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台词教学中言语与思维训练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在台词教学中,现代诗歌的创作阶段通常以掌握舞台言语的基本表现方法为教学目的,以达到增强学生言语表现力,让他们能够鲜活的恰当地表达文学作品思想感情,展现其意境的效果。文章指出,在创作中恰当地表达出诗歌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绝非单纯的技巧性问题,而应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从作者的言语和思维间的内在联系出发,将此阶段中的言语表达与思维训练重点提出,探讨在创作中更为有效的帮助学生(演员)将作品(作者或角色)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教学途径,使作者精心创作的艺术言语变成学生(演员)发自内心的舞台言语,做到“言必由衷”,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文学分析与演员创作分析的异同,使学生更为扎实地掌握舞台言语分析与创作的方法。
关键词:台词教学;现代诗歌体现;思维与言语
《船在水上》是一首篇幅较短的现代散文诗,是台词教科书《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第二章“舞台语言的基本表现手段”中“练习选材”里的第一篇短文。短文内容如下:船在水上,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遇到困难……风浪考验舵公的胆量,困难试验人的坚强。会驾驭风浪的叫老舵公。能克服困难的才叫战士。很显然,这是一首包含了三个段落的现代散文诗,文章非常短小,在训练上不会给学生带来背诵压力,易于掌握。就这首现代诗的教学目的而言,我们希望学生经过学习能够将作品(作者或角色)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在舞台上恰当地呈现出来,做到“言必由衷”,进而明确文学分析与演员创作分析的异同,并掌握适用于演员分析与创作的方法。这首诗歌是在“舞台语言的基本表现手段”这一章,但我们的教学并没有只围绕重音、停顿、语调等基本体现方法来讲如何“朗诵”。而是赋予这首现代诗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看上去恰恰相反的要求,即学生不能在舞台上“朗诵”这首诗歌。这个阶段避免学生在舞台上“朗诵”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在舞台上真正地展开思考,并通过作品或者是借助作品把自己——创作者本人的思想以及情感传递出来。诚然,朗诵追求的是一种形式美,其腔调注重语言本身的韵律感和平仄关系。我们希望能够以思维与言语训练为基础,再进一步展开言语基本表现手段的技术训练,从而在言语表达上能够呈现出诗歌本身的内容与形式之美。
一、言语表达的创作分析方法
《船在水上》阶段的教学,首先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更有利于表达诗歌作品内涵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挖掘出与诗歌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相符的心境与感悟,并在舞台上运用诗歌将其恰当地体现出来。在课堂上,学生面对不能“朗诵”的要求,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这样的一首现代诗除了“朗诵”还能以其他什么形式呈现,所以就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尝试。学生所做的尝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朗诵。即便教师之前有明确的要求,在刚开始的创作和尝试中,很多学生仍然会不自觉地陷入“朗诵状”。二是简单地在规定情境中演绎。为了摆脱“朗诵”,有些学生开始尝试为自己的创作设计不同的规定情境。这个阶段,学生的呈现形式非常欢乐,甚至显得无厘头。比如,有的是在教育人、有的是摔伤之后的痛苦、有的是临终遗言……表现五花八门,但都在想方设法地“合理”呈现这首诗歌。可是很显然,在以上情境中表达诗歌的内容显得不合时宜,所以感觉搞怪、好笑。三是发现说不出文章里的话。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尝试,学生开始渐渐意识到,作品里的文字并非生活中能说出的话,在任何情境中进行尝试,似乎都不能很恰当地说出这些文字。但又要在舞台上将其呈现出来,而且还不能以“朗诵”的形式,那该怎么办呢?四是回归到作品本身,再分析。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再次回到作品本身,就其主题、基调、段落大意等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这是一篇励志的带有哲理性的短文,用之前的创作方式来呈现显然是与文章基调不符的。五是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反思当自己正在经历某种痛苦的时候(如腿刚摔伤的那一刻),其实是无暇思考如此深刻的哲理的。往往是痛苦已经过去,时过境迁之后,才会有像《船在水上》这样释然的感悟和心理状态,正所谓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六是借助《船在水上》的文字,说出自己的心路历程,把自己的思想感悟通过这篇作品传递给观众。以上,是大部分学生在创作这篇作品时会经历的六个阶段。贯穿这六个阶段的创作学习过程,我们会要求学生对《船在水上》这首作品进行文字上的分析工作。