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会服务职能现状及路径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会服务职能现状及路径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社会服务职能现状及路径探析

摘要: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四大主要职能之一。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加快了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也提升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新时期,地方高校应树立主动服务社会的理念,从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上建立高起点,通过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建立科研与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实现地方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路径

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知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提出的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增长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内生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1],技术的获取和进步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2]。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的四大主要职能。社会要发展,就要有高等教育做后盾。一个区域的发展,更要有教育的支持。

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

学校各项职能的产生跟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研究高校的职能需要研究其在各阶段的历史,它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我国的大学职能的演变经历了由单一人才培养功能到多元功能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具体如下。

(一)一元时期中国古代大学的职能以人才培养为主,这种人才的培养具有鲜明的“为国举才”的政治目的,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正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在一元时期,中国古代大学培养的是“仁德的君子”“德才兼备的人”[3],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进入仕途,为统治阶层实施仁政进而改善民生。此时,书院制是影响力最大的教育机构。

(二)二元与三元初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废除,受洋务运动先期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清政府中有识之士主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为国家“自强”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的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思想逐步进入大学职能。进入民国后,1929年4月颁布的《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对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进行了法律规定。从而,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萌芽已产生。

(三)三元发展期建国后,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兼具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特别是1961年国家颁布的“高教60条”,对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做出了详细阐述和明确规定。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确立了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四)三元深化与四元初期20世纪90年代末,199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职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2020年)》中阐明了有关大学职能的重要思想,明确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2011年,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就标志着我国高校在新时期需要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项基本职能。

二、地方高校与应用型高校、区域经济社会的关系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高校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属性。通常情况下,地方高校经费来源于省级或省级以下地方财政,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高等院校[4]。从高校的职能角度和人才的社会需求角度,高校分为三类,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和技能型高校。其中,应用型高校则重点强调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注重专业型人才和在行业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地方性、服务性和融合性三方面典型特征[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提出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标志着国家层面开始对高校转型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大多数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办学方向转变已成为共识[6]。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在分类指导原则下,地方高校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是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快速响应。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应用型也要加强一流本科建设”,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高水平建设搭建了舞台。区域经济,通常是指一定活动区域或范围内的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荷兰蒂尔堡大学经济地理学教授罗伊•拉坦在谈到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关系时指出,“大学和区域经济之间会存在一个合作共赢的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会不断地为大学提供新的学生和大量的资金,而大学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则会给区域产业提供发展动力和人力资本,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7]。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服务,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负有特殊的责任。

三、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现状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上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脱节,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一)社会服务理念尚未重视虽然地方高校在不断扩大办学自主权,但是在思想观念上依然相对保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究其原因,两个方面:一是地方高校仍然没有跳出追求“贪大”“求全”的模式,一味地将规模效益和提升办学层次放在首位,忽略了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忽视了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二是教师的社会服务理念比较淡化。大多数教师关注形而上的材料,注重课题的申报与层次、科研经费的多少、的数量和质量、获奖成果的数量和等级,等等,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缺乏重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方面能力有限以及教学任务重等客观因素导致社会服务热情不高。

(二)社会服务存在功利主义倾向社会服务存在功利主义倾向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是目前对社会服务的考核主要看重合作经费和到账经费的多少,无疑将社会服务同创收划上等号,潜移默化导致高校在服务社会中追求表面上的急功近利,忽视科研创新内在作用。二是部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缺乏持续性,没有长远计划,看重短期收益,进而影响服务质量和校企的长远利益。三是职称评审导向问题,教师更愿意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挤出一点时间用于和申报项目上,轻视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看不起横向合作,功利主义思想明显。

