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探究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两个大局”的新局势下找寻新发展空间,把握工作重点和难点,创新灌输方式。在应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价值冲突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分寸、研判形势,分析学生的静态行为、动态变化,进而实现精准施策,以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优质效。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创新灌输论的作用机制,创新信息化工作方式、增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质效等工作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挑战;路径;大学生

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高水平人才,循序渐进地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新时代培育高水平人才贯穿始终、息息相关的一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百年征程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前进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学生面对面谈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人云亦云和价值观尚未稳固的特点,故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规律,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关注点相适应,发挥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合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透彻精准的学理性分析、荡涤心灵的真实、铿锵有力的真情三者结合,辅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载体。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走心、要“走新”,更要发挥“真”力量,以期提高青年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工作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丰富的实践材料为载体,挖掘蕴含的深厚价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融媒体时代与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肺炎疫情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有待创新

从肺炎疫情爆发、全民居家共同抗疫到现阶段的疫情防控常态化,肺炎成为人们生活中无法避免并且极大可能长期共存的因素。在疫情影响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兴起,思想政治教育线上教学模式的监管机制及教学效果存在诸多问题,仍有部分思政工作者教育方法单一,采取简单粗暴的“堆填式”灌输,缺乏灌输教育的美感和巧妙性,刻板的知识填塞方式直接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大学生易受网络负面信息诱导,思想认知缺乏深度

“泛娱乐化”冲击青年学生尚未建立完成的价值观。目前,青年学生受到多元网络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佛系生活”“内卷”“精致利己主义”等现象。不断涌现的网络流行语、各类短视频、直播等娱乐方式所输出的价值观及思想导向良莠不齐,即使是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也如风之流动,侵袭大众视野,催化了青年学生的失范行为。然而,频繁使用网络接踵而至的是,学生缺乏社会体验,不能去伪存真地鉴别文化观点,对人对事漠然置之。人们履霜知冰,应意识到林林总总的错误信息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堆砌,于他们而言,不健全的“网络人格”在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重任时萎靡不振。

(三)部分大学生奋斗意识低落,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新时代大学生普遍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对自我发展有较高追求,但吃苦耐劳的动力匮乏。部分青年学生追求“高品质”的物质享受,倾向于从事轻松的工作,冲淡了拼搏奋斗精神,对“崇尚劳动”这一美德存在认知偏差。同时,部分大学生面对压力时易滋生浮躁、焦虑和憔悴等心理,对自身奋斗方向尚未明晰,畏难情绪不能及时消解,知行不一的现象层见叠出。

(四)部分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性短缺

当前,大学生与网络同生共长,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存在疏漏。部分大学生沉溺于浅显易懂、千变万化的“快餐文化”,缺乏提升文化素养的意识,缺少优秀文化的积淀。他们对红色教育元素的认知较浅显,欠缺学习先进文化的主动性。因此,部分学生将中华优秀文化置之一隅,忽视优秀文化的日积月累,出现缺失人文情怀的现象。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未深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亟需探求思政教育与优秀文化的融合路径。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

全媒体时代下,教育工作者要在思政课中运用以文化人的理念,提高青年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自制力、端正他们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以抵抗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要引导青少年群体保持思想定力,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为自身的成长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注入强大正能量。优秀文化可以涵养人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运用文化的力量,取精用宏,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青年学生。

(一)坚持党的领导,创新灌输论的作用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下党的教育方针,打造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知识与价值理念的灌输绝不能采取“填鸭”的方式,更不是浮于表面的走过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发力点在于“真”字,以真理、真情、真心贴近学生是思政工作的立足点。思政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舍本逐末,其灌输机制要利用客观规律、审时度势,在日积月累的育人工作中发挥最大成效。教育者要以绳锯木断的毅力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层层挑战,要研究、丰富灌输论的作用机制,在持续、精确、灵活的灌输中提升青年的思想道德修养。既要防止“太过”,又要力免“不及”,切实把握好灌输的“度”[1],过犹不及的说教只会让真理的传输欲速不达。深度挖掘灌输艺术的规律,摆脱机械生硬的说教,用高品质、有质感的教育体验将被动灌输转换为学生主动“补钙”,以张弛有度的诠释和交流将优秀文化的力量浸入学生心扉。

(二)创新信息化工作方式,增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质效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挑战莫此为甚。与此同时,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空间。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指引学生摆脱网络的操控,回归到人与人的社会中,为他们创造更多实践和劳动的机会。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他们树立青矜之志、履践致远的价值观,培养大道行思、取则行远的意识,鼓励他们在人生最美的年华砥砺深耕,用高雅的知识涵养心灵。当前高校学生的文化环境错综复杂,和丰富有趣的网络文化对比,理论知识的教育稍显乏味。因此,网络时代下,高校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效,必须创新信息化工作方式,厚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达到多样性、广泛性、多元化标准,在适应“流量时代”客观环境中寻找教育新形式引领新空间。

(三)培育学生奋斗精神,满足学生发展期待

百年奋斗,初心弥坚,奋斗是青春最美好的底色。2020年的抗疫阻击战,90后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青年力量,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培育学生知行合一,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想思想政治教育获得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相呼应,满足受教育主体的成长期望。要因势而新“定制”思想教育内容,以文化精神浸润入心,鼓励他们参与基层实践,融入校园和社会,提升涅而不缁的定力。多彩缤纷且高雅的校园活动能够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校园活动的多维开展与严谨的线下课堂教学相得益彰。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一针见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引导青年学生以劳动为荣,以娇奢为耻,遇到挫折逆流而上,引领学生立鸿鹄之志,厚植家国情怀。

(四)发挥“以文化人”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以文化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文化人”的关键是人,方法是“化”,即用优秀文化教化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共通,目的都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以文化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能够赋予人真、善、美的内蕴,涵养人的心灵,砥砺人的品格。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几千年来积攒的传统美德,从中国共产党党史中领悟砥砺奋进的精神,从改革开放史中继承敢拼敢闯的勇气担当,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增强自强不息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八字是中华人民不能抛弃的箴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对现代人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具有非凡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要指引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以红色文化为底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运转,致力于培育青年的爱国志,继承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彰显文化育人的成效和魅力。青年学生身负重任,思想政治教育要行远自迩,丰富育人内容,激发青年学生的斗志,培育其踔厉奋发、踵事增华的毅力。

参考文献:

[1]王保友,王传波.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再认识[J].前沿,2013(13):44-46.

作者:薛岚心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