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爱国主义和法律意识、理想信念、心理健康几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如何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0引言
“少数人的成功特例”,以及各路营销号的“贩卖焦虑”,只是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和焦虑的原因之一。在校园环境中,大学生面临最多的主要有学业和各类学校活动的压力,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最大的压力莫过于考试和论文。可这些压力,和真正就业时面临的求职压力,或者从业后面临的职场和社会压力相比,微不足道,难以相提并论。我们教师需要从思想政治方面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贯穿于就业指导工作中
1.1背景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面对各类外国文化风俗的影响、意识形态和境外势力的干扰,网络上虚假无序信息的冲击,正处于“三观”逐步完善重要阶段的青年大学生,认知容易变得过激、片面,易被人为操控的虚假言论“带着走”,被一些小恩小惠“收买”,做出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高校学生发表不当言论、向境外出卖情报等违法乱纪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甚至成为了高频词汇,变成了网络舆论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自认为自己从事的是“正当的高薪职业”,直到被抓才“幡然悔悟”。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淡薄、爱国主义精神的缺失。
1.2高职院校应对措施
1)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法律基础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将法律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就业现状、学生就业难题等方面结合起来,将历史教育和新时期发展现实,以及学生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从新生到应届毕业生,将这些教育贯穿在高校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里、贯穿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只是毕业生才需要有就业指导课,也不只是毕业生才能接受就业指导,任何年级都应该有相对应的课程,或者有可以参与就业指导课的途径。比如,将就业指导课纳入选修课等。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专业化的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答和辩论等,组织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比如,红色旅游、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或参加爱国主义基地志愿服务、举办各类党史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这一方式,让高职院校学生亲自去体验发展的不易和现阶段生活的美好,及时澄清高校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模糊意识,强化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够保持头脑清醒,坚定自己的立场和原则,避免误入歧途,危害到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
2将理想信念教育培养贯穿于就业指导工作中
2.1背景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讯工具的普及,拓宽了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增加了获得实习的机会,便利了学生对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了解,更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拥有不同的职业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在职业实习中不断摸索,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些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理想的追求。但同时,网络时代,各类碎片化信息迅速传播扩散,“天上掉馅饼”“靠脸吃饭”“网红经济”等少数人的“成功特例”,无不冲击着将成绩和学历作为正确人生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高校大学生们的“三观”。“学习无用论”更是被多路营销号炒作和发酵,向广大高职院校学生们灌输“学历不如出身”“寒门再难出贵子”“学习改变不了命运”“拼命学习到最后还是不如网红”等思想;向大学生“贩卖焦虑”,不少学生的理想信念甚至因此而动摇。“我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要不我也去做网红?不比读书来钱多……”在这些思维的误导下,有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不再有意义,而是一切都向“钱”看齐。
2.2高职院校应对措施
1)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武装”: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目标追求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只是依靠无趣的照本宣科,是起不到教育效果的,必须带着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理解书本上的理论,并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运用到择业就业中去,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需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感,以及对理想信念的认同感:前者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高校在暑期、节假日以及平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志愿活动、创新创业竞赛、社团活动等。学校可以加强对这类活动的支持和宣传力度,以立项、创优、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支教、田野调研、民俗文化保护等活动中,用自己的实际参与感受到此种活动的意义,感受到该类活动或职业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激励学生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1]。后者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解决生活和就业难题等。首先,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人能力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外部良好的环境,学校的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社团文化等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校要为学生争取到更多接触社会、接触工作、接触理想和实践梦想的平台。不少高职院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提前把大学期间所能接触到的各类活动、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可以关注的学校官方平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各种援助方式和联系渠道、所学专业今后的读研和就业方向等,都告知了学生,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和喜好,进行大学期间的目标设定以及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2]。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通过新媒体端和学校就业平台及时向学生各类社会实践、实习、学术交流、校友分享会等消息和通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还以勤工俭学、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在经济上遇到的困难。这整个过程,是高校教育育人、管理育人的过程,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过程[3]。
3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工作中
3.1背景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处在“轻松”的校园环境中,一些没有实习经验、没有社会实践经验、没有求职经验的学生,一直都把自己的未来想象得简单且美好,觉得毕业后找个心仪的好工作,一路高薪实现人生理想简直易如反掌,是理所应当的事,毫无任何压力[4]。可到了真正求职的时候才发现,“想要的工作竞争激烈”“能找到的工作不合心意”“就业现实和自己的预期差别太大”“投出去的简历如石沉大海,迟迟没有回应”,这些还算比较“轻”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连简历怎么写、怎么投,面试时候需要做哪些准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都不知道。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使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就业指导偏理论而轻实际,只会说一些态度礼仪要端正、心理状态要稳定的空话,而缺少对学生充实简历、掌握面试技巧等实用型的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了解就业的现实,也没有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等到了真正的求职环节,状态的突然转变和心态的“崩塌”,一些学生受不了这种压力,就会出现焦躁、郁闷、紧张等情绪;还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不想出门、不敢出门、不愿见人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一般情况下,越临近毕业,学生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心态就越发严重。
3.2高职院校的应对措施
1)指导学生了解社会就业的现实和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实用和现实为主,在给学生讲调节情绪的方式方法之前,要先带着学生了解社会就业的现实和压力,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就业时将会面临到的竞争激烈程度和压力。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实际经历,比如参加过多少实践活动、有多少实习的经历、有哪些经历是可以写在自己的简历表上的、有哪些经历是可以用来在面试时给自己加分的等,并根据这些回忆,对自己的面试过程和结果,做出一个简单的预测和评估[5]。要注意,这个过程并不是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过程,而是客观认识自己。因为在此环节,肯定会有很多学生发现自己大学期间经历太简单,还会因此感到有些消极和紧张。这时候,辅导员或就业指导老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实力、端正求职心态、做好求职预期,以健康淡定的心态去面对求职,而不是因此感到恐慌害怕,对自己一直以来期望的职业不再抱有幻想,甚至果断放弃。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心理压力和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出现这些压力和问题的原因,并告诉他们相应的调节方法和疏导技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尽可能避免出现的一系列情绪和心理问题。2)拓宽学生获得解压方式的渠道:高职院校还可以请本校或外校一些专业的心理学家,开展讲座,就心理问题进行答疑,也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的途径和渠道,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情绪疏通和心理辅导。还可以通过校友会等方式,邀请一些自主创业,或者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校友,返回学校,以讲座和茶话会的形式,对学弟学妹们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交流,拓宽学生们的求职视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4结语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起到引导学生发挥个人优势和才能,将个人理想与价值的实现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最能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杨曼.基于辅导员视角的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践[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3):121-122.
[2]吴婷.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才智,2020(6):73.
[3]娄哲,冯长虹.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中国西部科技,2010,9(34):65-67.
[4]王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分析研究[J].才智,2018(18):166.
[5]尹小雁.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作用研究[J].管理观察,2019,(34):144-145.
作者:钱晓丹 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