(三)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存在矛盾高校的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尚存在矛盾关系,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一是部分高校在要求教师主动服务社会时,没有从顶层设计高校的各个职能,忽视了较多的社会服务任务对教学任务的冲击。二是高校教师在实施社会服务时,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奖励制度的缺失,导致部分教师社会服务过程中缺乏获得感,间接影响教学热情。三是还存在部分教师长期只重视教学,不从事社会服务,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工程应用案例,对新技术的了解逐步滞后,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社会服务与区域社会需求不对应由于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受到自身的定位、师资水平、专业结构等制约,社会服务广度和深度仍有限。一是多数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还面临着自身发展壮大的问题,尚未跟随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专业结构,缺乏高层次师资储备和足够的科研机构,社会服务的前提条件缺失。二是在资源相对贫瘠的地区,相当的企业在技术改进过程中面临众多技术问题,对地方高校的期望值较高,然而上述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些企业并未得到预期的服务效果。三是,部分高校及教师,盲目开展力所不能及的社会服务项目,对高校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四、优化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有效路径

南通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办学历史短,专业结构优化尚在进行,科研基础相对薄弱,但是,学校历来重视社会服务,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措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用社会服务能力来检验办学水平,初步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特色。

(一)明确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服务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和关键问题是办学理念。在新产业革命和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地方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使命。办学理念决定人才培养模式。南通理工学院坚持“真心办学、良心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将“校企融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模式,从顶层设计上确立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学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科学研究等办学活动紧紧围绕“如何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主题,特别是“如何服务好区域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而展开。建校之初,就设立了“产教研合作委员会”和服务地方办公室,搭建校地、校企、校校之间互动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引导师生为地方科技进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技术推广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二)完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2019年10月,教育部发文《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指出:“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8]根据《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南通理工学院综合考虑自身定位、区域产业实情和人才需求类型重点围绕海洋工程、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优势产业和成长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内涵提升,建立“新工科”,设置了机器人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设置3D打印方向。建立或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不断接受新技术,密切跟踪企业的升级改造,将新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的发展、地方的需求和企业的革新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构建科研与产业化服务体系科研作为教学与生产的桥梁,一方面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水平提高,是高校实现服务社会价值的有力保障,从而达到“以科研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效果。南通理工学院建立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与产业化服务体系,制定和完善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实施细则》《校企共建科技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关于深化科研与服务地方工作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科研与服务地方工作改革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从科研服务地方、科研反哺教学两个方面推进科研与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技术和市场互动机制,促进技术和高校教师在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流动,使得高校教师能够快速地了解市场需求,进而高效地创造出市场需要的科研成果。通过建立省市级“科技园”,孵化了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微电子等产业领域的初创企业、小微企业,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四)制定激励政策高校要建立深化科研与服务地方改革的制度,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快速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支持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改革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办法,为教师潜心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工作氛围。南通理工学院发挥民办机制体制优势,针对在社会服务工作中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政策支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教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奖励与教学类获奖奖励办法》《专利工作管理办法》《期权奖励办法》《科研与服务地方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暂行办法》《“双师双能”教师资格认定及考核管理办法》等,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所有横向项目一律不收取管理费;科研与服务地方工作突出的,给予期权奖励;完善有利于科技研发的人事管理制度,施行职称低职高聘制度,凡主持企业横向课题(实际到账60万以上)或者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对象,并与企业开展实际工作的教师,讲师满3年,已具备副教授职称评定条件,可聘为副教授(或其他副高职称);职务发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可提取不低于转移转化净收入的60%,奖励给成果主要贡献者及为成果转移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等等。

五、结论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双方的长远发展,地方高校“有为才会有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社会服务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契合度,提升高校的社会贡献度和满意度,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企业在社会服务中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社会服务不仅需要高校在理念、制度和举措上重视和推进,需要高校的管理者从战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更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企业的认可与支持,只有政府、高校和企业成为发展共同体,才能实现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0.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4]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5]魏中林.面向2035的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J].高教探索,2019,(11).

[6]陈光磊,张婕.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19-09-29)[2020-02-15]

作者:孙健华 顾海 吴国庆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