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口社会学下人口老龄化成因解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口社会学下人口老龄化成因解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人口社会学下人口老龄化成因解析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黑龙江省经历了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由人口净迁入转变为人口净迁出的变化过程。黑龙江省的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迁移形成了当前的黑龙江省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过程,是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从人口社会学角度解析,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对黑龙江省的人口再生产过程和人口迁移产生了深远影响,是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人口老龄化已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黑龙江作为人口老龄化较严重的省份,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针对黑龙江省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扶持性建设政策和生育政策,发展黑龙江地方经济,吸引青年人才,提升家庭再生育的能力与空间,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同时黑龙江省应该把握住国家政策,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势,开拓思路发展经济,同国家一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关键词]黑龙江;人口老龄化;人口社会学

一、黑龙江省的人口再生产

人类世代更替、繁衍生息,人口的再生产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黑龙江省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分析黑龙江省人口再生产过程,明晰黑龙江省人口发展状况,进而探析人口老龄化原因。(一)人口出生率当前的人口老龄化是过去数十年在经济社会影响下人口发展的结果。其中,人口出生率的增减是影响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2016①和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人口高出生率阶段(1954—1965年)。1954—1958年黑龙江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人口生育高峰,5年间共出生253.5万人,出生率均在33‰以上,最高年份出生率为43.36‰。1959—1961年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仍在27.26‰以上,1954—1961年共出生人口410.1万人[4]118。1962年出生率为35.46‰,1965年出生率为40‰。1954—1965年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具有较高的出生率,新生儿数量多,人口规模迅速增大。而这一阶段出生的人到2018年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彼时持续的高出生率加剧了当今的人口老龄化。

2.人口出生率锐减阶段(1966—1980年)。1966—1973年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均在29.13‰以上,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生育高峰。之后,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锐减,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4.80‰锐减至1980年的13.49‰。而这一阶段虽然出生率锐减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新生儿数量依然较多,此阶段出生的人时至今日正是社会的主力军,对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人口出生率锐减意味着人口增速减慢,所以上述积极作用是有限的。

3.人口出生率小幅回升阶段(1980—1990年)。1980年出生率为13.49‰、1985年出生率为15.04‰、1990年出生率为18.11‰,数据不具有连续性,但从数据依然可见,这个阶段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小幅回升,从13.49‰提高至18.11‰,但是增幅较小,相比于前两个阶段的出生率相差甚远。这个阶段出生的人到现在也已是步入社会工作数年的青年,青年数量较少对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很不利,同时也加剧了黑龙江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

4.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阶段(1990—2016年)。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数据,1990年之后的人口出生率统计数据具有连续性,更能体现人口出生率的持续变化趋势,1990—1999年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始终保持在10‰以上,2000年以后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亦呈现下降趋势,人口出生率开始跌破10‰,2015年人口出生率达到195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有6‰,2016年人口出生率稍有所提升也只有6.12‰。2000年以后黑龙江省每一年的出生率都低于当年全国人口出生率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其他人口出生率较高的省份如海南、安徽、浙江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二)人口死亡率

人口死亡率的增减也是影响人口规模及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之一。1957年黑龙江省人口死亡率10‰;1962年死亡率8.62‰;1965年死亡率8.00‰。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1970年以后,黑龙江省人口死亡率基本上保持在5‰上下,低死亡率意味着人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相对增多,相对于高死亡率时期,老年人能更长期地处于老龄阶段,从而加剧当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

(三)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趋势和速度的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两者之间的变动情况。当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死亡率低,则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当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死亡率也低时,则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低。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从黑龙江省统计数据来看,1970年后死亡率变化不大,始终在5‰上下波动,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趋势与出生率发展趋势大致相同。由于1957—1965年黑龙江省处于人口高出生率阶段,这个阶段自然增长率较高,并呈现增长趋势,人口规模显著增大;1966—1980年人口出生率锐减阶段,这个阶段自然增长率锐减,人口增长缓慢;1980—1990年人口出生率小幅回升阶段,这个阶段自然增长率小幅回升,人口增速提高;1990—2016年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阶段,这个阶段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2015年、2016年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全国仅有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值,而黑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全国最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进一步加快了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速度。综上所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龙江省在“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态势下,出现过两次生育高峰,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增,全省人口迅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年龄人口已步入老年,生育高峰时期的那部分庞大人群也开始陆续进入老年。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口增速减慢,近两年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中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大降低。综合以上因素,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形成有充分理由。

