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维训练对高职学生社交焦虑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维训练对高职学生社交焦虑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思维训练对高职学生社交焦虑影响

[摘要]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反刍思维、社交焦虑的概念。以此为依据分析积极反刍思维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阐述积极反刍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重点结合高职学生社交焦虑现状,从自我认知、明确优势、资源积累、积极暗示、价值观塑造、情绪调节、挫折面对、正念冥想八大方面探究以积极反刍思维训练缓解高职学生社交焦虑的有效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反刍思维训练;高职学生;社交焦虑;情绪调节

社交焦虑,亦被称为社交交往焦虑,是指个体即将面对或正在进行交往活动过程时出现的紧张、不安、畏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反刍思维,即面对负性事件时个体对事件成因、发展、结果以及对自身情绪反复、被动的思维方式,与个体社交焦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高职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当下面对的社交环境不仅包括校园与生活,还渗透至学生与社会接触、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消极反刍思维及社交焦虑会制约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诱发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再加上高职学生心理自我调适、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较薄弱,难以对消极社交体验做出正确解释及归因,会进一步恶化学生社交能力,危害其全面发展。以此,需要把握好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高职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技术与方法缓解高职学生的社交焦虑。

一、相关概念分析

(一)反刍思维的基本概念

反刍思维是一种持续性思考自身消极情绪与情景事件的思维方式。个体在遭遇、面对负性事件并经历消极情绪之后,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我存在的问题、自身所处的糟糕状况之上,在反复、被动的多次思考中,强迫性地思考自己的原因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反刍思维是一种消极情绪或认知,其具有持续性、连续性、普遍性与循环性的特点,拥有反刍思维的个体会将自己重复感受到的消极情绪与负性事件建立联系,固化自己的心理,情景不断变化,负性事件不断发展,但个体消极的情景状态并不会随之消失,而是会像条件反射一般,当个体再次面对相似事件及情景时会难以抑制地产生负面情绪,可能会诱发个体抑郁、焦虑等消极心理状态[1]。

(二)社交焦虑的基本概念

社交焦虑,亦被称为社会交往焦虑,是长期困扰人们心理健康、正常人际交往的普遍性精神障碍。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即将参与社交活动,或者正在经历社交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相对于基本情绪而言,社交焦虑往往带有明显的行动倾向,如退缩、逃避等。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体现在主观体验、自我认知及行为表现三大方面。社交焦虑群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在社交活动内、或即将参与社交活动时会明显感受到焦虑不安与惊慌失措。同时,社交焦虑群体会回避、逃避出现在自己已有不好体验、产生负面情绪的某一社交场景内,避免与他人相处、交往而产生逃避的行为倾向。此外,社交焦虑源于个体对外界现实环境的认知,当个体感受到外界环境不安全或存在威胁因素时便会封闭自我,不愿与人交往[2]。

二、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高职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

(一)积极反刍思维与高职学生社交焦虑间的关系

多项研究表明,消极反刍思维与个体社交焦虑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消极反刍思维越高的个体,其在社会交往场景内越容易感受到焦虑不安,进而逃避随后的社会交往活动。同时,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倾向于以消极反刍思维思考事物的个体,其在社会交往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自信、低自尊的现象,容易诱发个体的社会焦虑,阻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当前,关于积极反刍思维的研究成果较少,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借鉴学者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积极反刍思维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等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且专注于情绪、专注于自我的积极反刍思维可以让个体对负性事件及情绪进行正确的归因,不再以自我存在的问题、糟糕状态等为注意力的焦点,可以缓解个体的社交焦虑,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3]。

(二)积极反刍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心理会提高个体幸福水平,防治心理疾病。同时,认知心理学指出,反刍思维是一种认知活动,认知问题则是个体心理问题的来源。积极反刍思维训练以认知疗法或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依据,通过使个体认识到自身为心理问题的缔造者,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责任以提升其认知水平,解决其认知问题,则其心理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以积极反刍思维训练缓解高职学生社交焦虑的方法

(一)正确认知自我

高职学生正处于稚嫩向成熟的关键过渡时期,其自我意识的整合与统一水平将直接影响其个性的积极性与心理的健康程度,继而影响其在面对负性事件时的判断。以积极反刍思维训练缓解高职学生社交焦虑的首要条件,便是让学生形成正确且客观的自我认知[4]。教师可以开展“十二个我”活动,请学生以“我是……的人”十二个句式描述与揭示自我背景与信息,在班级内进行分享,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让学生开始分析与了解自我。接下来进入“猜猜他是谁”环节,请学生A在不提及姓名及性别的情况下写出学生B的三种明显特征,请学生C猜测学生A所描写的对象。被形容的学生B对比他人眼中的自己与自己眼中的自己,在班级内分享活动的心得与体会,可以让学生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完整与立体性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及心理调适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明确自身优势

高职学生生活阅历尚浅,对自我、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间的认识尚未完善,在学生自我、社会认知建立的过程中,以积极反刍思维训练进行正向干预,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良好品格,对于解决其社交焦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开展“找课本”活动,选择一门高职院校课程的课本,请学生快速浏览自己的课本,仔细观察并记住自己课本的特点。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代表收集本小组成员的课本,打乱顺序并将课本封面朝下,请成员结合前期的观察与记忆快速找到自己的课本。此环节的设置意图在于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立的人格与鲜明的个性及特点。随后,展示学生姓名卡片,打乱后随机分发给学生,请学生对照姓名卡片写出该名同学的至少五条优点,经过同桌交换后再写出五条优点,最后交给卡片姓名对应的同学,该同学补充自己的三条优点。该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自我,形成欣赏他人的积极品格,提升学生在社交活动内的自信程度,有利于消除学生畏惧、不安等社交焦虑情绪。

