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为保证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有效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应通过将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融合,持续发挥文化的教化涵养作用,使思政教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具温情,给予学生润物无声的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这对于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教育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彰显了大学价值,凝练和熔铸了大学精神,涵养和浸润了大学品格。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兼具显性作用和隐形力量的思想文化,对人的行为起着浸润、引领和示范作用。新时期高校应更加注重文化的熏陶教化作用,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使命,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努力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自觉担当涵养文化自信的教育使命,通过持续提升思政工作者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为高校及学生发展奠定良好思想基础。
将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不断强化文化建设能够使思政工作者在价值理念、行为理念和服务理念上得到进一步升华,更好地塑造师生的精神,让文化的力量持续熔铸学校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能够充分调动思政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培养其主动为学生群众服务的意识,增强思想认识水平及向心凝聚力,可以有效克服以往思政工作和教学工作脱节的问题,使思政教育与日常教学实现更好的融合。同时,以文化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氛围,促进思政工作方法创新。在文化建设前提下,思想政治工作将更具有人文关怀教育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升教育工作者服务意识,为高校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激发师生潜能,反过来再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此外,以文化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丰富了思政教育内涵,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先进思想文化能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进而促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高校应积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先进思想文化引入思政教育中,如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树立先进典型,让广大师生更深切地体会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凝聚力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寻根探源、推陈出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高校思政工作赋能。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这三种文化融入其中,并将其贯穿于思政工作各个环节,引导师生汲取滋养、丰富涵养、塑造灵魂,不断增强师生文化自信、夯实文化根基。思政教育工作中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论勇气,以“圣人无常师”“教学相长”的治学态度,继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出于蓝而青于蓝”的境界;要将革命文化传承好,用革命的激情和干劲来培养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认真学习、探索,梳理、总结,传承、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文化浸润师生的心灵,提升大学的品格和精神。同时,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文化活动方式和载体、平台的创新,提升文化效果和质量,注重网上、网下结合,研发创作网络文化精品,增强以“文”化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要倡导“外化于行”的文明实践,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之以恒深入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师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并聚焦时展主题,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为契机,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让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一同深入人心,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杨黎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