乐者,夫礼乐者,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理者也。’音乐来源于社会、政治形态及其所制约的情感形态。”[3]创作是一种内心情感因素通过媒介外放的听觉因子。社会因素和音乐因素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相互渗透,而后通过媒介,成为音乐具象体。而以谋生为目的音乐在产生的过程中,社会的审美需求会在客观上对音乐作品的产生起到不可抗拒的作用。审美需求包含共鸣需求、新鲜感需求、娱乐需求等,这种审美需求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能对音乐的创作与表演起到促进,使之与社会受众更加贴近。笔者认为长沙弹词近现展到高潮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审美需求的影响和弹词作品与社会性的成功融合。与很多传统曲艺发展一样,长沙弹词流动卖艺起家。早期“打街”卖艺的流动性,影响了长沙弹词创作与表演的进步。首先因为流动性讲究的是短时间效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长时间的品牌积累,并且同一作品的新鲜感,由于受到空间影响,会最大限度的延长,这使得很多长沙弹词表演者创作压力较小,往往是采取“一招鲜吃遍天”的固有表演模式。其次流动性在客观上让长沙弹词的表演者没有条件与时间吸纳社会变化的审美需求。由此可见,流动性会给很多艺术形式的发展进步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这也是宋代出现“勾栏瓦肆”,各种曲艺戏曲表演有了固定场所之后,很多戏曲曲艺表演开始发展成熟的一个原因。30年代长沙弹词进入茶楼酒馆卖艺,有了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这让长沙弹词艺人有了时间与空间来吸取社会审美需求,发展弹词艺术。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长沙弹词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弹词艺人如舒三和、周寿云、彭延昆等,并以艺人为中心,衍生了弹词艺人品牌效应。当时长沙流传着“长沙茶馆数不清,不如彭爹喊两声”,“喊两声”成为了彭延昆老先生的音乐品牌,很多人就冲着“喊两声”而去。彭老先生回忆,他在茶馆唱长沙弹词,热闹时有300多观众来听唱。
三、社会环境与长沙弹词的相互影响
“音乐都是走向社会并作用于社会。这种作用,也不是直接的物理作用,而是通过中介环节的作用。这个中介环节,也是通过人的情感。音乐对人的情感状态产生影响,而人的情感状态将制约人的社会态度、社会行为、社会关系。”[4]音乐对社会的影响与社会对音乐的影响往往是双方面存在,一般不是独立或相对独立存在,社会环境影响了音乐的创作,同时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影响社会听众情感的心理共鸣。中国近现代特殊的历史社会环境,对长沙弹词更深的融入社会生活,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长沙弹词的表演者都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以彭延昆老先生的话来说,过去长沙弹词艺人在社会中是处于下九流的末尾。但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社会环境的变化,让一些知识分子和弹词艺人一起利用长沙弹词这一艺术载体,宣传富国强兵,革命救国的思想。陈天华1903年出版《猛回头》就是以长沙弹词的形式写成。国家的危机,革命的紧迫性,促使了《猛回头》的出现,同时《猛回头》的流传,也将作者的爱国热情传递给其他的听众。这是一个典型的音乐社会学进行式:社会(Society)→音乐(Music)→社会(Society)。类似《猛回头》这类作品的创作,在当时压抑的社会环境下,极大的激发了听众内心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让作为载体的长沙弹词,更深融入听众的社会生活。当然《猛回头》唱本的社会影响,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创作者特殊经历的影响下,情感影响与心理共鸣的范围已经远超长沙弹词的受众区域。但是作为长沙弹词的原有受众地,类似作品使得长沙弹词对社会审美与情感共鸣的更加深刻地融入。社会与音乐的相互促进,让长沙弹词的发展,找到了可靠道路。这时长沙弹词的唱本创作两个创作思路基本成型,首先是传统唱本的完善与发展,其次是融入社会新思想的唱本创作。这种创作思路一直延续至今。传统唱本的改良创作基本是以历史传说、才子佳人故事为主,这也是千百年来社会受众最喜爱的题材之一,这迎合了社会娱乐化的审美需求。如彭延昆老先生2010年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获得“卢浮”银奖的作品《悼潇湘》就是此类。融入社会新思想的唱本创作,在娱乐的同时,还起到了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宣扬优秀道德风尚的作用,这类作品在建国后受到了人民和社会的认可,如1958年湖南省文艺汇演,反映劳动人民新生活的长沙弹词《曹大嫂》荣获二等奖;1959年反映人民新生活的长沙弹词《我们的今天》荣获湖南省盲人文艺汇演一等奖,并发表在全国盲人月刊上。类似作品还有《鲁迅藏稿》、《红军进长沙》、《我们的今天》、《雷锋参军》、《游长沙》等。这类长沙弹词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更加是一种思想的载体,类似于当时各种样板戏对社会的影响,只不过受限于长沙弹词表演的地域性,这种社会影响具有一定局域性。社会性和音乐性的结合,让长沙弹词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台阶。由于审美需求、社会环境、茶楼文化的影响,长沙弹词在近现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长沙民间重要的曲艺形式,甚至在一段时间之内,地位远超现在非常流行的方言相声。在长沙茶馆、庙会等场合,长沙弹词都是曾是大家最喜欢的表演之一。