二、黑龙江省的省际人口迁移

除了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变动外,省际的人口迁移对黑龙江省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也产生巨大影响。笔者查阅了《黑龙江省志》《黑龙江大百科全书》等图书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黑龙江省省际人口迁移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黑龙江省人口净迁入阶段(1949—1982年)

通过资料查阅与分析,1949年至1982年为黑龙江省人口净迁入阶段,根据净迁入的程度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两次高峰、一次低谷三个时期。1.1949—1961年,是外省人口迁入黑龙江省的第一次高峰时期。这12年间,净迁入人口总数达510.1万人,年均迁入42.5万人。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移入了大批农民和集体转业官兵开垦荒地,建设新的农业用地;同时国家还从内地抽调大批人员及其家属参加黑龙江省的工业基地建设[4]134-135。2.1962—1968年,是外省人口迁入黑龙江省的低谷时期。这7年间,净迁入人口总数仅为10.3万人,年均迁入1.47万人。这主要是迁入黑龙江省的人口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导致部分人口返乡回程,造成了黑龙江省阶段性的迁入人口少、迁出人口多。1964年,大兴安岭地区进行第二次开发建设,在国家部署下,林业部、铁道部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开发会战。综合以上情况,1962—1968年黑龙江省净迁入处于低谷时期。3.1969—1982年,是外省人口迁入黑龙江省的第二次高峰时期。这14年间,净迁入人口达256.9万人,其中年净迁入人口最多的1969年为40.8万人,1971年为35.9万人,年平均净迁入人口18.35万人。主要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期,是外省知识青年大量迁入与迁出时期,前期是外省知识青年集中迁入,后期是外省知识青年的陆续迁出。根据统计年鉴资料显示,1980—1982年的3年期间,在户籍统计上,黑龙江省的省际迁移人口表现为净迁出,而根据实际测算,黑龙江省依然处于净迁入阶段。1949—1982年,黑龙江省的人口净迁入与这一时期的人口出生率有明显的关联。黑龙江省表现出较高的人口出生率,最高时人口出生率基本维持在43.36‰,最低时也有13.49‰。这一时期迁入黑龙江省的多为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青壮年,到了适婚年龄结婚生子,从而提高了黑龙江省的人口出生率。

(二)黑龙江省人口净迁出阶段(1982年至今)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后,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发生了逆转,黑龙江省人口迁移由人口净迁入转变为人口净迁出。1980—1989年,黑龙江省出现移民迁回原籍的净迁出潮,十年净迁出人口72万人,平均每年迁出7.2万人。1990—1999年,净迁出人口23万人,平均每年迁出2.3万人,这个时期黑龙江省人口迁出比较平缓。主要是由于外省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不仅吸引了以前迁入黑龙江省的部分人口返迁原籍或迁往其他省份,而且也吸引了黑龙江省的科技人员向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迁移,同时返迁原籍的离退休人员和农村老年人也日益增多,故省际的迁出大于迁入[5]139-141。2000—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净迁出126万人,年均迁出12.6万人;2011—2015年,黑龙江省平均每年迁出人口为6.92万人。这十几年间,黑龙江省人口流动较活跃。调查数据显示,黑龙江省迁到省外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占80%以上,流出人口规模大且年龄轻,这也加剧了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1982年至今,黑龙江省持续下降的生育率与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时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其他省份借此机会充分发展自身经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缓慢,导致黑龙江省年轻劳动力纷纷迁入到其他省份,进而导致了人口出生率的持续走低。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黑龙江省的人口再生产过程和省际人口迁移等人口因素是当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

三、从人口社会学视角解析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

人口社会学强调社会变迁中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过程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5]。人口社会学从社会变量和人口变量的相互关系中,探讨社会发展对人口过程的影响,研究人口变化造成社会发展的后果。从人口社会学视角,探讨黑龙江省社会变迁对人口变迁的影响,从而发掘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1949年至今,黑龙江省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从人口净迁入到人口净迁出,都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