文字分析工作与创作实践工作同步进行,可以发现,随着创作阶段的展开,学生的文字分析工作也会呈现如下几个阶段:一是文学评论式的分析。刚拿到这首作品,很多学生会进行认真的案头工作。查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但遗憾的是,这些都还只是“别人”的分析,摘抄这些现成的分析很难对学生自身的创作实践起到直接的帮助作用。二是事不关己的分析。在这个阶段,有些学生开始意识到演员的分析工作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本身,分析的内容应该是能够帮助演员在舞台上进行创作的。然而,从此时的分析结果看,一些学生分析的内容都还不是与他们本人有关的思考,并不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三是强加于作品的分析。有了以上经验,一些学生开始尝试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分析,可是因为没有对问题真正展开思考,所以该阶段分析出的思想和内容欠缺真实性。四是回顾心路历程,记录下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在《船在水上》前三分之二的学习进程中,很多学生感触最深的是:案头工作分析出的作品内容,对舞台上的创作帮助不大,或者是即便用上了文字分析内容,在创作中也还是感觉别扭。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将分析所得的文字内容转化成为创作者自己的鲜活的思想。案头工作分析出的文章内容还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并没有与自己产生关联,从而无法真正融入学生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角色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和组织角色恰当的内心独白,其实正是要寻找在创作者心中能够与角色产生共鸣的思考过程,使角色的内心独白成为演员真正的思想。如此,才能够相对合理与恰当地创作出角色的言语。众所周知,角色台词是剧作家所提供的角色的思考结果,而演员的工作是要通过结果(角色台词)去组织角色“开口前的心理”。这个“心理”其实不仅仅是角色的,它还是由演员创作出来的,所以同时也应该是演员的,因此所挖掘出的角色的内心独白还应该在演员的心中产生共鸣。《船在水上》这首作品的创作不牵扯其他角色,在创作中,学生自己就是主角,教师提出不能“朗诵”的要求正是希望大家在还没进入角色言语创作阶段的学习时,就能够有意识地将作品中作家的想法与创作者的生活与思考联系起来,从而把自己的、符合文章内涵的感悟表达出来。通过经历前文所提及的这些尝试阶段,学生开始认识到文字分析工作不能纸上谈兵,为了分析而分析,这只是完成作业。分析要与自身相结合,传递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才能真正在舞台上思考起来,从而做到切实为言语表达的创作服务。当“我”与作品产生了联系,找到了共鸣后,才能做到人们常说的“说着别人的话,流着自己的泪。”
二、动机与思想是言语创造的动力与前提
在《船在水上》的教学过程中,还要解决学生在舞台上“为什么说”的问题。在创作实践中,学生可能会听到教师较为“武断”的评价:“你说不出这句话。”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也时常问学生:“你现在在想什么?”“你现在为什么要说这些?”这其实正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在舞台上恰当地说出别人的话:不仅要明确这些话的意思,同时更要知道为什么而说。诚然,无论是《船在水上》这样的诗歌,还是剧本里的台词,都是作者或者剧作家为演员写好的话,并不是演员在生活中发自肺腑要表达的言语。但是,演员的职责之一就是要把别人的话说得像自己要说的话那样自然。这一点是符合生活规律的,艺术从来就不能脱离生活,探讨在戏剧表演艺术中如何将角色言语创作得恰当、符合生活逻辑,我们应该回归生活本身寻找规律。在心理学中,语言产生的过程相当复杂,但是动机和思想却是这复杂的产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首先,语言活动是受目标指引的一种活动。在正常情况下,无论说话还是书写,人的语言活动都要在一定动机的支配下产生。而动机产生的基础是需要(Need)。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认为,人有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被分为图中五个等级(图1)。在这个“金字塔”底层的“生理的需要”是人类的低级需要,塔尖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的高级需要。马斯洛认为,它们无论是低级还是高级,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要,是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原始力量,是人类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②。可以说,它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人们会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努力学习;为了上课不迟到而打车前往;为了获得安静的环境而说:“嘘,请小声点,谢谢!”一个长期的行为、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都由动机作为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通常情况下,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话和做事。