四、“全球一体化”文化生活的影响
在开始于20世纪的“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很多地方文化受到排挤。曾遂今先生曾在《音乐社会学的基本观念与学科认识》一文中提到“音乐在社会中作横向运动的同时,正在加速地进行社会纵向运动,为此而形成一种如同矩形对角线式的综合运动。这种综合运动表现为一部分音乐的内容、形式、体裁、风格等多方面音乐型态在横向运动的量的积累中,拼命挤压历史的、民间的内容、形式、体裁和风格,最后形成‘地球村’音乐分配在质和量上的不平衡变化。”长沙弹词在改革开放后也受到了同样的挤压。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思想如潮水般涌入;科技革命,让娱乐世界丰富多彩,社会文化环境的急速转变,从社会审美需求、传播途径、教育环境上影响到了长沙弹词,可以说动摇了长沙弹词的生存根本。社会对音乐的审美需求,是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往的社会审美需求是促进长沙弹词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东西文化的碰撞,造成中国社会审美需求的大转变,这种转变比过去几百年的变化都要剧烈,这让如长沙弹词这样的地方曲艺措手不及。在一段时间之内,“高雅音乐”的审美需求被西方古典音乐的替代,市井文化的审美需求,被深受西方音乐影响的本土流行音乐满足。同时在一部分社会审美的观念特别是年轻人的审美观念中,类似长沙弹词这种市井中产生的音乐文化被被带上了“土”的标签。这使得长沙弹词的社会受众群体不断的高龄化,并最终导致社会受众群体的断层。长沙弹词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茶楼酒馆和庙会。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娱乐生活的丰富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长沙的茶楼文化的逐渐衰落,庙会已经消失在长沙的社会生活中。取而代之的是酒吧、歌厅、电影院等娱乐方式。这也让原本就岌岌可危的长沙弹词生存举步维艰。而在教育上,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对于长沙弹词这类地方曲艺,基本没有审美需求的培养。这一定程度造成了这类传统艺术审美的一些缺失,长沙弹词也失去了被下一代所了解的机会。笔者曾于2012年10月通过朋友在长沙市第11中学与长沙市艺校附近发放问卷,小范围调查关于长沙弹词的认知情况。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学校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学生都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长沙市11中是以艺考闻名的特色中学,长沙市艺校是中专性质的艺术中学。首先笔者认为作为长沙未来音乐界的生力军,他们对长沙弹词的接受度更具有代表性;其次这里的学生都进行过系统的音乐训练,不是完全的门外汉,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更容易接受这一传统文化。
五、结语
追忆彭延昆老先生,遥想街头巷尾、茶楼酒馆传出的长沙弹词,古老而悠远。长沙弹词从四个流派争雄,到只剩彭老一人,再到彭老入土为安。长沙弹词的遭遇让人不胜唏嘘。对于长沙弹词的传承,彭老曾对笔者说过“失传就失传吧”这样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的话语。但即使长沙弹词找到合适传人,长沙弹词的发展能比现在更好吗?中国有成千上万种民间传统技艺,长沙弹词只是其中的一种。它们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笔者还是很羡慕日本的传统音乐艺术家。日本筝、三味线、尺八、能乐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依然活跃在文化市场,很多传统艺术家受欢迎程度比肩流行乐明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日本在吸收西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时,保留了一点民族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断滋养社会审美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保留了传统音乐生存的土壤。希望在长沙弹词之后,更多的中国文化能够吸取教训,在新时代重放光芒。
参考文献:
[1]“长沙老茶馆的市井文化,一个时代的生活写照”搜狐网2016年4月11日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的基本观念与学科认识[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3):28-35.
[3]曾遂今.音乐社会学的基本观念与学科认识[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3):28-35.
[4]曾遂今.音乐社会学的基本观念与学科认识[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3):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