(三)积累个体资源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个体必然会融入社会并进行人际交往与沟通。高职学生社交焦虑,可能源于其在人际交往中未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同,由此诱发学生消极反刍思维,认为自己不适合社交或难以与他人友好相处。为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应当帮助学生积累个体资源,这样当学生遭遇负性事件时便会调取这些资源、迅速帮助自己获得社会支撑以解决社交问题。教师可以开展“我想成为谁”活动,请学生思考自己的偶像、榜样等,思考自己与“他”共有的资源,“他”不具备但自己拥有的资源等,让学生快速且准确地找到自己在面对负性事件时可以调动及运用的资源。在班级交流结束后,进入第二个活动—“我的五样”,请学生列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十大资源,并结合自身的社交经验、社交问题、社交体验等划去其中三项资源,再通过分享交流及沟通划去其中两项资源。该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最为重要的资源,当学生面对社交挫折或问题时无需反复、被动地思索,而是直接以这些资源为自己提供社会支持,化解社交难题。

(四)实行积极暗示

受暗示性是个体最为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指出,无论何种目的、计划,只要信念与期待强烈,不断进行积极的多次反复思考,都可以转化为积极行动的驱动力。因此,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视域下,可以通过积极暗示强化学生积极的信念与期待,以此化解高职学生社交焦虑问题[5]。教师可以开展“限时拍手”活动,请学生预测自己在30秒内可以拍手多少次。在实践中,请学生快速响亮地拍手并在内心记录拍手的次数,再与预测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接下来,可以讲述关于积极暗示的故事,以故事告诉学生在对待社交问题、社交消极情绪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暗示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我可以与人友善相处”,可以让学生直面并解决社交问题。

(五)价值观念塑造

在个体参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其对待事物的主观判断会直接影响其社交体验、社交中的情绪等,如果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较为偏激、片面与模糊,便会诱发其消极反刍思维,使其对社交问题进行错误归因,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因此,积极反刍思维训练视域下,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促使其正确判断事物及事件,促进学生健康人格、良好社交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开展“人生拍卖会”活动。首先告知学生“拍卖会”规则:所使用的货币是由人生资源、经验等兑换而来的虚拟货币,最多可竞拍三件宝贵人生物品,每次起拍不少于10个金币。同时根据高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现有的价值观念及学生数量等确定拍品类型与数量,如“爱情5件”“知心朋友10件”“美丽的样貌8件”等。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判断过程,让学生理解价值观的内涵与内容,引领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也可以让学生在面对事物及事件时明辨是非、考虑他人的想法。

(六)情绪调节提升

个体情绪调节可以帮助其面对、适应外部的现实环境。在不同的事件下个体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如在即将参与社交活动时,消极的体验会诱发其逃避、抵触等情绪,而积极的体验则会促进个体乐观、健康的情绪。若想让高职学生的情绪调节具有适应性、灵活性,便需要让学生能够判断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教师可以模拟开展社交活动,让学生合作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因学生间配合程度有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问题,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合作完成后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模拟社交活动内的体验,将自己产生的情绪填写在圆形图内,形成自己的“情绪蛋糕”。接下来,请学生将积极的情绪以鲜艳的颜色表示,将负面的情绪以灰色表示,可以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在社交活动内各类兴趣的占比。随后,请学生裁剪下“灰色”情绪,思考这些消极情绪的调节方式,教师对此进行补充与指导,以此帮助学生掌握有效调节自身在社交活动内消极情绪的方法。

(七)正视挫折

高职学生心理敏感、脆弱,在面对挫折时会产生负面情绪及不良心理,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发展。借助积极反刍思维训练改善学生的社交焦虑情绪,使学生以积极心态投入社交活动内,需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直面挫折,并且有信念突破当下的困境。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社交目标、社交计划等对社交活动的成效进行适度的预测,做好心理、资源的准备,让学生逐步达到社交目标,努力化解社交活动内的小问题、突破小障碍。这样的引导与教育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普遍且客观存在于社交活动内的,让学生形成负面情绪的“免疫”,使其建立起正确积极的挫折观;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逐步达成社交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与满足感,对社交活动充满期待,以此消除学生焦虑不安、畏惧恐惧等不良情绪。

(八)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积极反刍思维训练技术,促使个体在冥想中对自我躯体、感知等进行察觉,让学生接纳自我、归回自我,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类的社交实践,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社交问题,减少并消除负性事件、情绪等对学生社交心理的负面影响。应当关注高职学生当下的社交状态,学生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现实环境之间的认知,以意象构筑出辽阔且放松的场景,以多种意象强化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冥想中主动关注自我的社交状态,回顾自己的社交经历,回忆起美好的社交体验与活动,进而减少对负性事件的焦虑感。

四、结语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可以强化高职学生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认知,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学会心理调适及情绪调节方法,对社会交往活动产生积极且强烈的信念与期待,并通过科学的心理教育与辅导方式,消除学生对社交活动的逃避、退缩等行为倾向,以此缓解高职学生的社交焦虑。

参考文献:

[1]肖星,黄曼青,徐亮.礼仪课程对学生社交焦虑与就业的影响:一项基于高职高专学生的量化研究[J].心理月刊,2021,16(21):50-52.

[2]杨艳.高职学生社交焦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4):118-119.

[3]张蕾蕾,张志华.社交焦虑在高职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与自尊关系的中介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10):23-29.

[4]曹娇.新时代高职学生社交焦虑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智富时代,2018(10):182.

[5]沈丽.团体沙盘游戏对高职学生焦虑的干预影响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1):78-79.

作者:李珊珊 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