这里的“缘”和“故”,正是作为动力和源泉的动机。从语言产生的角度来看,同样离不开动机作为动力。人若没有说话的动机,将很难说出有意义的语言来。其次,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还特别说到语言的产生不能脱离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③人类的语言就是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心理学把人类所要表达的思想称作内部语言。这是一种自问自答的不出声音的语言,并不用来与人直接交流。在日常听、说、读、写时,内部语言都会在人们脑海中与这些活动同时发生。内部语言虽不直接用来与人交际,却是人们言语交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成为语言产生的前提。若没有内部语言的参与,人们就不能顺利地进行外部的言语活动。综上,动机和内部语言分别为生活中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动力与前提,演员在戏剧表演的创作中同样不能脱离这两者,需要深刻感悟规定情境和人物关系等与角色创造息息相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炼角色言语的动机、寻找角色的动作,揣摩角色的内心独白,才能创作出目的明确、逻辑清晰的角色言语。《船在水上》的教学目的正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这样的创作方法,让学生在还没有进入人物塑造,没有角色负担的情况下,规定情境也还相对简单的时候,学会寻找自己在舞台上说话的真正动机与思想。学会将作品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内容与创作者本人的生活和感悟联系起来,才能把自己的思想通过作者的文字表达出来。为了说而说,脱离了创作者本人的动机和思想而说出的话,依然不是演员自己真正想表达的言语,所创作出的这些有声的文字仍然是作者的,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
三、思考过程要与文字逻辑一同发展
《船在水上》是一首三段式的现代诗,在创作中,段落的发展应该指导着创作者思想的发展,段落之间不可生硬地衔接。整篇作品虽然仅有60多个字符,但作者仍然把它们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有两句话,第二段有一句话,第三段有两句话。虽然基本每个段落就只有一至两句话,每一段落都有其独立的内容和主旨,但段与段之间依然存在着关联,这就需要学生思想上的发展和补充。通过分析可知,第一段应该是一种看见船在水上这幅景象之后的有感而发,同时联想到自己经受的挫折,从而回到自身进行的反思。第二段,是一种乐观的心态。虽然不断地遇到风浪和困难,但它们其实并不可怕,它们在磨砺人的意志,使人更加勇敢和坚强。第三段,是递进的发展,是一种对自我的激励,只有战胜困难才能获得成功,所以要重新开始积极地生活。三个段落虽然分别有不同的内容,但它们之间是存在逻辑关联的。在创作中不能忽略它们之间的联系,而要寻找创作者思想上的发展与进步,让段落之间的思考过程合理且符合文字逻辑。因此,学生需要根据这篇短文内容的发展脉络,挖掘并组织恰当的思考过程为自己要说出的每个段落的言语提供充分、连贯、合乎逻辑的内心依据。在创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短短的三行话却经常有学生出错。很多学生会在第一句话结束之后为自己设计一个抬头的动作,然而做完这个动作接着说出“人在世上,会不断地遇到困难……”却总是会错词;还有不少学生第一段结束后会站起身去说第二段,可是站起身之后所说的第二段的词也往往容易出现混乱。发生这样的现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这些学生没有把词背熟,但其实这短短三段5句话对于背诵来说根本不成问题。他们正是忽视了段与段之间内心感悟的递进,只想到了设计好的某一个动作而忽略了在心中建立整体的思想脉络。很多学生为了完成排练中所设计的动作,没有为动作和话语找到合理的动机和思想来作依据,一抬头、一起身就“忘记了”后面的词,实则是在为了抬头而抬头、为了起身而起身,心中乏物。正因如此,才应该将这三段话的思想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逻辑上的梳理和连贯。这样才能在明确动机的基础上,顺畅而有机地说出作者所写下的言语。
四、结语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分析不难看出,《船在水上》的学习恰恰是帮助学生学会在舞台上思考的过程。《船在水上》是一个引领大家在文学作品中体味生活、表达感悟的非常好的训练素材,这一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训练中切身认识到从文字出发进行自我梳理,再依托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动机、整合思想,只有使之依照文字中所提供的基调和脉络进行发展,创作者才能在舞台上合理地、恰当地表达作者所提供的言语。通过《船在水上》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在舞台上思考的方法并深刻理解动机与思想在艺术言语创作中的重要性,将为接下去更加顺利地进入角色台词教学搭建过渡的桥梁。当然,《船在水上》的训练可以说是在台词教学中带领大家认识言语与思维之间关系的一个初级阶段,为角色言语创造提供的一块敲门砖。在后续角色言语创造的实践中要想恰当地把握角色的内心独白,鲜活地传递出角色的思想,还需经过更加丰富且相对漫长的创作训练。
作者:来喆 单位: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