(一)国家政策因素

1.开发建设政策的实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在黑龙江省建设了大规模的重点经济项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在黑龙江省建设了115个大型企业,其中有全国重点项目22项。因为项目建设需要,国家有计划地、分批地迁入移民,吸纳了大量青壮年迁移人口。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黑龙江省被列为国家重点省份,许多大型企业建在黑龙江省;还有一部分是自发迁入黑龙江省的人口[4]118。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79年7月,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中国南方沿海城市陆续发展起来,需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参与经济发展建设,而这一时期黑龙江省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1982年以后很多年轻劳动力迁出黑龙江省。2.生育政策的实行。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使得黑龙江省的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也随之下降。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黑龙江省黑土地养人等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人口死亡率低,人口的平均寿命增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落实,控制了人口的出生率,黑龙江省人口再生产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出生率有小幅上升,但由于养育成本的增大、人们生育意愿的改变,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持续多年的低生育水平状态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6]。而该政策的实施目前来看对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的影响甚微,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2015年达到历史最低仅为6‰,2016年黑龙江省的人口出生率略有提高为6.12‰。1949年以来,受国家建设性政策的影响,黑龙江省当年大量的年轻移民以及较高的人口出生率为当前人口快速老龄化埋下了伏笔,改革开放后青壮年人口的迁出以及生育政策带来的低出生率对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又起到了加速作用,综合以上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黑龙江省独具其地区特色的人口老龄化。

(二)经济发展因素

伴随着国家各项发展政策的实施,我国表现出地区经济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三十多年里,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迅速,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工业建设刺激了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从而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净迁入。黑龙江省“地广人稀,人口较易生存;农业生产仍以手工劳动为主,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故人口的出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4]120。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迁入(年轻人口为主)较多,出生率较高,并不存在老龄化问题,但是却为当前的人口老龄化埋下伏笔。改革开放以来,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相关制度安排下,东部沿海区域成功发展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劳动力流入东部沿海区域[7]。黑龙江省此时作为经济发展缓慢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迁出较多,这一时期人口的迁出,加重了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人口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往往具有一定的偏好性,人们(年轻人为主)往往希望迁移至经济发展好的省份城市,可见,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进而影响人口老龄化。当前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相对于过去的几十年,此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最快、最猛、最好的时期,然而人口出生率并没有提升,“中国已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生育意愿。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成本的高企给生育率带来巨大的下行压力”[8],经济高速发展并没有提高人口出生率。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竞争性相对于其他省份要低很多,也就是说社会竞争对黑龙江省低生育率影响不大,养育成本是人们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相对于其他省份经济发展好,人口出生率较高。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人口迁移是影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三)地理环境因素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黑龙江省属温带季风性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暖多雨,秋季温差较大,冬季寒冷漫长。黑龙江省拥有世界公认的黑土带、大豆带、玉米带和奶牛带,非常适合发展粮食产业和畜牧业。同时,黑龙江省是中国第一森林工业基地,矿产资源在中国名列前茅。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黑龙江地理环境因素使之成为农业大省、林业大省、重工业大省,而这些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地、精细化地开发,所以在当前阶段并不能带来高额利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容易带来高额利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加入高新技术产业大军,而高新技术产业往往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黑龙江省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气温较低,也不利于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黑龙江省人口的净迁出。总之,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是对人口状况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1949年至今,黑龙江省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即改革开放前后人口“一进一出”;黑龙江省的人口再生产过程,即人口出生率的“由高到低”,对黑龙江省人口结构形成的影响已经显现。目前黑龙江省老年人口数量激增,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直接来看是人口发展演变的结果,根本来看是国家政策、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黑龙江省当前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青壮年劳动力缺失,势必会制约了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人口社会学角度解析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原因,黑龙江省人口再生产过程和人口迁移过程中形成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过程是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而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对黑龙江省的人口再生产和人口变迁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在于实现适度生育和青壮年人口的迁入。面对当前严峻的人口形势,一方面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针对黑龙江省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扶持性建设政策和生育政策,发展黑龙江地方经济,吸引青年人才,提升、拓展家庭再生育的能力与空间,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黑龙江省应该把握住国家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势,开拓思路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到2050年老年人将占我国总人口约三分之一[EB/OL].(2018-07-19)[2018-08-08].中国政府网.

[2]黑龙江省统计局.新形势下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研究[EB/OL].(2017-12-01)[2018-08-09].

[3]边际.黑龙江养老金告急:东北“留人”更急[N].新京报,2017-12-01(A02).

[4]黑龙江省志(第七十五卷)•人口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佟欣.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茆长宝,穆光宗.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少子化[J].人口学刊,2018,(4):22.

[7]赵晓阳,赵宏磊,张琦.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西部十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76.

[8]吴帆.欧洲家庭政策与生育率变化———兼论中国低生育率陷阱的风险[J].社会学研究,2016,(1):68.

作者:巨慧慧 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信息中心《学术交流》编辑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