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影钢的琴文本社会学解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影钢的琴文本社会学解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电影钢的琴文本社会学解析

的确,“远景”的镜头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场景的原貌,它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人与事,往昔的“繁荣”只能存活于人们记忆中,而现在“寂寞”却历历在目,这种“真实”的时空距离将现实与心理的印象放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如:影片中用“长镜头”来表现主人公陈桂林带着女友淑娴骑着单车经过街道,人物与不断前行的街道融为一体。此时,主人公与观众的距离渐渐拉远,让观众觉得这是一个即将消逝的“场景”,这些慢慢出现的、却毫无个性的“小人物”即将和工厂、传统的经济体制一起被人们遗忘和丢弃。可见,“远景”与“长镜头”的大量运用一方面让观众与影片中人物的存在环境保持“距离”,突出“环境”与“人物”形成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也让影片中人物的此在、往昔与未来形成时空的对比,产生“审美距离”,表现出人物与场景的“落寞”之感。就影片的画面色彩来说,电影《钢的琴》采用了“暗色调”来构图,这一色彩充分体现出人物“孤寂”的内心世界。他们是一群被人遗忘的“下岗工人”,为了生计不得不改行从事各种行业,有卖猪的、开乐团的、修锁的、收废铁的等。在影片中,大家围坐在“倒挂猪”旁,整个画面暗淡无光,小小的面包车后座被挤得透不过气,而那“倒挂猪”却占据了整个中心位置。兄弟们或缩着脖子,或弯着腰,或半蹲着腿,身体被挤压变形,就像“倒挂猪”一样“我为鱼肉,人为刀俎”。兄弟们激昂的歌声,表露出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被人宰割”的残酷现实却无法改变,这极大地表露出“小人物”内心的苦楚与无奈。

就影片的意象呈现来说,我们发现“烟囱”“屋檐”“机器”“钢琴”等富有丰富的象征意味。“象征,是使一部影片拥有多层意指的基本生产方式。运用象征能够启发观众的地方远比简单看到的明显内容多得多。”[1]158在影片中,巨大的“烟囱”是计划经济时代国企的标志性建筑,它耸立云天,象征着曾经的繁荣与兴盛。它不仅构成了影片人物的“集体意识”,成为他们曾经生活的缩影,而且负载着几代人的“集体想象”,镌刻着工人们的集体智慧与辛勤汗水。但这样一个“精神支柱”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变而不得不停止发挥其“历史使命”,在寂寞中拉下帷幕,只听着一声“轰”的响声,它将在蘑菇云的灰尘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屋檐”就像展翅飞翔的小鸟出现在影片的前后,它由两部分构成,一边完好无损,另一边破旧不堪,一边能够遮风挡雨,另一边却漏洞百出。前者象征着幸福美好,后者象征着贫苦潦倒,这表明了陈桂林和他妻子的两种生活状态和人生境遇。“钢琴”是影片着力表现的“意象”,它本是可以弹奏优美乐音的乐器,却披上了“钢”的物质外壳,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正是影片着力追求的生活境界。因此,女儿的心愿、兄弟们对音乐的热爱、铸造“钢的琴”中兄弟情谊,柔化了“钢”的坚实。

在电影《钢的琴》中,贯穿了以“情感”为核心和以“利益”为核心的两套话语体系。作为话语主体的“小人物”纠结于这两套对立的话语体系,其内心的矛盾与影片“孤寂”的情感氛围相一致。以“情感”为核心的话语体系由烟囱、工厂、团结、真实、精神、理想、浪漫等一系列词汇序列构成,它与计划经济所带来的稳定、本分、老实、安于现状、团结一致、精益求精相一致,这一精神充分体现在陈桂林和他的兄弟们全力以赴制造“钢的琴”这一行动中。为了铸造“钢的琴”以挽回女儿陈小元抚养权,陈桂林请来兄弟们帮忙制造“钢的琴”。他们盛情邀请老工程师进行总设计,大家集思广益,分工合作,使出看家本领,投入到这一“宏大”的工程中。他们以前从未铸造过“钢的琴”,这不仅是对他们能力与情感的挑战,而且也是让他们重温过去的工友生活,以一种“怀旧”的心态来回忆过去。对于这些生在工厂,长在国企的工人们来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活虽然离现实越来越远了,但这种生活在“距离”中却产生了“美”,产生了“情感”,是一段充满“真诚”与“情意”的集体生活。在曾经战斗过的厂房里,这些铁打的汉子拿起以前的工具,载歌载舞,享受着久违的兄弟情谊。破厂房、旧机器、旧围墙、大烟囱这些过去生活的印记,虽“面目全非”,却“情真意切”,这是理想与情感寄托的地方,也是未来生活的动力来源。

