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会学下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会学下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社会学下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研究

摘要:2014年国家启动了以“一年两考”为主要特点的高考外语考试改革,探索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缓解学生对考试的压力。本文首先分析了语言测试社会性研究的理论框架。然后从高考外语考试使用及其影响的社会性、高考外语考试研发的社会性、高考外语考试标准的社会性三个维度来探讨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社会属性。通过研究试图找到从社会学视角研究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社会属性的路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社会学;高考;外语考试;改革

一、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现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提出了“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实际上蕴含了考试社会化和多次考试的建议,需要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逐渐推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提出“探索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国务院(国发〔2014〕35号)在“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中提出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在“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中提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从以上关于高考综合改革的国家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有关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方向:考试社会化、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外语一年多考或两考。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其中关于高考外语考试改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试图最大程度地降低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减缓考生对考试的焦虑,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但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二、语言测试社会性研究理论框架

半个世纪以来,语言测试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重点从提高测试的信度,改进测试效度,到关注测试的反拨效应。杨惠中(2007)指出一项好的考试还应当对教学有好的反拨作用,对社会有好的影响。近年来语言测试界开始转向语言测试的社会应用,即研究语言测试的社会性(或称为“社会维度”)。从考试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决定考试社会权重的因素常常超出语言测试工作者的控制范围,尤其是当考试成为一种体现政策的工具的时候,此时改进考试后效需要更高层次的决策,包括考试各相关方的正确对待。巴克曼(Bachman)提出了一系列语言测试理论框架,如语言能力模型(Bachman,1990)、语言使用框架(Bachman&Palmer,1996)、测试有用性框架(Bachman&Palmer,1996)、测试使用论证框架(Bachman,2003,2005)。巴克曼将测试有用性模型发展为检验测评结果解释和测评使用合理性的理论测试使用论证框架(AssessmentUseArgument,AUA),该框架成为指导语言测试开发与使用的重要依据。AUA有两个主要用途:指导测试开发和指导测试使用。AUA框架涵盖了测试有用性模型的主要内容,测试有用性的六个要素(信度、构念效度、真实性、互动性、影响和可行性)构成测评使用论证各种主张(测试表现、测试分数、解释、决策、效果)所依赖的理据,各构成要素以支持各种主张的理据关联成有机整体。AUA框架认为,对一个已有的考试体系来说,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顺序来进行测试有用性论证,也就是从考生的测评表现到考试所带来的社会效果的顺序来论证其有用性。而对于开发一个新的考试体系或改革一个新的考试体系,应该采用自上而下的顺序,也就是首先要论证考试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对现有的高考进行综合改革,特别是对实行一年多考或两考的外语高考改革来说,首先就要论证改革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如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以及对社会、学校和家长所带来的影响。杨惠中(2015)从系统论的角度指出,测试、教学和测试结果的使用构成一个系统,要发挥系统的作用,三者必须协调。实际上三者是不同的过程,虽然密切相关,但毕竟不是同一回事,应当区分开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只有各方正确处理好各自的关系,做到有效测试、有效教学、有效使用,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解决之道,取得整个系统的最佳效果。辜向东等(2015)通过对访谈录的解析《语言评测季刊》(LanguageAssessmentQuarterly,LAQ)十年(2004—2013)名家访谈录,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阐释了语言测试的社会属性:1.语言测试标准的社会性;2.语言测试研发的社会性;3.语言测试使用及其影响的社会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测试的社会性问题对我国语言测试研究与实践的启示。这三个维度包括了考试的每一个流程:制定语言测试标准、研发语言测试和语言测试的使用及其影响,在每一个流程中都要研究其社会性。本文主要依据以上社会性研究理论框架,从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社会属性的三个维度来探讨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社会属性:高考外语考试使用及其影响的社会性;高考外语考试研发的社会性;高考外语考试标准的社会性。

三、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社会性

高考外语考试是一个大规模的、高风险的语言测试,测试成绩往往影响考生的未来,具有极强的社会性。以一年两考为主要特点的高考外语考试改革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都要加以透彻的研究,才能减少改革必然会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