与之相反的话语体系则以“利益”为核心,由现实、金钱、物质、虚假等一系列词汇构成。陈桂林的妻子小菊恰是这一话语体系的表述者与履行者,她跟随一位卖狗皮膏药的商人离开家庭,几年后回家的她最终选择离婚。影片对她的行为与话语没有过多渲染,但她“高高在上”的姿态却十分鲜明。她着装时尚新颖,与“破败”的情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她回家解除婚姻,要回女儿,理由是她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对于陈桂林来说,这无疑是个“晴天霹雳”,他不能放弃女儿,希望为女儿铸造一个“钢的琴”来感化孩子、留住孩子。但,现实终归是残酷无情。法律将女儿判给妻子小菊,一位“虚假”且为“利益”不顾一切的“母亲”,而“穷困潦倒”且“真心诚意”的父亲却在现实与理想的拉锯战中失败了。显然,以“情感”为核心的话语体系显示出主导地位,成为主人公及主要人物的话语选择,但以“利益”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却代表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主人公及主要人物无法改变现实,最终必然要融入现实生活,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对真实“情感”的坚守。

“小人物”面对现实,但为了理想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以“情感”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影片极力渲染“情感”的真实和可贵,突出父女之情、兄弟之情、男女爱情的“情感”主题,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人世的变化。这种叙事策略试图化解以“利益”为核心这一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性,表明了人们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中重树生活信心的人生姿态。《钢的琴》这部影片虽然笼罩在“悲伤”的氛围中,但主人公陈桂林对女儿始终坚守一份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陈桂林的女儿喜欢弹钢琴,但他由于经济拮据无法购买一架真正的钢琴。他只好带女儿去学校偷偷地学琴,甚至为女儿设计了一架“假钢琴”,他用硬板画出五线谱放在书桌上,惟妙惟肖地模仿出一架“钢琴”让女儿练琴。后来,为了留住女儿,他恳请兄弟们和她一起来铸造一架“钢的琴”。这些情节充分表露出深沉而浓厚的父爱,让观众在平淡如水的叙事中体悟到主人公对人与事的“真诚与真实”。主人公不仅关心自己的女儿,而且也关心自己的老父亲。影片中出现了主人公与老父亲促膝谈心的温馨场景,生活虽然艰苦,但仍旧充满希望。他绕着毛线团,为女儿织毛衣,这本是孩子母亲承担的任务却全部压在陈桂林身上,但他没有怨言,因为女儿、父亲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为了铸造“钢琴”,陈桂林请求他的朋友们来帮忙。一开始大家并不乐意,因为兄弟们都疲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项在他们看来很不切实际的“创举”。但,正是这样的“创举”却让他们重温了往昔的工厂生活,体验了久已“缺失”的兄弟情感。他们分工合作,或设计图纸、或打模具、或冶炼钢材,齐心协力,实现理想。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兄弟之情,不仅仅是父爱和亲情的表达方式,而且也是他们重新认识自我,重树生活信心的一剂良药。陈桂林与淑娴之间的爱情充分体现了影片对“情感”的坚守。他不能给淑娴带来任何物质生活,但她并不在乎,仍选择和他在一起经营乐队,帮他铸造“钢的琴”。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令人倾心的“海誓山盟”。陈桂林说离婚后就娶她,并为她的父母双亲养老送终,这些承诺比不上富足的物质生活,却表露出一颗善良而真诚的心。的确,能经受平淡而艰辛生活历练的情感才能酿成“真爱”的美酒。

面对经济体制的改革,他们不能消沉,只能面对。影片不仅在铸造“钢的琴”中重温“真情”,而且还在“音乐”中保持“审美”的心态,以此消解“利益”为核心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性。影片中,在学校的操场上,雪花漫天飞扬,陈桂林一人坐在钢琴边弹奏乐曲,他在自我建构的音乐世界中抚慰内心孤独,想象“乌托邦”般的音乐世界。铸造“钢的琴”的行动充满了浪漫与理想,主人公感化自己的同时,也用“真情”感化了他人,让他们不再“顺从”生活,疲于生计,而主动“创造”生活。因此,在庆祝“钢的琴”铸造成功的那一天,一段由兄弟们集体创作的西班牙斗牛舞拉开帷幕,在歌舞中表现了他们内心的狂热和饱满的斗志。此时的“音乐”和影片的主题融为一体。可见,“一曲好的配乐常常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要素,通过与影片完美配合的方式发挥着恰到好处的作用。”[2]正如影片之名“钢的琴”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它所演奏出的音乐让人们对生活保持“审美”的姿态,正如蔡贻象所说:“电影是在体现人类丰富多彩的‘自我意识’即文化意识的大海中生成美学意味的。”[3]这里的“自我意识”就是对“利益”意识形态话语的抵制,寻求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的平衡。所以,在影片最后,陈桂林的女儿坐在“钢的琴”边,奏响了一段美妙的乐曲,这象征物质与精神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中获得了提升。(本文作者:喻琴 单位:南昌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