(一)高考外语考试使用及其影响的社会性

1.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公平性高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风险考试,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共940万人左右,背后牵涉到近千万的家庭。考试成绩甚至会改变考生命运,特别是对于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的考生。因此,高考外语改革的公平性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的语言测试界,关于测试公平性研究的理论探索很少,而相关的实证研究也主要是围绕考题对于不同考生群体的差异效应,即DIF(DifferentialItemFunctioning,试题差异作用)研究展开(范劲松,2014)。李清华(2016)认为基于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考试的公平性分为“测量公平性”和“社会公平性”。前者是效度的一部分,其检验属于开发者的效度验证;后者是社会问题,其检验应由测试使用者负责。因此关于高考外语考试公平性验证框架应该包括考试的开发者和使用者。从测量公平性的角度来看,在试题设计上,题目或题型不能有利于部分地区或民族的考生,两次考试的题型保持一致,难度要尽量保持相同;在考试施测时,考场环境不会影响考生的作答、听力播放设备要保持良好状态;在分数评定时,评分员的评分要保持内部和外部的一致性;分数解释时,要对两次考试分数进行等值处理;这样才能为高校考试招生管理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预期的后效。但从社会公平性的角度来看,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预期社会效果和实际社会效果并不一定一致,需要加以深入研究,找出原因。2.高考外语考试改革对教学的反拨效应一项大规模、高风险的考试改革除了首要关注考试的公平性外,还要关注考试对教学的影响,也就是高考外语考试改革要对高中外语教学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反拨效应。否则就会对学校的外语教学的开展、教师的外语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外语学习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改革就难以取得想要的目的和效果。这次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初衷就是通过“一年两考”改变传统上“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通过改革高考外语考试的题型促进高中外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在把浙江和上海的考试改革推广到全国前,要对高考外语考试对高中外语教学的反拨效应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1)“一年两考”对北京高中外语教学的反拨效应有什么特征?(2)“一年两考”政策是否减轻了考生的负担?(3)什么外语测试题型更能促进积极的反拨效应,并适用于“一年两考”的外语考试?根据高考外语考试改革对教学的反拨效应的形成过程模型,高考外语考试改革通过影响教师、学生和家长、学校和管理部门的教学信念、规范信念、控制信念,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产生社会压力、影响管理部门的实施能力,最终影响教学决策和教学行为。

(二)高考外语考试研发的社会性

高考外语考试这样的大规模、高风险考试往往实行全国或各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方式,然而由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较大,考生的性别、专业、经历、文化及民族背景等差异可能对测试的公平性形成挑战(辜向东,2015)。除了在技术层面要通过多层面Rasch模型、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对考试进行偏差检验,对高考外语“一年两考”的分数等值处理,从而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还要制定我国的语言测试道德准则及行为准则以规范和指导测试工作者的职责和行为,避免试题本身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考生在考试材料选择和题项设置方面有“偏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提出“探索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高考外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就是对改革的响应。因此,需要在时机成熟时推动语言测试社会化,使其适应社会发展及人才选拔的需求,将考试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三)高考外语考试标准的社会性

国务院(国发〔2014〕35号)“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中提出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欧洲语言共同框架(CommonEuropeanFrameworkReferenceforLanguage,CEFR)影响的扩大及我国语言教学和测试的发展,关于建立我国语言能力等级共同量表的问题引起语言测试界的重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必须基于中国国情制定,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特殊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合我国学生、教师、考试机构等各类使用者,有利于我国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评发展。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制目的是服务于我国英语教育事业,因而描述语需最广泛地覆盖中国英语学习者日常及英语教学需求,只有源于中国学习者日常生活的典型活动和相应能力描述才能真正实现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目的(刘建达,彭川,2017)。

四、结语

2014年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外语考试改革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外语考试首次实现“一年两考”,目的是要打破原来“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缓解学生对考试的压力,增加新题型,上海高考外语考试增加口语测试等,试图改变中学外语教学过分重视书面语,忽视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但高考是一个大规模、高风险的考试,“一年两考”为典型代表的高考外语考试改革在中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有些影响会超出改革设计的初衷,甚至会对中学外语教学,学校、社会和家长对考试的认知产生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这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加以研究,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法。

作者:吴宗酉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